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小小电极唤醒“沉睡”的他们 |
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创新运用脊髓电刺激术,造福长期昏迷患者 |
|
2024年03月27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城市读本
 |
郭金陶(左)为患者进行手术。医院供图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潘志明 高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昏迷的病人总数约150万人,且每年以7万-10万人的速度递增。由于病症的特殊性,昏迷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让昏迷患者尽早苏醒成了一个利国利民的大课题。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团队创新运用脊髓电刺激术,通过小小的电极来唤醒“沉睡者”,给长期昏迷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记者近日采访到了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郭金陶,请他来讲讲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颈部置入电极
促患者恢复意识
郭金陶介绍,早期的脊髓电刺激术(SCS)通常被用来治疗慢性疼痛,通过在脊髓神经通路上施加电流进行疼痛管理。近年来,脊髓电刺激术在促醒方面的创新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新领域。
“该技术通过在颈髓C2-4水平硬膜外放置刺激电极,脉冲刺激经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传至大脑皮质,增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及脑血流,促进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及脑电活动。由此增强患者的觉醒状态和认知功能,甚至改善睡眠,提高患者警觉性和响应能力。”郭金陶表示,通俗地说,脊髓电刺激术就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小小的电极置于脊髓上方,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改善脑循环、缩小缺血灶,兴奋大脑皮层,促进患者神志清醒。SCS的应用,将使长期昏迷患者获益。
脑出血长期昏迷患者
通过新技术获得新生
刘巍(化名)今年33岁,2023年10月下旬在家中突然不省人事,晕倒在地,伴数次呕吐胃内容物,家属急忙把他送到厦医附属二院救治。到达急诊时,患者神志处于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急诊行头颅CT+头颈部CTA检查显示,刘巍为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120毫升,中线结构明显偏移、处于脑疝晚期,且测血压高达260/150mmHg,属高血压3级-极高危。
神经外科团队立刻为刘巍施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手术成功完成。但在后续ICU治疗期间,刘巍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予以药物及中医、康复等传统促醒方法,效果不佳。术后3个月时间过去了,刘巍仍处于浅昏迷状态,家属怎么也喊不醒他。
家属了解到神经外科新开展的脊髓电刺激术可能对刘巍病情有疗效,便找到了郭金陶,希望为刘巍进行相关手术。经术前严格评估,刘巍的情况符合行脊髓电刺激术促醒的手术指征。经全科讨论及多学科会诊后,郭金陶主任医师团队于2月5日为刘巍做了高颈段脊髓刺激器植入术。手术在微创条件下成功完成,术后刘巍颈部及胸部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医生予以刘巍刺激器(胸前)开机。治疗2周后,刘巍出现可喜变化,不仅眼睛睁开了,眼球及左手出现追物表现,头部可缓慢转动,四肢肌力较前增强,右侧偏瘫肌体也有进一步改善。治疗四周后,患者已可握着手机看视频。郭金陶表示,刘巍病情取得明显改善后,将继续对其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并根据其适应情况逐渐调大刺激量。
郭金陶介绍,这是该院成功开展的首例运用脊髓电刺激术促醒病例,标志着神经外科在治疗浅昏迷、微意识状态促醒方面再上新台阶。“该技术除了可以唤醒昏迷患者,在外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足、血栓闭塞脉管炎、心绞痛)、直立性低血压、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特发性震颤)及脊髓损伤后康复、神经性疼痛等疾病治疗上亦有广阔前景。”接下来,郭金陶将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罗春、主治医师邱晓毅共同努力,在上述疾病方面开展治疗,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名片
郭金陶,男,主任医师,现任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创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厦门市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厦门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及厦门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
郭金陶具有丰富的神经外科临床经验,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等立体定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球囊压迫及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植物人促醒,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脓肿以及其他脑深部病变的微创手术等。
用小小电极唤醒“沉睡”的他们
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创新运用脊髓电刺激术,造福长期昏迷患者
 |
郭金陶(左)为患者进行手术。医院供图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潘志明 高莹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昏迷的病人总数约150万人,且每年以7万-10万人的速度递增。由于病症的特殊性,昏迷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让昏迷患者尽早苏醒成了一个利国利民的大课题。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团队创新运用脊髓电刺激术,通过小小的电极来唤醒“沉睡者”,给长期昏迷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记者近日采访到了厦医附属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郭金陶,请他来讲讲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颈部置入电极
促患者恢复意识
郭金陶介绍,早期的脊髓电刺激术(SCS)通常被用来治疗慢性疼痛,通过在脊髓神经通路上施加电流进行疼痛管理。近年来,脊髓电刺激术在促醒方面的创新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新领域。
“该技术通过在颈髓C2-4水平硬膜外放置刺激电极,脉冲刺激经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传至大脑皮质,增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及脑血流,促进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及脑电活动。由此增强患者的觉醒状态和认知功能,甚至改善睡眠,提高患者警觉性和响应能力。”郭金陶表示,通俗地说,脊髓电刺激术就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小小的电极置于脊髓上方,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改善脑循环、缩小缺血灶,兴奋大脑皮层,促进患者神志清醒。SCS的应用,将使长期昏迷患者获益。
脑出血长期昏迷患者
通过新技术获得新生
刘巍(化名)今年33岁,2023年10月下旬在家中突然不省人事,晕倒在地,伴数次呕吐胃内容物,家属急忙把他送到厦医附属二院救治。到达急诊时,患者神志处于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急诊行头颅CT+头颈部CTA检查显示,刘巍为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120毫升,中线结构明显偏移、处于脑疝晚期,且测血压高达260/150mmHg,属高血压3级-极高危。
神经外科团队立刻为刘巍施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手术成功完成。但在后续ICU治疗期间,刘巍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予以药物及中医、康复等传统促醒方法,效果不佳。术后3个月时间过去了,刘巍仍处于浅昏迷状态,家属怎么也喊不醒他。
家属了解到神经外科新开展的脊髓电刺激术可能对刘巍病情有疗效,便找到了郭金陶,希望为刘巍进行相关手术。经术前严格评估,刘巍的情况符合行脊髓电刺激术促醒的手术指征。经全科讨论及多学科会诊后,郭金陶主任医师团队于2月5日为刘巍做了高颈段脊髓刺激器植入术。手术在微创条件下成功完成,术后刘巍颈部及胸部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医生予以刘巍刺激器(胸前)开机。治疗2周后,刘巍出现可喜变化,不仅眼睛睁开了,眼球及左手出现追物表现,头部可缓慢转动,四肢肌力较前增强,右侧偏瘫肌体也有进一步改善。治疗四周后,患者已可握着手机看视频。郭金陶表示,刘巍病情取得明显改善后,将继续对其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并根据其适应情况逐渐调大刺激量。
郭金陶介绍,这是该院成功开展的首例运用脊髓电刺激术促醒病例,标志着神经外科在治疗浅昏迷、微意识状态促醒方面再上新台阶。“该技术除了可以唤醒昏迷患者,在外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足、血栓闭塞脉管炎、心绞痛)、直立性低血压、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特发性震颤)及脊髓损伤后康复、神经性疼痛等疾病治疗上亦有广阔前景。”接下来,郭金陶将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罗春、主治医师邱晓毅共同努力,在上述疾病方面开展治疗,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名片
郭金陶,男,主任医师,现任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创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厦门市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厦门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及厦门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
郭金陶具有丰富的神经外科临床经验,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等立体定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球囊压迫及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晚期癌性疼痛治疗,植物人促醒,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脓肿以及其他脑深部病变的微创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