|
积小善 成大爱 服务暖人心 |
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项目传递满满正能量 |
|
2023年09月19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志愿厦门
 |
志愿者用实验让小朋友感受新能源的魅力。受访者供图 |
|
 |
↑志愿者用心用情讲述厦门大学的革命史。受访者供图 |
|
 |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
|
 |
↑“暖新加油站”内,志愿者为新业态工作者送上饮用水。 受访者供图 |
|
晨报记者 黄晶晶 实习生 林晓峰
寒暑假爱心托管、知识宣讲科普、技能帮扶、法律援助、关爱新业态工作者……一抹抹“志愿红”活跃在厦门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今天,晨报记者带您走近在2023年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获铜奖的志愿服务项目,了解志愿者们“积小善、成大爱”的暖心经历。
源梦未来——新能源科普的引路人志愿服务项目:
让新能源科普入脑入心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科学课……”小学课堂上,一张张有关风力发电的照片依次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一个谜底为“风”的谜题“引爆全场”,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兴致勃勃地与讲师互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源梦未来——新能源科普的引路人志愿服务项目,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对新能源科普入脑入心。
为帮助儿童了解新能源,带动广大家庭参与低碳生活,2018年7月,该项目正式实施。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活跃在乡村小学、街道社区、科技馆等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负责人朱圣佑介绍,他们主要面向7岁-12岁学生开展宣讲活动,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对新能源概念的表层理论进行讲解,实验课上则开展‘风扇与小灯泡连接’等实验,让小朋友们感受风力发电的魅力。”
目前,该项目通过与多所学校共同开设校本课程、完成《新能源中的 STEM》教材研发、与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达成合作等,成功实现“从进校园到进社区”,开展多场“青少年趣味课堂”活动。项目受益学生人数已超过7000人次,切实改变了孩子们对于新能源和低碳生活的认知。
贴心小二——“益”企护童志愿服务项目:
化解寒暑假“带娃难”
“爸爸,我今天上了书法课,可好玩了!”“妈妈,我明天还想去上课!”孩子们的声声称赞,透出了对贴心小二——“益”企护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喜爱与认可。
2021年1月,为缓解假期子女看护难问题,海农社区志愿服务队启动该项目,以“志愿服务助人+托管”的方式,发动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帮助社区双职工家庭看护低学龄子女。“每天早上八点半,小朋友报到后,我们会先安排一个小时的写作业时间。接下来,就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趣味课程。”志愿者陈凤娇介绍,项目课程并不固定,会根据报名的老师名单灵活安排,但课程设置会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五育并举”,同时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从中收获快乐。“我们一直希望能引进更多资源,在保证孩子们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陈凤娇说,在团队的努力与企业的帮助下,当前项目已有画画、手工、书法、国学等课程,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目前,项目于每年寒暑假开展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每期安排10-20个工作日,具体服务时间一般为工作日的8:00-12:00、14:30-18:00。“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未来会将项目开展时间拓展至周末及各个大型节日,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陈凤娇说。
信仰灯火——厦门大学革命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
先辈之志 薪火相传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孕育了丰富的党史故事。2016年4月,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开馆,从此接待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落实思政教育,信仰灯火——厦门大学革命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在一座以中国红为主色设计的展馆——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中,始终有这样一群青年志愿者,他们胸戴党徽、手拿麦克风,一遍遍地讲述着厦门大学的革命史;每一段革命故事、每一句讲解词,志愿者们都如数家珍。“参观者很多,我们在讲解时会根据他们的年龄段,准备不同侧重点的讲稿。”项目负责人宋洛蕻介绍,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团队成员经过统一培训,内容包括厦门大学革命史知识、讲解用语、仪态、专家经验传授等。”
据了解,项目自开展以来,已接待参观团队超800个,服务人次达4万余人,先后获得“2020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1年厦门大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荣誉。接下来,团队将继续组织各项培训,积极提高成员各项素养。
“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
多举措关爱新业态工作者
在嵩屿街道海盛社区融信海上城1号门前,有一块用蓝线整齐划出的长约6米的区域,整齐停放着不少配送单位的车辆,旁边竖着的一块“快递外卖小哥临时停车区”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为新业态工作者设立的爱心临停区。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关爱关怀新业态工作者成为文明创建的一道新课题。于是,厝边人志愿服务队便在2021年1月发起“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创始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海滨介绍,他们联合嵩屿街道、海盛社区,设立了7个地面爱心临停区,并设立3个地下车库爱心临停区,方便快递小哥快捷运送大批量快件到驿站对应电梯口;还开展快递小哥“文明100”活动,通过居民与物业共同监管、志愿者日常抽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快递小哥的文明素养。此外,他们通过设立“暖新加油站”,为新业态工作者免费提供避暑取暖、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简单医疗等服务,还有在节假日送上礼品等方式,为新业态工作者送去关爱和温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业态工作者能安心留在海沧。”陈海滨笑道。
