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回归 金沙书院重焕光芒 |
赓续海沧历史文脉,重振海丝文化桥头堡风采 |
| ||
| ||
|
口述人
卢志明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学研究会会长
金沙书院的重建,赓续了海沧历史文脉,也启迪着我们不断汲取海洋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踏浪前行向未来。
晨报记者 林爱玲
6月21日,海沧人文新地标——重建后的金沙书院在海沧湾畔正式落成。这座诞生于明朝的“海洋学堂”,不仅大兴教化成为当时闽南颇负盛名的书院,培养、影响了一批倡导对外开放、拥抱海洋文明的先驱,还重新刊刻了举世闻名的《古今形胜之图》,见证了海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历史。
本期“口述厦门”,记者与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学研究会会长卢志明一起探寻金沙书院的前世今生。
从“金沙公馆”到“金沙书院”
海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代已有人烟,宋称“海口”,之后更是东亚航海时代的重要起点、明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金沙书院正是诞生于大航海时代。”卢志明告诉记者。
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当时的海沧与月港分据九龙江入海口两岸,是葡萄牙人贸易、定居的主要地点。“据正德《偏州府志·谢骞传》记载:‘近海诸处,如月港,如海沧,居民多货番。’”卢志明介绍,明朝理学家章潢曾说:“大抵兴泉漳以海为襟,民习犷悍,而月港、海沧、诏安、漳浦、同安、福清等县,则为溟渤要害。”可见,海沧在当时海洋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说起金沙书院的诞生,卢志明介绍,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武装海商和航海探险家从广东沿海迁至福建沿海,在漳州一带持续进行隐蔽性贸易,先集中在九龙江口外的浯屿岛,后入驻海沧沙坂(古地名,即现在的海沧区后井村和锦里村一带)。“葡萄牙人在后井村建了金沙公馆,直接和当地人贸易。”卢志明说。
关于金沙书院的由来,卢志明说,闽南理学名宦、金沙书院首任山长林希元在《金沙书院记》中有清晰的记载:“苏文岛夷,久商吾地,边民争与为市,官府谓‘夷非通贡,久居于是非礼’……侯与宪臣双华柯公谋曰:‘杀夷则伤仁,纵夷则伤义。治夷,其在仁义之间乎。’乃偕至海沧,度机不杀不纵,仁义适中,夷乃解去……岛夷既去,乃即公馆改为书院。”其中的“苏文岛夷”指的是从印尼苏门答腊岛一带来月港贸易的葡萄牙人。
原来,在“隆庆开海”之前,中国私商、倭人和葡萄牙人在闽浙沿海大肆从事走私活动,给东南沿海造成动荡、骚乱。为此,明朝廷派遣右副都御史朱纨巡抚闽浙,以图恢复秩序。在福建按察使副使柯乔等地方官员的共同治理下,葡萄牙人最终离开了后井村,他们在此的“商务中心”——金沙公馆就空了出来。对此,柯乔和时任漳州府龙溪知县林松提出了处置方案,“岛夷既去,乃即公馆改为书院。堂庭厢庖,咸拓其旧,梁栋榱桷,易以新材,又增号舍三十楹。由是诸生讲诵有所。五澳之民,远近闻风,咸兴于学”。金沙书院由此诞生,担负起了文章教化的历史使命,“滨海之地,遂为邹鲁”。
重刻《古今形胜之图》
金沙书院除了传授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一超前的教育理念让金沙书院在厦门海洋文化历史上地位突出。而金沙书院之所以意义非凡,还因为它曾重刻一幅在中西交流史上意义重大的地图——《古今形胜之图》。
卢志明介绍,《古今形胜之图》原图已失传,现存于西班牙的孤本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福建龙溪金沙书院重刻本。福建龙溪金沙书院就是海沧后井村的金沙书院。据《明一统志》记载,为让更多金沙书院学生了解天下形势及古今经济政治战略要地,金沙书院首批学子之一的周一阳协助林希元于1555年重新刊刻《古今形胜之图》。
在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很明显是用作教具,便于学子学习地理、历史,从而了解世界形势,不承想却另有一番机缘。“根据历史研究,这张图是闽南人带到菲律宾的,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机缘巧合下这张图便流入西班牙,成为王室藏图。”卢志明说,《古今形胜之图》呈现的内容不但有中国明代的地理知识,还有与海外的形势关系,被普遍认为是欧洲人认识中国乃至东方地理的开端。
事实上,它不仅是古代中国第一幅传入西方的全国地图,也是欧洲人最早了解中国的地图之一,在中西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书院走出“海洋赤子”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学堂”,金沙书院培养了一批倡导对外开放、拥抱海洋文明的先驱,周起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周起元是周一阳的孙子,明隆庆五年(1571年)出生于今海沧后井村,官至太仆少卿。“《明史》中有传,他被魏忠贤陷害后,得到崇祯皇帝平反,黄道周为他撰写墓志。他在历史上被列为‘东林后七君子’。”卢志明说,据史料记载,周起元曾为《东西洋考》作序,并主持修建圭屿塔,大力支持开拓海上航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他还首次提出“月港贸易”概念,将月港喻为“天子之南库”。“他还辟论述海禁开放利国利民,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已改变了朝廷的经济格局,海洋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经济实力对国家绝对是利大于弊。他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卢志明说。
卢志明认为,周起元有这样的眼光和论述,应该和他自小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密切相关。“1555年金沙书院重刻《古今形胜之图》,1567年‘隆庆开海’,4年后,周起元出生。这样的地理人文环境和金沙书院的教育思想对其影响十分深刻。”卢志明说,这种浸染海洋文化、重视对外交流的环境造就了周起元广阔的眼界,使他“知天下形胜,古今要害之地”(《古今形胜之图》题字),他的思想里已打下了深深的海洋文化烙印。
除了周起元这位“海洋赤子”之外,金沙书院放眼海洋的文化思想还影响了后世许多海沧人。如青礁村人“开台王”颜思齐就是一位具有海洋视野的杰出人才。他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率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人率先开拓台湾,实现了台湾从蛮荒迈向文明的起步。
走过悠悠岁月,金沙书院早已被淹没在历史尘埃里。如今,金沙书院重建,从历史中回归,在海沧湾新城区重焕光芒。“金沙书院的诞生不仅见证了海沧在大航海时代的繁盛,也体现了当时地方官员经略地方的智慧,更启蒙了无数闽人睁眼看世界、向海图强。赓续历史文脉,重振海沧海丝文化桥头堡的风采,金沙书院的重建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志明说,“这也启迪着我们不断汲取海洋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优秀基因,踏浪前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