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尖上的技艺勾勒斑斓世界 |
“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带您感受闽南传统彩绘技艺 |
|
2024年07月26日·海西晨报·
第A09版
·
闽南非遗
|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走近闽南传统彩绘技艺。 |
|
|
▲ 闽南地区建筑上精美的彩绘。本版图片 采访团成员郑淇函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采访团成员 苏姜慧 郑淇函 李珺 刘翊
非遗名片
闽南传统彩绘技艺是闽南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闽南地区的庙宇、宗祠及民居常见许多古朴典雅的彩绘,融入了审美、教育、生活习俗等内容,体现了闽南人崇尚忠义仁孝的情怀。2019年,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入选厦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文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推动非遗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构图精巧,一笔一画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独特而浓厚的民俗风情——这便是闽南传统彩绘技艺的特别之处。
闽南传统彩绘应用广泛,从乡间庙堂到一床一柜,都有其身影。彩绘的题材很丰富,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二十四孝图、花鸟瑞兽等为基本元素,不仅表达了闽南人对忠义仁孝等优质品德的褒扬,又蕴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晨报记者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共同走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您讲述这项非遗的历史与传承。
蕴含闽南人的乡土情怀
“这是《封神演义》的场景,这描绘的是妈祖的故事……”走进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水浪的工作室,一幅幅展现中国传统故事的美术作品映入眼帘。陈水浪向采访团介绍说,这些都是他绘制的图稿。近年来,这些作品被他以彩绘的形式,画在了古民居、宗祠、寺庙等建筑之上。
陈水浪说,闽南传统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两汉时期,张衡曾在《西京赋》中描写皇宫建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展现了彩绘技艺在建筑方面的运用。闽南地区的传统彩绘技艺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宗庙装饰彩绘、雕塑彩绘、民居装饰彩绘、家具彩绘、礼器彩绘等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闽南风格。
在图案上,闽南传统彩绘和同一时期的木雕、石雕等相映成趣,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二十四孝图、花鸟瑞兽等为基本元素,形成以白描勾线搭配各种颜料和漆料进行施工的技艺,融入了审美、教育、生活习俗等内容,体现了闽南人崇尚忠义仁孝的情怀。
不仅如此,闽南传统彩绘技艺随着闽南人下南洋的浪潮,传播到了海外各地。如今,人们仍能从东南亚等地的宗庙和民居中看到闽南传统彩绘文化的踪迹,这蕴含着闽南人的乡土情怀。
家族三代接力传承
历经多年发展,闽南传统彩绘长盛不衰,离不开彩绘技艺匠人和非遗传承人的接力传承。
在厦门,翔安的陈水浪家族三代传习闽南传统彩绘技艺,成为本地颇具代表性的传承家族。据陈水浪介绍,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闽南地区有名的古建筑彩绘师,经常到越南、马来西亚以及金门等地彩绘。陈水浪17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彩绘之笔”,至今完成了超过200处古建筑的彩绘,其王船彩绘技艺更是家喻户晓。
近年来,陈水浪培养了不少徒弟。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区级传承人陈文滨,便是其中一名代表人物。陈文滨是“80后”,从小生活在厦门老城区,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闲暇之余,经常在庙宇宗祠玩耍,对古建筑中的雕刻壁画情有独钟。他十分热爱闽南传统文化,后来跟随陈水浪学习闽南传统彩绘技艺,还参与王船彩绘工作,对这门技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闽南传统彩绘技艺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传承过程中,该技艺面临着诸多困境。
多位从事闽南彩绘技艺的工匠表示,目前,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多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参与度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掌握传统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快速见效的职业;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制或家族制,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年轻人难以接触和了解这些技艺。
陈水浪表示,如今,人们对古建筑彩绘技艺越来越关注,许多寺庙宗祠也需要彩绘,保留当地特色文化,因此市场需求很大。他希望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能静下心与古建筑打交道,加入传承和保护闽南彩绘技艺的行列中来。
