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全天候“亮剑执法” |
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多措并举,推进厦门市海域景观品质提升 |
|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张强 廖铁峰 张景川
盛夏的海风拂过厦门海域,吹起阵阵波澜,也吹响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的号角。以科技为翼,举决心铸剑,为进一步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推进厦门海域景观品质提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多措并举,打响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渔业资源保卫战”。
无人机如猎鹰般翱翔天际,精准锁定违规网具的蛛丝马迹;厦门海域联防联管平台监控实时在线,构筑全天候信息监察网络;夜色掩映下开展错时执法,对违法捕捞行为重拳出击……于骄阳下出击,在潮水间穿梭,身负科技利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以创新举措与高效制度为利剑,用汗水与坚持守护着蔚蓝海洋。
今天,请跟随晨报记者笔触,透过三个执法案例,了解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是如何在真刀真枪中检验科技成果、淬炼执法队伍、提高执法工作成效的。
科技为翼
无人机高效精准锁定目标
蜿蜒的海岸线上,五花八门的违法网具不易察觉,但它们就像一处处潜藏的“暗雷”威胁海洋生态。如何进行精准高效锁定?空域中的无人机一展身手。
数日前,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观音山海域上,无人机翱翔于蔚蓝空域中,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执法行动拉开序幕。
随着机翼的飞速转动,无人机升腾而起。在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操控下,它们如同敏锐的空中哨兵,通过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先进的图像识别系统,实时捕捉并传输海域内每处细节,即便是隐蔽在复杂海况下的违规网具也无处遁形。
伴随着退潮,“火车网”暴露出来,数根插杆肆意地插入了滩涂,对海洋生态造成了明显破坏……通过无人机传回的清晰画面,执法人员迅速锁定了几处违反伏季休渔规定的网具。
在无人机的持续监控和指引下,执法人员精准定位并成功拆除了7张违法捕捞的火车网、拔除了12根插杆。整个行动过程高效有序,不仅展示了无人机在海洋执法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海洋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破壁垒
海域联防联管平台筑防线
在同日的针对非法电鱼的执法行动中,厦门海域联防联管平台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执法人员借此迅速锁定现场,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当天,值班人员接到热心群众举报称,演武大桥附近海域存在非法电鱼行为。得知消息后,值班人员迅速行动,通过厦门海域联防联管平台立即调取了举报海域周边的高清影像资料,为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影像中,有人员疑似正在进行非法电鱼活动。值班人员当机立断,随即启动了紧急响应机制。执法人员兵分两路,迅速逼近目标,要求可疑人员停止作业并接受检查。
违法人员猝不及防,只能乖乖待在原处。执法人员现场查获了电鱼设备及非法捕捞的渔获物,成功锁定并控制了涉案人员。在人赃并获的情况下,违法人员只好如实交代情况。目前,该起涉嫌禁渔期电鱼的违法案件已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厦门海域联防联管平台的接入使用,迅速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多方信息高度共享,为海洋资源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厦门海域联防联管平台,对各类海洋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执法态势。
决心铸剑
错时执法强化监管
夜幕下,综合一大队队员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利用渔民和非法捕捞者相对放松警惕的时段,以雷霆之势开展一场夜间错时执法行动,强化监管力度,从而精准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很快,装备齐全的执法人员悄然出发,前往环岛路黄厝附近海域。抵达现场后,执法人员迅速调整状态,利用低潮这一天然优势,克服夜色造成的不便,先后蹚水步入外侧沙洲。
随后,执法人员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逐一排查着每一个可疑的亮点。这些若隐若现的亮点,往往是非法捕捞网具在微弱光线下的反射,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
在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排查后,多处非法捕捞网具被拆除。据统计,经过数小时的奋战,执法人员共拆除了非法捕捞网具200余米。
面对五花八门的违法捕捞行为,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以科技赋能,打出执法组合拳,为捍卫伏季休渔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增添坚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