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蓝色智慧 发展新质生产力 |
“做大做强海洋新兴产业 加快实现海洋强市目标”专题培训班成功举办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干货满满的内容分享、学用结合的参观实践……17日上午,“做大做强海洋新兴产业 加快实现海洋强市目标”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为期三天的培训,共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相关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的学员,共谋海洋产业未来发展,大家收获满满。
据了解,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学员理论和实践水平,做大做强厦门海洋新兴产业,从而加快实现海洋强市规划目标。
开班动员的仪式上,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曾东生表示,海洋是厦门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关系到厦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贴近实际 专家学者登台分享
本次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既兼顾宏观视角,又注重贴近实际,精心安排了专家讲座和现场教学,6场理论授课搭配1场现场教学、1场分组讨论。讲座内容涵盖国家层面宏观政策解读,以及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等板块。
放眼全球,在浩瀚的蓝海,中澳合作将擦出何种火花?围绕这一主题,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卫用翔实的统计数据、深度的行业解析,收获台下学员的阵阵掌声。“课程内容很有深度,对于我们学习、研究有非常大的启发。”厦门市海洋新兴产业专家组成员、集美大学教授徐轶群点赞道。
张卫的分享是本次培训高质量宣讲的一个缩影。本次培训共有六位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登台分享,包括2位海洋领域顶尖院士、2位长期从事海洋管理实践的行业人员以及2位科研院校和优秀企业家老师。
学用结合 亲身感受高新科技
本次培训注重学用结合,学员先后参观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七二五研究所等,亲身感受厦门海洋发展成果。
翔安海畔,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址于此,吸引众多海洋新兴产业慕名而来。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学员们来此近距离感受着厦门海洋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这次的参观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很多海洋高科技的现实应用。”太阳树(厦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裕感慨道。他还表示,近年来,太阳树(厦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布局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本次培训与业界同行相谈甚欢、收获颇丰,对公司未来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课程观点摘要
发挥创新联合体优势
推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振业:厦门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条件,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是推动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抗疲劳制造技术是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韧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市的建设赋能。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三位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发挥创新联合体优势,建设抗疲劳制造一流学科,把一流的科研机构建起来,把高端制造的跨国企业建起来。在政府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目标引领下发展,实现中国海洋装备制造领先世界。
深度参与国际交流
加强持续创新能力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张卫:2023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其中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厦门海洋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蕴藏潜力巨大,未来可以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等,充分激活厦门的创新活力。
此外,厦门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加强与世界海洋强国的互动交流,学习世界前沿技术。如今,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正在加速建设中,厦门可以进行深度参与,共同探索未来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加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强化产业战略引领
发挥海洋文旅优势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崔晓健: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显著。一方面,厦门可聚焦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海洋产业战略引领与产业链协同,包括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统筹推动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提升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等。另一方面,厦门可聚焦强链接促融合,补齐海洋科技转化与应用短板。其中包括强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涉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
此外,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城市,包括加强海洋文化科普教育、打造海峡两岸旅游特色项目等。
集中多种产业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 邱章泉:厦门在海洋渔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优势,大有可为,应顺势而为。
在海洋渔业领域,厦门可以推进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原良种资源保护,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龙头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上,厦门可发展用于深远海养殖、海底采矿、水下打捞、海上救援、海道测量、港口航道施工、深水勘察等海洋重大装备。在智慧海洋产业上,厦门要支持海洋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海洋卫星应用产业,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等。
聚焦海洋经济发展难点
专门立法给予保障
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超: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就是一部针对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回应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法治需求的法规。
《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明确了海洋经济促进工作职责分工,系统构建了海洋产业规划与发展制度体系,完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丰富了对外开放合作制度,强化了综合服务与保障制度,为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全面、切实可行的法治保障。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建联:海洋生物产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洋生物产业的一员,企业要响应国家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号召,更多关注自身的“蓝色”元素,积极构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嫁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安井多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期待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海洋预制食品研发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