笔尖上的技艺勾勒斑斓世界
“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带您感受闽南传统彩绘技艺
|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走近闽南传统彩绘技艺。 |
|
|
▲ 闽南地区建筑上精美的彩绘。本版图片 采访团成员郑淇函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采访团成员 苏姜慧 郑淇函 李珺 刘翊
非遗名片
闽南传统彩绘技艺是闽南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闽南地区的庙宇、宗祠及民居常见许多古朴典雅的彩绘,融入了审美、教育、生活习俗等内容,体现了闽南人崇尚忠义仁孝的情怀。2019年,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入选厦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文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推动非遗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构图精巧,一笔一画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独特而浓厚的民俗风情——这便是闽南传统彩绘技艺的特别之处。
闽南传统彩绘应用广泛,从乡间庙堂到一床一柜,都有其身影。彩绘的题材很丰富,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二十四孝图、花鸟瑞兽等为基本元素,不仅表达了闽南人对忠义仁孝等优质品德的褒扬,又蕴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晨报记者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共同走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您讲述这项非遗的历史与传承。
蕴含闽南人的乡土情怀
“这是《封神演义》的场景,这描绘的是妈祖的故事……”走进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水浪的工作室,一幅幅展现中国传统故事的美术作品映入眼帘。陈水浪向采访团介绍说,这些都是他绘制的图稿。近年来,这些作品被他以彩绘的形式,画在了古民居、宗祠、寺庙等建筑之上。
陈水浪说,闽南传统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两汉时期,张衡曾在《西京赋》中描写皇宫建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展现了彩绘技艺在建筑方面的运用。闽南地区的传统彩绘技艺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宗庙装饰彩绘、雕塑彩绘、民居装饰彩绘、家具彩绘、礼器彩绘等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闽南风格。
在图案上,闽南传统彩绘和同一时期的木雕、石雕等相映成趣,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二十四孝图、花鸟瑞兽等为基本元素,形成以白描勾线搭配各种颜料和漆料进行施工的技艺,融入了审美、教育、生活习俗等内容,体现了闽南人崇尚忠义仁孝的情怀。
不仅如此,闽南传统彩绘技艺随着闽南人下南洋的浪潮,传播到了海外各地。如今,人们仍能从东南亚等地的宗庙和民居中看到闽南传统彩绘文化的踪迹,这蕴含着闽南人的乡土情怀。
家族三代接力传承
历经多年发展,闽南传统彩绘长盛不衰,离不开彩绘技艺匠人和非遗传承人的接力传承。
在厦门,翔安的陈水浪家族三代传习闽南传统彩绘技艺,成为本地颇具代表性的传承家族。据陈水浪介绍,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闽南地区有名的古建筑彩绘师,经常到越南、马来西亚以及金门等地彩绘。陈水浪17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彩绘之笔”,至今完成了超过200处古建筑的彩绘,其王船彩绘技艺更是家喻户晓。
近年来,陈水浪培养了不少徒弟。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闽南传统彩绘技艺区级传承人陈文滨,便是其中一名代表人物。陈文滨是“80后”,从小生活在厦门老城区,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闲暇之余,经常在庙宇宗祠玩耍,对古建筑中的雕刻壁画情有独钟。他十分热爱闽南传统文化,后来跟随陈水浪学习闽南传统彩绘技艺,还参与王船彩绘工作,对这门技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闽南传统彩绘技艺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传承过程中,该技艺面临着诸多困境。
多位从事闽南彩绘技艺的工匠表示,目前,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多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参与度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掌握传统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快速见效的职业;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制或家族制,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年轻人难以接触和了解这些技艺。
陈水浪表示,如今,人们对古建筑彩绘技艺越来越关注,许多寺庙宗祠也需要彩绘,保留当地特色文化,因此市场需求很大。他希望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能静下心与古建筑打交道,加入传承和保护闽南彩绘技艺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