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笔塔振兴千年银城文运 |
以同安现存最大古代石塔为核心的公园,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 |
|
2024年08月07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城市读本
|
记者 曾雅欣 摄 |
|
|
2010年的文笔塔。 通讯员 吴稳水 摄 |
|
|
1981年的文笔塔。 颜立水 供图 |
|
|
夜幕将至,华灯映古塔。通讯员 曾清根 摄 |
|
口述人
颜立水
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同安文史专家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晨报记者 曾雅欣
文笔塔,又名凤山石塔、魁星塔、岭头崎塔,位于同安城东的凤山之顶。凤山亦名九曜山(以星宿名为九曜,以山势“九顿九伏如龙之跃”名为九跃)。作为千年银城的标志性地标,400多年来,文笔塔屹立在凤山顶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努力自勉。
四百多年前的“同安速度”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洪世俊任同安县令,他与朱熹父亲朱松是同乡,也是好学重士,经常到明伦堂为学生讲学。明伦堂位于同安孔庙,中门正面对着凤山。
同安虽在宋代时有苏颂显赫一时,然“自苏丞相后,大魁鼎辅尚尔寥寥”。究其原因,洪世俊认为是文庙案山缺少“状元笔”。于是他决定“度基建塔,捐俸为邑人倡”,同安士绅也纷纷出力,共襄盛举。根据记载,凤山石塔于1600年正月兴工,同年七月竣工。
文笔塔为五层六角仿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14.25米,每层仿木结构出栱挑檐。底层六角形台基,边长3.4米、台宽1.1米、高0.9米;第一层边长2.45米、高2.6米;第二层西面小龛内原有高浮雕魁星像已失,今仿制补上,浅龛两侧镌刻楷书对联;第三层西面镌刻“山斗俱瞻”4个大字;第四层东面小龛内浮雕如来坐像一尊。塔刹呈葫芦状,高3米。
文笔塔是同安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塔,1982年被列为同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谈及建设过程,颜立水感慨道:“若记载无误,在424年前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都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耗时仅7个月便能建成此塔,可以说是当时工程建设的‘同安速度’。”
石塔落成后文运振兴
据《同安县志》“人物录·循吏”载:县令洪世俊“以学宫之前文峰不卓,建塔城东南隅凤山之巅,于是弦诵益广,文学斌斌,明年许獬遂魁”。相传,在完工之日,洪世俊勉励学子们读书要有坚实的基础、勇攀高峰的信心,要以高尚的德行和坚贞的节操为人做事。
文笔塔落成,同安终有“文笔”,于是人文蔚起、科举蝉联。造塔当年,同安有刘行义(金门刘澳人)、林宪卿(县城东市人)等8人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1601年)会试,则有“许公獬捷南宫第一”。许獬是同安县翔风里后浦村(现属金门)人,曾在大轮山文公书院读书,年仅17岁的他夺取会试第一名(即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即传胪),称“双冠南宫”。因此,世人都传同安文运振兴,缘塔而起。
修旧如旧“华灯映古塔”
成为同安文运的标志后,文笔塔也衍化为同安县城的地标及双溪(东、西溪)航运的航标。清代康熙年间,以其旭日东升、塔影映于东溪水面之景观而被列为“轮山八景”之一的“东溪塔影”。
古塔历经400年的风雨飘摇。颜立水回忆道:“以前顶层长了一株株苦楝,甚至有的长得还比葫芦形刹顶还高。后来我们请了人,借着梯子一层一层爬上去清理。”
2018年,文笔塔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采用原始的修复工艺,古塔得以修旧如旧。2020年6月,同安区文笔塔夜景工程竣工。因文物保护规定,古塔照明不能破坏塔的本体,所以灯具不能安装于古塔上,整体工程采用了投光照明的形式,用灯光“雕刻”塔体形态、层次,形成了夜幕下“华灯映古塔”的景观。
以塔为核心串联历史文脉
“30多年前,我曾经提议把凤山建成一个历史文化公园,让古同安的历史将在这里得到保存和弘扬。”颜立水告诉记者,早些年,文笔塔附近有着茶叶厂等多个厂房,随着城区的建设发展,工厂陆续搬离,塔四周杂草丛生。
