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韩定: |
不惧挑战 为患者“创”造新生 |
|
|
2024年03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城市读本
 |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韩定。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1993年夏季的一天,在南昌火车站,韩定手上握着一张开往厦门的车票,跟他面对面站着说话的是从九江赶来为他送行的父亲。过了一会,父亲低下头,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佐林格手术图谱》递给韩定。作为一名医学生的韩定知道,那是胃肠肝胆外科最经典的手术图谱,也是父亲珍藏多年的“宝贝”。
“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记得善待每一位患者。”列车从站台渐行渐远,父亲的身影越发模糊,这句话却在韩定脑海里镌刻至今。从医三十载,韩定已成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医”路上,他不惧挑战,为患者“创”造新生;积极进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勇攀高峰。
一抹白色
见证子承父业救死扶伤
韩定青春的记忆,是一抹白色。那抹白色,也见证了他“子承父业”救死扶伤的“医”路。
由于父亲是九江当地一家医院的普外科医生,韩定小时候在医院家属大院长大,父亲带回家的临床教科书成了他暑假在家的“课外书”;父亲写着“阑尾炎”“疝气”等医学名词的废弃草稿,则成了他折纸飞机的原料。
1988年,韩定考入江西医学院(后改名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从此拉开他“医者人生”的序幕。1992年,大四的他到医院实习,第一个实习的科室就是普外科。以前只能看枯燥的教科书,而现在能看带教老师做手术,这仿佛打开了韩定的“新世界”,让他学医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实习阶段大部分同学放学后会回学校,但韩定为了能有更多机会学习,经常留在医院实习生值班室睡。“有时一个月才回学校寝室一次,被褥上已沾了灰尘。”
1992年暑假回九江,父亲把自己写的一本《儿童补液手记》送给了韩定。韩定翻开一看,惊诧不已,里面字迹清晰,详细记录着不同年龄段儿童输液的注意事项和调配比例。原来,在实习时,韩定觉得儿童补液比较难,把握不准,有一次回老家便和父亲提了一句。没想到,父亲牢记在心,在这本手记上写满了60页。后来虽然父亲过世了,但《儿童补液手记》和《佐林格手术图谱》还静静地待在韩定的书架上。三十载春夏秋冬,它们无声见证了韩定从一名年轻医生蜕变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骨干力量的全过程。
走出舒适区
天命之年再“创业”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个“青丝追不上白发”的年纪,但韩定心里却住着一个不肯老去的少年。2021年,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筹建创伤中心,需要一个“领头羊”,大学毕业就到该医院普外科工作、积累了近3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韩定,成为院领导眼中最合适的人选。韩定欣然接下了这份重担,50岁的他选择走出舒适区,再次“创业”。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2022年年初,医院创伤中心正式开诊。
创伤中心的性质,决定了韩定要做的夜间手术不在少数,如果刚好在值班的晚上遇到,他随时待命。凌晨4点的医院,很多人没见过,对他来说却是司空见惯。“连夜转院来的患者,大多有疑难重症,宁可我等患者,也别让患者等我。”韩定打趣道,他就是医院里一只50岁的“夜猫子”。
在韩定的带领下,创伤中心成绩斐然。从2022年手术量700台,到2024年有望破千;从一开始只有门诊,到现在有自己的专属病房,实现急腹症手术全覆盖……两年多以来,创伤中心团队救治了数千名患者,成功率达100%。未来,韩定希望科室“更上一层楼”,如急腹症手术能按病种实现症治流程细化,以更好地为创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造福闽西南百姓。
案例
精细修补血管 救回患者一命
“每一次给创伤患者治疗都像做一道未知的数学题,可能一帆风顺,也有可能遇到麻烦。”韩定说。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创伤中心这方天地里,韩定每天都在迎接新的挑战。
2023年7月,40岁的车主王先生不幸出车祸,腹部被方向盘严重挤压,送医时人已休克,在抢救室做初步紧急处理后被诊断为内脏出血、腹部闭合性损伤。经过抽丝剥茧的检查,韩定找到了出血点:王先生肠系膜上静脉撕裂(小肠最主要的血供),撕裂口达1.5公分。
“第一步是止血,先把血块清理掉。再找到出血点,他才能保命。”韩定说。然而,这根血管靠近胰腺,周围都是重要血管和器官,手术风险很大,但不做手术患者就会因出血丧命。韩定当即决定冒险为王先生做血管修补,血管吻合要求很高,用的针如头发丝般粗细,不能有一丝差错。在清理出血点的同时,韩定还要避免伤到正常血管。
紧张的半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的血管修补完成,主要出血点成功止血。随后,韩定探查王先生腹腔内各个器官,幸运的是,其他器官没有损伤,这意味着手术圆满成功。再经过半个月的后续治疗,王先生康复出院。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韩定:
