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桂阳: |
心脏“调音师” 患者“知心人” |
|
|
2024年07月23日·海西晨报·
第A11版
·
名医周刊
 |
记者 陈理杰 摄 |
|
李桂阳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血管危重症等诊疗,主要从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如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等。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刘云芳
他是心脏的“调音师”,也是患者的“知心人”。从医近二十年,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桂阳不断破译“心跳的密码”,解决心脏的“电路故障”,用精湛的技术、亲切的关怀赢得患者的信赖与赞誉。
自小埋下“医者仁心”种子
幼时李桂阳常听家人提起,父亲儿时突发肠套叠,被送到市区医院时已是深夜,医药费也没带够,但见病情紧急,医生立刻为他治疗。李桂阳不知道是哪位医生救了自己的父亲,但医者仁心的故事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心里。高考填报志愿时,李桂阳思索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个念头便油然而生:当一名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生。
本科毕业后,李桂阳先从事了120院前急救工作。有一次急于出车抢救,到了现场他才意识到自己从值班室出来忘了穿鞋,当时同事戏称他为“赤脚医生”。
也就是在这段工作期间,李桂阳渐渐对心血管学科产生了兴趣。“120急救的患者中,除了车祸,突发心血管病的患者是最多的。”李桂阳说,大部分疾病送到医院还来得及进一步救治,但心血管病进展迅速、分秒必争,必须立刻进行专业的处理,因此他产生了要继续进修的念头。
让“不安分的心”重回正轨
就这样,李桂阳选择了心血管病学作为之后的发展方向,到福建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毕业后他成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
进入临床工作后,李桂阳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逐渐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专攻心脏“跳得快、跳得慢、跳得乱”的难题。
几个月前,李桂阳接诊了一名十来岁的菲律宾华侨男孩。男孩心脏跳得很快,且跳得乱,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分钟190下,还伴有头晕、出冷汗等症状,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他的生活。
男孩的父亲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特地从菲律宾来到厦心治疗。李桂阳很快诊断出是阵发性房颤,为其实施了射频消融手术,术后男孩心跳恢复了正常。男孩的父亲十分信任李桂阳,男孩出院回菲律宾做复查,都要把检查报告再给李桂阳看一眼才安心。
暖心“话疗”搭起信任之桥
医生的修炼,不仅是临床技术的精进,沟通也是必修课。李桂阳总是会尽可能详细地与患者沟通,不仅询问病情,还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由此制订最适合的诊治方案。他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的原理,让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治疗的思路,甚至还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抚。这也导致他的门诊“拖班”成了常态,有时他忙于看诊,中午来不及休息,午饭都是其他同事帮忙带的。
但李桂阳始终坚持这么做,因为他相信,真诚的、细致的沟通能够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对规范治疗有着很大帮助。
前段时间,秦女士(化名)因为心跳快、心慌,伴有恶心呕吐到厦心住院。她患有室性心动过速,这不是她第一次入院,但她在网上搜索后对手术有心理障碍,不接受下一步治疗,因此病情发作又反复住院。“她的情况属于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有猝死的风险,如果不愿意接受相关治疗,病情会恶化,甚至威胁生命。”李桂阳“苦口婆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他的耐心沟通,秦女士终于打消了顾虑,接受了介入治疗。现在她恢复良好,已经顺利出院。
对李桂阳来说,医生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把一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在李桂阳看来,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次治愈,都能收获心灵的成长与满足。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桂阳:
心脏“调音师” 患者“知心人”
 |
记者 陈理杰 摄 |
|
李桂阳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血管危重症等诊疗,主要从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如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等。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刘云芳
他是心脏的“调音师”,也是患者的“知心人”。从医近二十年,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桂阳不断破译“心跳的密码”,解决心脏的“电路故障”,用精湛的技术、亲切的关怀赢得患者的信赖与赞誉。
自小埋下“医者仁心”种子
幼时李桂阳常听家人提起,父亲儿时突发肠套叠,被送到市区医院时已是深夜,医药费也没带够,但见病情紧急,医生立刻为他治疗。李桂阳不知道是哪位医生救了自己的父亲,但医者仁心的故事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心里。高考填报志愿时,李桂阳思索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个念头便油然而生:当一名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生。
本科毕业后,李桂阳先从事了120院前急救工作。有一次急于出车抢救,到了现场他才意识到自己从值班室出来忘了穿鞋,当时同事戏称他为“赤脚医生”。
也就是在这段工作期间,李桂阳渐渐对心血管学科产生了兴趣。“120急救的患者中,除了车祸,突发心血管病的患者是最多的。”李桂阳说,大部分疾病送到医院还来得及进一步救治,但心血管病进展迅速、分秒必争,必须立刻进行专业的处理,因此他产生了要继续进修的念头。
让“不安分的心”重回正轨
就这样,李桂阳选择了心血管病学作为之后的发展方向,到福建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毕业后他成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
进入临床工作后,李桂阳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逐渐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专攻心脏“跳得快、跳得慢、跳得乱”的难题。
几个月前,李桂阳接诊了一名十来岁的菲律宾华侨男孩。男孩心脏跳得很快,且跳得乱,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分钟190下,还伴有头晕、出冷汗等症状,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他的生活。
男孩的父亲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特地从菲律宾来到厦心治疗。李桂阳很快诊断出是阵发性房颤,为其实施了射频消融手术,术后男孩心跳恢复了正常。男孩的父亲十分信任李桂阳,男孩出院回菲律宾做复查,都要把检查报告再给李桂阳看一眼才安心。
暖心“话疗”搭起信任之桥
医生的修炼,不仅是临床技术的精进,沟通也是必修课。李桂阳总是会尽可能详细地与患者沟通,不仅询问病情,还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由此制订最适合的诊治方案。他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的原理,让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治疗的思路,甚至还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抚。这也导致他的门诊“拖班”成了常态,有时他忙于看诊,中午来不及休息,午饭都是其他同事帮忙带的。
但李桂阳始终坚持这么做,因为他相信,真诚的、细致的沟通能够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对规范治疗有着很大帮助。
前段时间,秦女士(化名)因为心跳快、心慌,伴有恶心呕吐到厦心住院。她患有室性心动过速,这不是她第一次入院,但她在网上搜索后对手术有心理障碍,不接受下一步治疗,因此病情发作又反复住院。“她的情况属于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有猝死的风险,如果不愿意接受相关治疗,病情会恶化,甚至威胁生命。”李桂阳“苦口婆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他的耐心沟通,秦女士终于打消了顾虑,接受了介入治疗。现在她恢复良好,已经顺利出院。
对李桂阳来说,医生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把一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在李桂阳看来,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次治愈,都能收获心灵的成长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