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 不断传递“厦眼”力量 |
厦门眼科中心博士后林志荣从美国哈佛学成归来,守护群众“眼健康” |
| ||
| ||
|
晨报记者 马丽
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这片医学的广袤星空中,有这样一颗闪耀的星辰,他就是眼表及角膜病中心主任医师林志荣。他以精湛的临床技能、深厚的科研功底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在眼科学界频频传递出“厦眼”智慧和力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日前,林志荣完成为期一年半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的访学之旅,满载而归回到厦门眼科中心。他的归来不仅为我国角膜移植术、圆锥角膜、干眼症等眼疾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视野和机遇,更将帮助众多患者重新拥有“看得见、看得清”的幸福。
婉拒美国导师
“中国智造”选择回国效力
“既做临床,还搞科研,不累吗?” 林志荣2013年博士后出站,这些年,不少人都曾这样问过他。“当然会有疲惫的时候,可是我还蛮享受其中。因为,做好科研,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临床医生。”林志荣总会这样回答。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和提升科研水平,2022年10月,林志荣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学习。最终,他如愿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这所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眼科学“金字塔尖”医院交流进修。
访学期间,林志荣将思乡之情转化为提升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的动力,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过着宿舍、医院和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科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掌握波士顿人工角膜、角膜炎、干眼等眼疾的创新治疗手段,美国医学界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医学伦理也让其记于心中。
“比如美国的医生在查房时,会带着医院实验室的研究员,药学、病理学甚至统计学等其他专业的人员一起,拓宽诊疗手段和眼界,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研究,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专业而全面的诊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林志荣希望,有朝一日国内的医学专科发展也能多学科融合,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做到齐头并进。
不但平时节假日没有回国探亲,2023年和2024年新春佳节林志荣也坚守在岗,他将整个海外生活都奉献给了交流和学习。这份刻苦和执着,得到了他在美期间导师的高度赞赏。访学之旅即将结束时,美国导师多次留他在美国继续做相关研究,但林志荣都婉拒了。他认为,“我是‘中国智造’,希望继续为祖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效力。而且,厦门眼科中心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舞台和坚实的保障,回到家乡服务患者,和亲人相伴,是最幸福的事。”
怀揣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闽南情结”,今年4月底,林志荣刚回到厦门,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临床一线工作。他说,听到患者说起闽南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到无比亲切。
默默耕耘23年
“临床+科研”双剑合璧
眼睛是全身健康的“窗户”。作为这扇“窗”的守护者,林志荣从2001年踏入医学殿堂,至今已默默耕耘了23年。
通过角膜移植术,让眼睛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临床练就的“火眼金睛”,快速“揪出”患者视力持续下降的“伪装者”——圆锥角膜;满足眼干、眼涩、眼疲劳等干眼患者个性化需求,创建精细规范的眼健康慢病管理服务……林志荣长期致力于眼表泪液及角膜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一次次挑战圆锥角膜、复杂干眼、角膜感染等疑难眼疾“手术禁区”中,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光明和希望。
每一次出诊,林志荣都坚持等到最后一名患者做完检查看诊。尤其是遇到从外地赶过来、错过预约时间来求诊或复查的患者,他还会舍弃午休时间,为患者开“绿灯”。林志荣非常善于倾听患者的需求和顾虑,常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知识,让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记者观察到,患者刚进入他的诊室时,多数是愁容满面,而离开诊室时,眉头已舒展开。
面对厦门眼科中心提供的创新与科研“舞台”,林志荣始终释放着饱满的科研探索激情。截至目前,他已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国内首部角膜交联专著,参编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国字号”课题项目共14项,先后7次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他与该中心主任吴护平教授共同主编并出版的《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更是开启了中国角膜交联及其临床应用的新篇章。
对话
以临床为导向 让科研更有意义
“临床认真负责,科研精益求精”是同事对林志荣的一致评价。也正因为他的慎终如始,越来越多“渴望光明”的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记者:2013年,您作为博士后出站,已经堪称站在“象牙塔”最顶端的眼科医生。为何将近10年后还要再远赴美国进修?
林志荣:医院提供学术平台,全力推动“研究型医生”的培养,让我见识到了不同学科的优秀同仁“神仙打架”,不断将“厦眼实践”与“国际理念”接轨。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我下定决心走出国门,零距离开拓“视”界,到世界顶尖的眼科殿堂学习。
记者:在您看来,中美两国在眼科学领域的技术水平有何差异?
林志荣:客观地说,中美两国在眼科学发展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的医生在手术技术方面会更娴熟,可能更胜一筹。比如,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我们中心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量都位居国内前列。而国外在“无人区”开展创新研究相对更有经验。
记者:夏季来临后,据说干眼症患者比平时要多20%?
林志荣:是的,每年夏季都是干眼症高发期。这与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以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因素不无关系。媒体人、教师、白领、青少年儿童是常见的高发群体。
记者:对于干眼症患者,您有什么治疗建议?
林志荣: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需要专业化、规范化治疗。对病因不明确的患者,我建议首先进行必要的系统性检查,确定干眼症类型和程度后,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诊疗方法包括使用人工泪液和抗炎药、眼部熏蒸SPA、睑板腺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相关干眼症状。
记者:您同时担任厦门市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能否透露一下接下来的临床规划和目标?
林志荣:我将继续致力于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临床协同创新研究模式,做更有临床意义的科学研究;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眼表及角膜病领域优秀的团队合作,共同攻关,力争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因为,“让更多的人恢复光明”就是我们“厦眼”医护人员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