不惧挑战 为患者“创”造新生
 |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韩定。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1993年夏季的一天,在南昌火车站,韩定手上握着一张开往厦门的车票,跟他面对面站着说话的是从九江赶来为他送行的父亲。过了一会,父亲低下头,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佐林格手术图谱》递给韩定。作为一名医学生的韩定知道,那是胃肠肝胆外科最经典的手术图谱,也是父亲珍藏多年的“宝贝”。
“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记得善待每一位患者。”列车从站台渐行渐远,父亲的身影越发模糊,这句话却在韩定脑海里镌刻至今。从医三十载,韩定已成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医”路上,他不惧挑战,为患者“创”造新生;积极进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勇攀高峰。
一抹白色
见证子承父业救死扶伤
韩定青春的记忆,是一抹白色。那抹白色,也见证了他“子承父业”救死扶伤的“医”路。
由于父亲是九江当地一家医院的普外科医生,韩定小时候在医院家属大院长大,父亲带回家的临床教科书成了他暑假在家的“课外书”;父亲写着“阑尾炎”“疝气”等医学名词的废弃草稿,则成了他折纸飞机的原料。
1988年,韩定考入江西医学院(后改名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从此拉开他“医者人生”的序幕。1992年,大四的他到医院实习,第一个实习的科室就是普外科。以前只能看枯燥的教科书,而现在能看带教老师做手术,这仿佛打开了韩定的“新世界”,让他学医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实习阶段大部分同学放学后会回学校,但韩定为了能有更多机会学习,经常留在医院实习生值班室睡。“有时一个月才回学校寝室一次,被褥上已沾了灰尘。”
1992年暑假回九江,父亲把自己写的一本《儿童补液手记》送给了韩定。韩定翻开一看,惊诧不已,里面字迹清晰,详细记录着不同年龄段儿童输液的注意事项和调配比例。原来,在实习时,韩定觉得儿童补液比较难,把握不准,有一次回老家便和父亲提了一句。没想到,父亲牢记在心,在这本手记上写满了60页。后来虽然父亲过世了,但《儿童补液手记》和《佐林格手术图谱》还静静地待在韩定的书架上。三十载春夏秋冬,它们无声见证了韩定从一名年轻医生蜕变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骨干力量的全过程。
走出舒适区
天命之年再“创业”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个“青丝追不上白发”的年纪,但韩定心里却住着一个不肯老去的少年。2021年,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筹建创伤中心,需要一个“领头羊”,大学毕业就到该医院普外科工作、积累了近3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韩定,成为院领导眼中最合适的人选。韩定欣然接下了这份重担,50岁的他选择走出舒适区,再次“创业”。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2022年年初,医院创伤中心正式开诊。
创伤中心的性质,决定了韩定要做的夜间手术不在少数,如果刚好在值班的晚上遇到,他随时待命。凌晨4点的医院,很多人没见过,对他来说却是司空见惯。“连夜转院来的患者,大多有疑难重症,宁可我等患者,也别让患者等我。”韩定打趣道,他就是医院里一只50岁的“夜猫子”。
在韩定的带领下,创伤中心成绩斐然。从2022年手术量700台,到2024年有望破千;从一开始只有门诊,到现在有自己的专属病房,实现急腹症手术全覆盖……两年多以来,创伤中心团队救治了数千名患者,成功率达100%。未来,韩定希望科室“更上一层楼”,如急腹症手术能按病种实现症治流程细化,以更好地为创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造福闽西南百姓。
案例
精细修补血管 救回患者一命
“每一次给创伤患者治疗都像做一道未知的数学题,可能一帆风顺,也有可能遇到麻烦。”韩定说。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创伤中心这方天地里,韩定每天都在迎接新的挑战。
2023年7月,40岁的车主王先生不幸出车祸,腹部被方向盘严重挤压,送医时人已休克,在抢救室做初步紧急处理后被诊断为内脏出血、腹部闭合性损伤。经过抽丝剥茧的检查,韩定找到了出血点:王先生肠系膜上静脉撕裂(小肠最主要的血供),撕裂口达1.5公分。
“第一步是止血,先把血块清理掉。再找到出血点,他才能保命。”韩定说。然而,这根血管靠近胰腺,周围都是重要血管和器官,手术风险很大,但不做手术患者就会因出血丧命。韩定当即决定冒险为王先生做血管修补,血管吻合要求很高,用的针如头发丝般粗细,不能有一丝差错。在清理出血点的同时,韩定还要避免伤到正常血管。
紧张的半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的血管修补完成,主要出血点成功止血。随后,韩定探查王先生腹腔内各个器官,幸运的是,其他器官没有损伤,这意味着手术圆满成功。再经过半个月的后续治疗,王先生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