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答卷令人振奋 勇毅前行,蓝图催人奋进 |
晨报为您梳理市政府工作报告亮点,今年厦门这九方面工作备受期待 |
| ||
| ||
| ||
|
刚刚过去的2023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如何?在加快实施“一二三”战略规划等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厦门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厦门将努力推进哪些重点工作?改革发展和民生保障又将有哪些新亮点?昨日,在厦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结合《厦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厦门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记者选取了九大关键词,来看看厦门今年如何阔步奋进。
晨报记者 俞杰
回顾2023年
经济回升向好 社会保持稳定
经济运行
大力推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现助企纾困资金340亿元。
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版,撬动超800亿元金融资金助企发展。策划生成项目1074个、总投资6930亿元,新增开工项目841个、总投资2464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10.6%,246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54.6亿元。
举办600多场促消费活动,网络零售额增长11.8%,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3.2%和20.8%,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2%和56%,会展业参会人数、展览面积分别增长143.6%和64.6%。
外贸进出口总额8635.3亿元,增长3%,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占全省48.2%。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额增长327.7%,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97.5%。
创新发展
组织实施181个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转化高新技术成果513项。实施“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新增国际化人才3380人,吸引7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厦就业。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9.4%,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29.3%,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标准350项,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企业21家,海辰储能成为我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组建厦门科学城管委会,加快建设Ⅰ号孵化器,启动建设Ⅱ号孵化器,核心园区进驻企业超1600家。
产业体系
“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新能源产业产值、文旅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2.2%和12%;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六个未来产业加快培育。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8位、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
各类经营主体数量增长8.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034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9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
全年新增签约项目756个、三年计划投资803.5亿元;新增落地项目796个、三年计划投资1518.7亿元;新增增资扩产项目302个、三年计划投资496.4亿元。
扩大开放
启动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对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长16.8%。实施厦门自贸片区提升战略,新增全国首创经验16项。持续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突破110条。举办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与巴西福塔莱萨市、南非德班市两个金砖国家城市结为国际友城,国际友城增至23个。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推进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开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30多亿元。推行城市综合开发模式,厦门科学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政策性金融支持。探索实施房票制度,获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营商环境
海丝中央法务区集聚法务相关机构900多家,成为“海丝”核心区标志性工程。
市行政服务中心事项进驻率提升至97.5%,综合窗口实现市区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84%“全程网办”、911项“免证办”。
同时,市场环境更加优化。坚持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系列措施,深化“益企服务”专项行动,举办企业家日大会,常态化开展企业家座谈会、企业接待日等活动。
宜居城市
启动建设首批25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扎实推进92个岛内大提升项目和515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1万户。
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翔安大桥通车,福厦高铁开通运营,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和4号线、6号线建设有序推进。
累计建成5G基站1.4万个,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港口、公交、医疗等5G场景应用,成为全国第三个公共交通“一码多乘”城市。
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64个现代农业项目,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6.1%。推进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3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翔安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深入推进组团式挂钩帮扶,新增30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
民生保障
4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苏颂医院正式运营,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00张。完成2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普惠项目,新增普惠托位超2000个。
出台稳就业促就业、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等措施,城镇新增就业17.2万人。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1.1万套,发放大学生“5年5折租房”补贴2.7亿元。新改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8.1万平方米。
展望2024年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深化改革
今年我市将全面落实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四个一”承接落地标准,抓好具体改革任务落地落实,高标准建设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在智能制造、智慧机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模式,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开展全周期证照便利集成化改革,做好产权保护和交易、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科技创新
今年我市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新型功能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等加快上市和推广应用,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未来风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数字工业计算中心等算力设施建设,推动鲲鹏超算中心升级扩容。推进滨北超级总部基地等总部集聚区建设,做强总部经济。坚持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培育一批“生根型”展会。
新发展格局
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优化提升传统商圈,培育新兴商圈,大力提振大宗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深化商旅文体展融合,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同时提升区域协作水平,加快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扎实开展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等工作,推动闽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两岸融合
今年我市将深化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强厦门两岸资本市场与全国性资本市场合作联动,支持优质台企在大陆上市。拓展对台海运快件“南向通道”,建设厦台海运快件集散中心,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效能。
在持续打造共同家园方面,拓展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深度和广度,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使用场景,支持台胞同等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评定,鼓励台湾人才来厦就业创业。
激发活力
今年我市将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改进提升政务服务,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打通一批堵点难点问题。破除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有序共享,提高营商环境数字化便利化水平。
此外,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建发、国贸、象屿加大布局,构建以厦门为枢纽、辐射全国全球的供应链网络,引导供应链资源向先进制造业拓展延伸,把供应链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城市发展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决策部署,深化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分类改造一批城中村,改造提升一批老旧小区,转型升级老工业区,推进完整社区、美好家园建设。 完善城市更新规划,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推动基础设施提质扩能。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市。加快建设新机场主体工程和通航配套项目,建设翔安港区1号-5号泊位工程,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嘉庚大桥开工建设,加快建设第三东通道,推动厦安铁路等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汀溪-翔安原水工程二期等水利项目,对接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构建“八源四横四纵”大水网格局。
乡村振兴
今年我市将走好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发展高质量农业,做大做强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责任制,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绿色转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50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同翔高新城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
民生福祉
今年我市将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加快教育补短扩容,建成3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4.1万个学位。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在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方面,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推进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项目建设,补齐精神、中医、康复医学等专科短板。
同时,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策划建设一批可配售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推出公共租赁住房4000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将符合产业发展的骨干人才、新市民、青年人纳入“5年5折租房”政策保障范围。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厦门市新加坡归侨联谊会理事长 吕韶凤】
讲好“厦门故事” 吸引青年才俊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于人才,当源源不断的新生代来到城市,能直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厦门本身存在许多知名活动IP,例如金鸡百花奖、马拉松赛、鼓浪屿音乐节等,如果能将其由点到面结合起来讲好“厦门故事”,可以给厦门整体城市形象“加分”,从而提高厦门对青年才俊的吸引力。
(记者 陈起鸿)
【市人大代表、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莲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斌斌】
感受到拼搏向上的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出现了“前瞻”“创新”两个词,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2023年,政府部门在疫情平稳转段、经济复苏、民生方面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对此深有感触。新的一年,我希望有关部门能更重视社区的基础设施改造,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记者 钟宝坤)
【市人大代表、厦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黄锦亮】
一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十分感动,也非常振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好地把政府办好教育强市的决心带回到教育界,希望大家一起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奋斗。厦门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国际交流特别密切,希望能够提高厦门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包括知识、价值观、态度、技能四个维度,培养全球胜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和国际理解能力。厦门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和探索,以教育国际化助力城市国际化。
(记者 钟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