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募兵造战船 保一方平安 |
清代名将李长庚英雄事迹对家乡影响深远,受当地居民推崇 |
| ||
| ||
| ||
|
口述人
李耀驹
退休教师,研究李长庚近20年
李长庚为国鞠躬尽瘁,想将他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晨报记者 张雅雯
在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社区有一座“伯府”,它是清代名将李长庚的故居。
李长庚(1750-1808),字超人,号西岩,今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社区人。他曾散家财、募乡勇、造战船,致力于与海盗作战,努力保沿海人民平安。
近日,在退休教师李耀驹带领下,记者来到后滨社区,探访参观李长庚故居,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故居简约 犹如普通农舍
李长庚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前后两落大厝,大厝南北两边各有一列护龙,现总面宽21米,总进深19.8米。前落大厝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正中大门上悬挂“伯府”匾,构造为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后落大厝面阔三间11.4米,进深两间10米,内高5.1米,原为穿斗式梁架。
记者看到,故居规模不大、装饰简约,犹如普通农舍,若非门口的“伯府”匾额和厅堂中的李长庚塑像,很难将它和一代名将相联系。
“李长庚当年倾其家资捐造船械,自己的住处却没有大兴大建。”李耀驹2005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便开始研究李长庚,他说,李长庚曾出任浙江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浙江定海镇(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总兵等职。为剿灭海盗,李长庚曾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打造战船。
在李长庚故居,还悬挂着“总统闽浙”“武进士”等牌匾。据介绍,李长庚从小就善于读书骑射。1770年,他考中乾隆庚寅恩科武举人,次年又考中乾隆辛卯科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后因剿灭海盗有功,他先后任福建水师提督、浙江提督。
记者了解到,上任后,李长庚便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立即着手整顿麾下的水师,明确水师各部战船旗帜,并申明军令、严肃军纪,大大提高了水师战斗力。在他带领下,水师先后剿灭了“水澳帮”等海盗团伙,并屡次重创蔡牵海盗集团。“1804年,李长庚被嘉庆任命为‘总统闽浙水师’,这在清代是独一无二的官职。”李耀驹说。
上阵奋不顾身 英勇捐躯
记者还在李长庚故居看到,地上摆放着一些石块,其中一块写着“钦赐祭葬”。李耀驹告诉记者,这就不得不谈起李长庚与海盗蔡牵的恩怨。
据了解,乾隆中叶以后贪腐现象严重,加之天灾人祸,大批穷苦船民铤而走险,或进行反清抗清活动,或下海为盗,同安西浦人、外号“海皇帝”的蔡牵就是其中一员。李长庚曾受命多次围剿蔡牵海盗集团,屡有战绩,因此当年在蔡牵海盗集团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不畏千万兵,只畏李长庚。”
嘉庆年间,蔡牵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他拥兵两万余人、海船200余艘,率部攻打台湾,成为清廷心腹大患。嘉庆下诏给李长庚,命其“总统闽浙水师”“专捕蔡牵”。1808年1月,李长庚再次追上蔡牵,两人从福鼎嵛山岛附近海面开战,一路经南澳,打到广东潮州黑水洋。经过激战,1808年1月21日,蔡牵的海盗船队被打得只剩3艘。李长庚乘胜追击,奋不顾身,驾船逼近蔡牵,并已挂住蔡牵所在船只的后艄,胜利在望。不料,这时蔡牵船上一海盗认出了李长庚,向他射击,李长庚不幸中弹,之后因重伤不治在船上阵亡。“隔日,潮州知府上船敛尸时,发现李长庚在自己的船上备了一口棺材。原来,他早有‘以死报国’的准备。”李耀驹说。
李长庚英勇捐躯后,嘉庆加恩追封其为三等壮烈伯,赐谥“忠毅”,因此其故居被称为“伯府”。
1808年11月6日,李长庚被安葬在同安马巷坪边,时任福建巡抚张师诚亲临主持御祭葬。后来,李长庚墓被毁,只剩两尊墓前石狮和一碣墓道坊上的幡蟠龙透空圣匾被征集到同安博物馆,余下一些墓地铭文石构件,如“钦赐祭葬”石刻等,就被搬回“伯府”故居保存。
影响深远 成为居民“信仰”
“李长庚家境殷实,从小又很聪明,早早地就被送去读书。他一入塾,就在墙上写下李白的著名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李耀驹说。据介绍,在清代武将中,李长庚是为数不多文武兼备的将领,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曾作《壮烈伯李忠毅公传》称赞他:“好读书,究弢略,为诗古文。”
另据史料记载,李长庚常常以诗言志,著有《水经战略》《诗文遗稿》等作品。“有心图报国,无意博虚名”“可记阿爷临别语,读书一事要深维”“年来颇觉风涛苦,寄语吾儿要读书”……这些都是李长庚写下的诗句。通过这些诗句,李长庚既抒怀明志,又教育后代耕读传家。记者了解到,在李长庚家风家训影响下,其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比如李长庚嗣子李廷钰、侄子李增阶也都是有着文韬武略的一代名将。
“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听父母讲述李长庚的故事。”后滨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金顶告诉记者,对于后滨社区居民而言,李长庚不仅是一位英雄人物,更是一种“信仰”。当日在李长庚故居,记者便见到,时不时就有居民前来祭拜,以求平安。“每年李长庚生日及忌日,社区居民都十分重视,家家户户会来此祭拜。”李金顶说。
记者还了解到,为进一步弘扬李长庚忠勇爱国、廉洁孝悌的精神,后滨社区计划在今年李长庚生辰之日成立“李长庚文化促进会”。“该组织成立后,将努力讲好英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李长庚的英雄事迹,推动本地文化事业发展。”李金顶说。
本版图片
记者 张雅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