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热浪护碧波 施展一身本领 |
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在首届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赢佳绩 |
| ||
|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实习生 汤凌钰
通讯员 张景川
本版图片
许晓煜 摄
通宵达旦,连续办案10余个小时审结案件;挑灯夜读,精读细研最新法律条款;周身湿透,保障执法船在海上畅行无阻……从炎炎夏日到凛冽寒冬,在日与夜的交替中,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队员将青春奉献在辽阔的海洋上。在艰辛与挑战中淬炼意志,斑白的两鬓宣告了青春的委婉谢幕,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无言守护了每个寒来暑往,践行了守护海洋的铮铮誓言。
在首届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中,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派出多名队员参赛并取得佳绩。今天,不妨跟随晨报记者的笔触,看看他们如何展现绝技,为守护厦门海洋贡献蓝色力量。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一大队廖铁峰:
“空域雄鹰” 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组装、开机、起飞、巡航……伴随“嗡嗡”声响起,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从地面缓缓升起,飞向蓝天。作为能够对海洋进行全天候监测的“天眼”,无人机在海洋执法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在科技赋能执法工作的同时,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对此,作为“天眼”背后的操控人员之一,被誉为“空域雄鹰”的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一大队三级主任科员廖铁峰以行动作出了回应。
努力终有回报。在首届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中,廖铁峰以无人机操控项目第一名的成绩,回应了过往无数个默默训练的日夜。
开展无人机高效巡查监测的背后,离不开刻苦的练习、经验积累与精准运用。廖铁峰说,想要熟练操控精细度极高的无人机,就需要对它的性能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此,他一有时间便投入训练,同时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无人机操作熟练度。
不过,此次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无人机操控项目,除了考验操作者对无人机的把控能力,还考察操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备赛期间,廖铁峰一有时间就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只要有空就钻进题库里琢磨。尤其是到了晚上,廖铁峰会一边辅导孩子作业,一边准备理论知识考试,所以家里书桌前总会出现“一大一小”一起学习的身影。
在廖铁峰看来,学习知识不仅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面对约600道题的题库,廖铁峰没有一味地背题,而是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在实操中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并通过对比和反思题目加深记忆。这一学习方式帮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题库外的考题。
因为海洋执法的工作性质,廖铁峰常要顶着烈日巡航于海面之上,又时常要夜间出警执法,但就如他所言:“执法工作讲求的就是时效性。”高强度的工作中,他随时待命,确保更快出现在执法现场,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
出于工作的需要,海洋执法人员常常要和人打交道,但在查处违法行为的过程之中,渔民情绪激动、不愿配合的情况并不少见。廖铁峰回忆道,在此前的一个伏季休渔期,一对夫妻在凌晨两点因非法捕捞被扣下了船只,两人情绪激动,以跳海作为威胁。当时,他不断以聊天的方式安抚对方的情绪,避免双方产生正面冲突,以可控的方式处理好了该起案件。经此一事,廖铁峰也意识到了执法方式的重要性。此后,温和沟通、耐心劝阻、严格执法,便成了廖铁峰的主要工作方法。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李金华:
“海上游龙” 审结案件分秒必争
数日前的凌晨2点,在墨染的海面上,被誉为“海上游龙”的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三级主任科员李金华与同事一道,成功查获数艘违法耙吸花蛤苗的渔船。还没休息片刻,他又绷紧了神经,立马投入到清点花蛤苗的工作中,第一时间固定好证据,并对涉案人员逐一调查取证。
拍照留痕、固定证据、询问笔录……时间飞逝,转眼间已是正午,而李金华已是通宵忙碌,在打了个盹后,仍要顶着冒红的双眼,又投入到案件审理中。
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案必结、结案必快”的目标。2023年,李金华办理的总案件数量位列支队第一,共计63件,其中既有牵头主办30件,也有与同事通力协办33件。
对于行政执法人员来说,如何在第一时间固定违法行为的证据链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执法人员把相关法律条文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于是,“活到老,学到老”便成为李金华职业生活的生动写照。
李金华表示,处理案件时他的大脑仿佛在“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审理程序要环环相扣,更需要对法律法规“严丝合缝”地适用。于是,他在工作中养成了“多看多学、常忆常思”的好习惯。面对每年进行更新的大量法律法规,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推动执法效率更上一层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次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中,李金华获船舶机械项目第四名的好成绩。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船艇大队涂坤鹏:
“船舱神医”保障船艇平稳出航
耳旁大型机械轰鸣作响,周身被高温炙烤着,透过汗水浸透的双眼,迅速检索出复杂零件的问题所在……这种对体能和技能的极致挑战,却是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船艇大队三级主任科员涂坤鹏的日常。在此次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职工技能竞赛中,他获船舶机械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
船舱被称为船艇的“心脏”,而作为船艇维修员,涂坤鹏的工作便是在船舱的方寸之地辗转腾挪,化身眼光犀利、手脚麻利的“船舱神医”。
“在船舱进行检修,用‘水深火热’来描述也不为过。”涂坤鹏表示,一进船舱,迎面而来的便是机器散发的热浪,稍作停留,汗水便会迅速浸透制服,顺着衣沿不断落下。在狭窄的船舱内作业,他还得呼吸着刺鼻的柴油气味,晕船时眩晕感更加“上头”。“有次检修花了整整2小时,结束后我一口气喝完了1公升的矿泉水,才缓过劲来。”涂坤鹏说。
与热浪共舞的每分每秒,钻研技术时的日夜思索,将每个画面定格,涂坤鹏都生动诠释了“船舱神医”的英姿。“每次看到船能安全归港,我心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涂坤鹏感慨道,海洋的美丽由每朵浪花构成,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每个人各司其职,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都是对厦门海洋最有力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