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念旭: |
让传统曲艺 焕发新光彩 |
| ||
|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答嘴鼓是具有闽南特色的喜剧性说唱艺术,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颇受群众欢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答嘴鼓也面临着观众流失、创新不足、代表性作品缺乏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我们专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念旭,请他为这项曲艺的传承和创新提建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厦门答嘴鼓的由来、形成与特点。
黄念旭:答嘴鼓是由两岸民间艺人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创造的闽南民间曲艺形式,又称为“故事诗”“诗故事”“拍嘴鼓”等。
20世纪30年代,台湾民间艺人蓝波里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带有人物、情节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佳作,在表演形式上有单口,也有双口、多口。蓝波里后来到福建继续从事闽南方言文艺节目的创作与演播,为答嘴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答嘴鼓是在闽南民间艺人林鹏翔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1971年,在蓝波里的建议下,这个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答嘴鼓”。此后,答嘴鼓登载于《中国戏曲曲艺大词典》《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在中国曲坛有了席位。
多年来,在以林鹏翔为首的艺人的辛勤努力下,答嘴鼓创作、演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2006年,厦门答嘴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和其他曲艺相比,答嘴鼓有何特色?
黄念旭:通过不断实践,厦门答嘴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形式近似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和数来宝,但又不尽相同;对白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性强。相比其他戏曲品类,答嘴鼓是一个小品种,在观众面前表演时,一般以两人形式居多,偶有多人形式,让人们在欢笑中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
记者:答嘴鼓和台湾有何渊源?
黄念旭:答嘴鼓是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据记载,明末郑成功进驻台湾,来自闽南的将士将“念四句”传至台湾,当地称为“四句联仔”,后来逐渐发展为“触嘴古”,与闽南的“答嘴鼓”形式相同。
1991年6月,台湾宜兰举办了答嘴鼓比赛,使台湾答嘴鼓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林鹏翔的作品《吴真人》录音带被台湾吴真人庙宇联谊会视为经典,复制分赠所属寺庙收藏。
2011年5月,我带厦门市答嘴鼓演出队到金门交流,在金门城隍庙演出,小礼堂座无虚席,当地民众对答嘴鼓很感兴趣。当时我们的团队中有老、中、青三代答嘴鼓演员,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传承人,一会儿讲《唐山过台湾》、一会儿讲《笑话一担》,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记者:厦门答嘴鼓的推广情况如何?
黄念旭:答嘴鼓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在厦门一带流传许久。20世纪五六十年代,《鳖在追飞机》(蓝波里创作)、《五十年变迁》《女队长》(林鹏翔创作)等优秀作品出现,集美区农民曲艺家陈番茨、陈亚宝、张顺安创作的方言说书《水蛙记》《除夕谈心》《幸福泉》等参加省、市文艺汇演获得大奖,林鹏翔通过艺术加工,把答嘴鼓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林鹏翔的指导下,厦门答嘴鼓艺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发展高潮,推陈出新、人才济济。
记者: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影响加剧,答嘴鼓艺术是否受到冲击?
黄念旭:近年来,由于缺乏优秀作品,缺乏固定表演场所,曾深受群众喜爱的答嘴鼓艺术一度处于尴尬境地。
2006年,答嘴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与传承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近年来,有关部门牵头召开了多次答嘴鼓艺术座谈会,进行专题调研、组织创作演出。不少传承人为了答嘴鼓的传承和发展接续努力,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
厦门中小学非常重视闽南文化教育,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专门开辟了闽南文化园,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闽南文化;集美区举办少儿答嘴鼓夏令营,培养孩子们对答嘴鼓的兴趣;厦门十一中连续举办了十几期答嘴鼓夏令营……去年,答嘴鼓传承人李小航和徒弟许宝进还到湖北武汉非遗曲艺展演中表演答嘴鼓。
记者:对于答嘴鼓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黄念旭:制定切实可行的答嘴鼓保护与传承计划方案,在多方面给予重点曲艺队伍支持;建立厦门答嘴鼓艺术活动基地,选择若干个有基础、有志于答嘴鼓艺术的单位或学校开展活动;组织懂答嘴鼓的评论队伍,借助媒体力量,开设专栏播发优秀的答嘴鼓作品;开辟答嘴鼓演出场所,定期举办表演。
抓好作品创作与表演人才培训,是振兴答嘴鼓的关键。可组织创作人员进行采风、体验生活、观摩学习;通过企业、学校等多渠道发掘答嘴鼓人才;聚焦青年群体,就闽南话的发音、韵味以及说、学、逗、唱基本功等开班教学;拿出好作品来训练新演员,并提供演出实践与提高的机会,打响答嘴鼓艺术品牌。
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答嘴鼓艺术,应经常组织团队进社区、到农村表演,在中山路或金榜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立固定的表演场所,定期演出。当然,答嘴鼓艺术在海峡两岸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宜积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让两岸民众共同感受这一传统曲艺的魅力。
声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心晖:
开阔艺术视野
提升实践能力
此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走近答嘴鼓,邀请学生担任“非遗体验官”,体验答嘴鼓表演艺术,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无论是从文化认知的加深、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还是语言技能的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锻炼等方面,都让学生有所收获。
从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本次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将答嘴鼓与影视动画学院相关专业相结合,带来独特的创意和艺术碰撞。学生可以将答嘴鼓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对话内容转化为动画形式,创作出具有闽南特色的动画作品。例如,可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答嘴鼓中二人对口争斗辩说的场景,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答嘴鼓的魅力。
从教学层面来看,学院可以将答嘴鼓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答嘴鼓表演、邀请答嘴鼓艺人开讲座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答嘴鼓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过程。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实践经验,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下一步,学院将积极通过艺术形式的融合、课程设置的拓展、实践项目的合作等,持续推动答嘴鼓与学院之间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