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上门义诊 一个约定坚持了13年 |
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医生们义务为偏瘫老人做理疗,双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
2024年03月15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城市读本
|
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左惠荣上门为江珍安按摩理疗。 记者 林妙红 摄 |
|
晨报记者 林妙红
实习生 叶盈盈
昨日,年近八旬的江珍安与往常一样早早就打开家里的大门,桌子上摆放着精心挑选的糖果,等待着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以下简称“疗养中心”)的医生上门来义诊。
13年来,该中心的医生坚持定期上门为江珍安老人义诊,他们和老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每周上门一对一进行义诊
昨日,记者来到江珍安家中,只见她一头黑发,身穿一件褐色格子大衣,端坐在椅子上,精神抖擞,很难看出她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因为中风,导致江珍安左边身体偏瘫,出门基本都要坐轮椅。由于老人住在鼓浪屿的山顶上,外出路上多陡坡和阶梯,所以,到社区看诊成了一件难事。
疗养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江珍安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主动提出定期上门为她义诊。于是,每周三该中心都派专人到山顶上老人的家中,一对一为老人进行按摩、推拿、针灸等康复理疗,一坚持就是13年。
在此过程中,江珍安的身体情况逐渐稳定下来,她心里充满了感激,说:“我身体能有这么好,多亏了他们帮忙。”
一份珍藏了10年的发言稿
“感谢疗养中心的医生们,不怕苦不怕累,风雨无阻,使我的病情好转……”2014年,江珍安拄着拐杖,含泪到疗养中心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手到病除 恩重如山”。江珍安告诉记者,送锦旗的前一天,她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发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就怕词不达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江珍安家中,她拿出自己珍藏的当年的发言稿,虽然稿纸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端坐在椅子上,老人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重读当年的发言稿。读着读着,她声音哽咽,眼角闪现了泪光。
“以前,我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手连水果都拿不稳。现在不但可以拿起水果,还能拿刀削果皮、切菜。”江珍安激动地说。
暖心关爱,13年从不间断
“他们每周都来(为江珍安)义诊,十几年如一日,真是太好了!”疗养中心的医生刚走到江珍安家门口,记者就听到江珍安的邻居发出这样的赞叹。
“虽然单位的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疗养中心康复科主任廖东初介绍,2019年,原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和武警疗养院合并成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医生团队从原来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9人,团队中的每个医生都对江珍安的情况很熟悉。
记者了解到,13年来,疗养中心医生们对江珍安的关爱从不间断。江珍安的左脚因中风而变形,小趾处于末梢,血液循环差,经常会有疼痛感,医生便查阅医书,请教同行,为她寻得良药。为了方便老人做理疗,他们还自掏腰包,为江珍安买生物陶瓷、理疗仪等仪器。对此,江珍安赞不绝口。
双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你最近瘦了。”“家里的小孩乖不乖?”每次医生来了,江珍安会先和医生聊聊家常。
疗养中心康复科医师傅颖介绍,经过长时间相处,江珍安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家的小辈,经常和他们聊天,双方已经很熟悉了。老人虽已年近八旬,仍然思维清晰,对每一个医生家里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对此,医生们心里也很感动。
推拿理疗是个力气活,每次推拿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江珍安总是担心医生们太累,经常让医生少推拿一会儿,休息休息。每次理疗结束,她都会往医生手里塞水果。
夏天,爬上山顶满身是汗,江珍安总会劝医生“不要来”,但其实她心里盼着他们来。疗养中心康复科主治医师朱俊杰介绍,每周三下午是双方约定的时间,如果医生迟迟没到,她就会打电话询问出了什么事。如果医生确有急事一时去不了,她会感到失望。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逢中秋节,江珍安就会准备一桌好菜,和医生们一起博饼,共度佳节。
定期上门义诊 一个约定坚持了13年
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医生们义务为偏瘫老人做理疗,双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左惠荣上门为江珍安按摩理疗。 记者 林妙红 摄 |
|
晨报记者 林妙红
实习生 叶盈盈
昨日,年近八旬的江珍安与往常一样早早就打开家里的大门,桌子上摆放着精心挑选的糖果,等待着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以下简称“疗养中心”)的医生上门来义诊。
13年来,该中心的医生坚持定期上门为江珍安老人义诊,他们和老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每周上门一对一进行义诊
昨日,记者来到江珍安家中,只见她一头黑发,身穿一件褐色格子大衣,端坐在椅子上,精神抖擞,很难看出她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因为中风,导致江珍安左边身体偏瘫,出门基本都要坐轮椅。由于老人住在鼓浪屿的山顶上,外出路上多陡坡和阶梯,所以,到社区看诊成了一件难事。
疗养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江珍安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主动提出定期上门为她义诊。于是,每周三该中心都派专人到山顶上老人的家中,一对一为老人进行按摩、推拿、针灸等康复理疗,一坚持就是13年。
在此过程中,江珍安的身体情况逐渐稳定下来,她心里充满了感激,说:“我身体能有这么好,多亏了他们帮忙。”
一份珍藏了10年的发言稿
“感谢疗养中心的医生们,不怕苦不怕累,风雨无阻,使我的病情好转……”2014年,江珍安拄着拐杖,含泪到疗养中心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手到病除 恩重如山”。江珍安告诉记者,送锦旗的前一天,她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发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就怕词不达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江珍安家中,她拿出自己珍藏的当年的发言稿,虽然稿纸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端坐在椅子上,老人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重读当年的发言稿。读着读着,她声音哽咽,眼角闪现了泪光。
“以前,我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手连水果都拿不稳。现在不但可以拿起水果,还能拿刀削果皮、切菜。”江珍安激动地说。
暖心关爱,13年从不间断
“他们每周都来(为江珍安)义诊,十几年如一日,真是太好了!”疗养中心的医生刚走到江珍安家门口,记者就听到江珍安的邻居发出这样的赞叹。
“虽然单位的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疗养中心康复科主任廖东初介绍,2019年,原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和武警疗养院合并成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医生团队从原来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9人,团队中的每个医生都对江珍安的情况很熟悉。
记者了解到,13年来,疗养中心医生们对江珍安的关爱从不间断。江珍安的左脚因中风而变形,小趾处于末梢,血液循环差,经常会有疼痛感,医生便查阅医书,请教同行,为她寻得良药。为了方便老人做理疗,他们还自掏腰包,为江珍安买生物陶瓷、理疗仪等仪器。对此,江珍安赞不绝口。
双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你最近瘦了。”“家里的小孩乖不乖?”每次医生来了,江珍安会先和医生聊聊家常。
疗养中心康复科医师傅颖介绍,经过长时间相处,江珍安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家的小辈,经常和他们聊天,双方已经很熟悉了。老人虽已年近八旬,仍然思维清晰,对每一个医生家里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对此,医生们心里也很感动。
推拿理疗是个力气活,每次推拿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江珍安总是担心医生们太累,经常让医生少推拿一会儿,休息休息。每次理疗结束,她都会往医生手里塞水果。
夏天,爬上山顶满身是汗,江珍安总会劝医生“不要来”,但其实她心里盼着他们来。疗养中心康复科主治医师朱俊杰介绍,每周三下午是双方约定的时间,如果医生迟迟没到,她就会打电话询问出了什么事。如果医生确有急事一时去不了,她会感到失望。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逢中秋节,江珍安就会准备一桌好菜,和医生们一起博饼,共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