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海西晨报·
第A10版
·
闽南非遗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非遗体验官”向李小航(右)学习答嘴鼓。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为深入体验答嘴鼓的魅力,更好地传承和传播这项非遗,来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2位学生谢艳玲、张安旭共同担任“非遗体验官”。他们跟着李小航学习答嘴鼓的知识,体验到这门非遗的独特之处。同时,她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门闽南曲艺与自己所学专业进行结合,推动其更好地创新发展。
通过数字媒体形式 让答嘴鼓大放光彩
■张安旭(影视动画学院数媒23A学生)
此次担任“非遗体验官”,我有幸拜见省级非遗(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航老师。李老师详尽地为我们阐述了答嘴鼓的历史与特点,让我对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李老师分享了她多年来致力于答嘴鼓传承与推广的经历。在她的努力下,答嘴鼓不仅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更在社区等地得到传播与发展,为闽南非遗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老师悉心指导下,我们还有幸体验了答嘴鼓及快板表演技巧。通过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了答嘴鼓所融合的快板、南音等多种元素的魅力,也更加明白了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承与发扬中的不易。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答嘴鼓的艺术魅力,更让我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识到推动非遗复兴责无旁贷。数字媒体与答嘴鼓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我期望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数字媒体形式,让更多人能了解并爱上答嘴鼓。这种结合不仅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还能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与尊重。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答嘴鼓等非遗文化定能传承不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闽南话和普通话“搭档”
让更多人感受答嘴鼓
■谢艳玲(影视动画学院数媒23A学生)
此次有幸担任“非遗体验官”体验答嘴鼓,我不仅了解到答嘴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还亲身体验到了它的魅力和趣味。在省级非遗(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航老师带领下,我很快“上手”答嘴鼓及快板表演,更了解到这门艺术在押韵、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特点。
答嘴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答嘴鼓也是如此。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答嘴鼓,尤为值得我们深思。
答嘴鼓主要是由闽南话来演绎,但如今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少了。我觉得,在以后的答嘴鼓表演中,不妨让闽南话与普通话“搭档”,把答嘴鼓的内涵全面地展现给观众,让不会闽南话的人也可以感受到答嘴鼓的乐趣。
其次,可以创作一些展现答嘴鼓幽默风趣的文创作品,再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当然,答嘴鼓的创作故事内容,也可以与时代热词挂钩,以扩大受众群体。最后,还可根据答嘴鼓特点进行人物形象IP设计,产生“答嘴鼓吉祥物”等,加深群众对答嘴鼓的印象。
大学生“非遗体验官”体验答嘴鼓艺术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非遗体验官”向李小航(右)学习答嘴鼓。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为深入体验答嘴鼓的魅力,更好地传承和传播这项非遗,来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2位学生谢艳玲、张安旭共同担任“非遗体验官”。他们跟着李小航学习答嘴鼓的知识,体验到这门非遗的独特之处。同时,她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门闽南曲艺与自己所学专业进行结合,推动其更好地创新发展。
通过数字媒体形式 让答嘴鼓大放光彩
■张安旭(影视动画学院数媒23A学生)
此次担任“非遗体验官”,我有幸拜见省级非遗(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航老师。李老师详尽地为我们阐述了答嘴鼓的历史与特点,让我对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李老师分享了她多年来致力于答嘴鼓传承与推广的经历。在她的努力下,答嘴鼓不仅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更在社区等地得到传播与发展,为闽南非遗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老师悉心指导下,我们还有幸体验了答嘴鼓及快板表演技巧。通过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了答嘴鼓所融合的快板、南音等多种元素的魅力,也更加明白了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承与发扬中的不易。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答嘴鼓的艺术魅力,更让我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识到推动非遗复兴责无旁贷。数字媒体与答嘴鼓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我期望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数字媒体形式,让更多人能了解并爱上答嘴鼓。这种结合不仅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还能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与尊重。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答嘴鼓等非遗文化定能传承不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闽南话和普通话“搭档”
让更多人感受答嘴鼓
■谢艳玲(影视动画学院数媒23A学生)
此次有幸担任“非遗体验官”体验答嘴鼓,我不仅了解到答嘴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还亲身体验到了它的魅力和趣味。在省级非遗(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航老师带领下,我很快“上手”答嘴鼓及快板表演,更了解到这门艺术在押韵、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特点。
答嘴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答嘴鼓也是如此。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答嘴鼓,尤为值得我们深思。
答嘴鼓主要是由闽南话来演绎,但如今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少了。我觉得,在以后的答嘴鼓表演中,不妨让闽南话与普通话“搭档”,把答嘴鼓的内涵全面地展现给观众,让不会闽南话的人也可以感受到答嘴鼓的乐趣。
其次,可以创作一些展现答嘴鼓幽默风趣的文创作品,再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当然,答嘴鼓的创作故事内容,也可以与时代热词挂钩,以扩大受众群体。最后,还可根据答嘴鼓特点进行人物形象IP设计,产生“答嘴鼓吉祥物”等,加深群众对答嘴鼓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