积小善 成大爱 服务暖人心
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项目传递满满正能量
 |
志愿者用实验让小朋友感受新能源的魅力。受访者供图 |
|
 |
↑志愿者用心用情讲述厦门大学的革命史。受访者供图 |
|
 |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
|
 |
↑“暖新加油站”内,志愿者为新业态工作者送上饮用水。 受访者供图 |
|
晨报记者 黄晶晶 实习生 林晓峰
寒暑假爱心托管、知识宣讲科普、技能帮扶、法律援助、关爱新业态工作者……一抹抹“志愿红”活跃在厦门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今天,晨报记者带您走近在2023年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获铜奖的志愿服务项目,了解志愿者们“积小善、成大爱”的暖心经历。
源梦未来——新能源科普的引路人志愿服务项目:
让新能源科普入脑入心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科学课……”小学课堂上,一张张有关风力发电的照片依次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一个谜底为“风”的谜题“引爆全场”,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兴致勃勃地与讲师互动……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源梦未来——新能源科普的引路人志愿服务项目,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对新能源科普入脑入心。
为帮助儿童了解新能源,带动广大家庭参与低碳生活,2018年7月,该项目正式实施。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活跃在乡村小学、街道社区、科技馆等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负责人朱圣佑介绍,他们主要面向7岁-12岁学生开展宣讲活动,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对新能源概念的表层理论进行讲解,实验课上则开展‘风扇与小灯泡连接’等实验,让小朋友们感受风力发电的魅力。”
目前,该项目通过与多所学校共同开设校本课程、完成《新能源中的 STEM》教材研发、与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达成合作等,成功实现“从进校园到进社区”,开展多场“青少年趣味课堂”活动。项目受益学生人数已超过7000人次,切实改变了孩子们对于新能源和低碳生活的认知。
贴心小二——“益”企护童志愿服务项目:
化解寒暑假“带娃难”
“爸爸,我今天上了书法课,可好玩了!”“妈妈,我明天还想去上课!”孩子们的声声称赞,透出了对贴心小二——“益”企护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喜爱与认可。
2021年1月,为缓解假期子女看护难问题,海农社区志愿服务队启动该项目,以“志愿服务助人+托管”的方式,发动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帮助社区双职工家庭看护低学龄子女。“每天早上八点半,小朋友报到后,我们会先安排一个小时的写作业时间。接下来,就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趣味课程。”志愿者陈凤娇介绍,项目课程并不固定,会根据报名的老师名单灵活安排,但课程设置会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五育并举”,同时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从中收获快乐。“我们一直希望能引进更多资源,在保证孩子们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陈凤娇说,在团队的努力与企业的帮助下,当前项目已有画画、手工、书法、国学等课程,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目前,项目于每年寒暑假开展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每期安排10-20个工作日,具体服务时间一般为工作日的8:00-12:00、14:30-18:00。“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未来会将项目开展时间拓展至周末及各个大型节日,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陈凤娇说。
信仰灯火——厦门大学革命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
先辈之志 薪火相传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孕育了丰富的党史故事。2016年4月,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开馆,从此接待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落实思政教育,信仰灯火——厦门大学革命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在一座以中国红为主色设计的展馆——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中,始终有这样一群青年志愿者,他们胸戴党徽、手拿麦克风,一遍遍地讲述着厦门大学的革命史;每一段革命故事、每一句讲解词,志愿者们都如数家珍。“参观者很多,我们在讲解时会根据他们的年龄段,准备不同侧重点的讲稿。”项目负责人宋洛蕻介绍,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团队成员经过统一培训,内容包括厦门大学革命史知识、讲解用语、仪态、专家经验传授等。”
据了解,项目自开展以来,已接待参观团队超800个,服务人次达4万余人,先后获得“2020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1年厦门大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荣誉。接下来,团队将继续组织各项培训,积极提高成员各项素养。
“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
多举措关爱新业态工作者
在嵩屿街道海盛社区融信海上城1号门前,有一块用蓝线整齐划出的长约6米的区域,整齐停放着不少配送单位的车辆,旁边竖着的一块“快递外卖小哥临时停车区”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为新业态工作者设立的爱心临停区。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关爱关怀新业态工作者成为文明创建的一道新课题。于是,厝边人志愿服务队便在2021年1月发起“益路同新”新业态工作者关爱增效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创始人、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海滨介绍,他们联合嵩屿街道、海盛社区,设立了7个地面爱心临停区,并设立3个地下车库爱心临停区,方便快递小哥快捷运送大批量快件到驿站对应电梯口;还开展快递小哥“文明100”活动,通过居民与物业共同监管、志愿者日常抽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快递小哥的文明素养。此外,他们通过设立“暖新加油站”,为新业态工作者免费提供避暑取暖、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简单医疗等服务,还有在节假日送上礼品等方式,为新业态工作者送去关爱和温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业态工作者能安心留在海沧。”陈海滨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