历史文化遗迹需要保护与传承,“建设一个亲民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是周边居民的强烈诉求。同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9年,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同安文笔塔公园正式开园。
“文笔塔公园可以说是‘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颜立水介绍,以文笔塔为核心的公园及周边,是厦门地区文物古迹遗存密度最高且无断代的历史文化区,园内有一条2公里的古官道,官道两侧分布了近2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隋末始建的天兴寺、唐代建的东岳行宫、宋代修建的郡马府、明代凤山钟秀石碑坊、光禄寺少卿蔡献臣墓等。
文物古迹众多是文笔塔公园的一大特色,以文笔塔为核心,共有16个景观节点。这些历史久、价值高的珍贵文物,集中点缀着文笔塔公园,显示着同安千年古城“正简流风,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海滨邹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笔塔振兴千年银城文运
以同安现存最大古代石塔为核心的公园,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
|
记者 曾雅欣 摄 |
|
|
2010年的文笔塔。 通讯员 吴稳水 摄 |
|
|
1981年的文笔塔。 颜立水 供图 |
|
|
夜幕将至,华灯映古塔。通讯员 曾清根 摄 |
|
口述人
颜立水
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同安文史专家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晨报记者 曾雅欣
文笔塔,又名凤山石塔、魁星塔、岭头崎塔,位于同安城东的凤山之顶。凤山亦名九曜山(以星宿名为九曜,以山势“九顿九伏如龙之跃”名为九跃)。作为千年银城的标志性地标,400多年来,文笔塔屹立在凤山顶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努力自勉。
四百多年前的“同安速度”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洪世俊任同安县令,他与朱熹父亲朱松是同乡,也是好学重士,经常到明伦堂为学生讲学。明伦堂位于同安孔庙,中门正面对着凤山。
同安虽在宋代时有苏颂显赫一时,然“自苏丞相后,大魁鼎辅尚尔寥寥”。究其原因,洪世俊认为是文庙案山缺少“状元笔”。于是他决定“度基建塔,捐俸为邑人倡”,同安士绅也纷纷出力,共襄盛举。根据记载,凤山石塔于1600年正月兴工,同年七月竣工。
文笔塔为五层六角仿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14.25米,每层仿木结构出栱挑檐。底层六角形台基,边长3.4米、台宽1.1米、高0.9米;第一层边长2.45米、高2.6米;第二层西面小龛内原有高浮雕魁星像已失,今仿制补上,浅龛两侧镌刻楷书对联;第三层西面镌刻“山斗俱瞻”4个大字;第四层东面小龛内浮雕如来坐像一尊。塔刹呈葫芦状,高3米。
文笔塔是同安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塔,1982年被列为同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谈及建设过程,颜立水感慨道:“若记载无误,在424年前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都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耗时仅7个月便能建成此塔,可以说是当时工程建设的‘同安速度’。”
石塔落成后文运振兴
据《同安县志》“人物录·循吏”载:县令洪世俊“以学宫之前文峰不卓,建塔城东南隅凤山之巅,于是弦诵益广,文学斌斌,明年许獬遂魁”。相传,在完工之日,洪世俊勉励学子们读书要有坚实的基础、勇攀高峰的信心,要以高尚的德行和坚贞的节操为人做事。
文笔塔落成,同安终有“文笔”,于是人文蔚起、科举蝉联。造塔当年,同安有刘行义(金门刘澳人)、林宪卿(县城东市人)等8人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1601年)会试,则有“许公獬捷南宫第一”。许獬是同安县翔风里后浦村(现属金门)人,曾在大轮山文公书院读书,年仅17岁的他夺取会试第一名(即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即传胪),称“双冠南宫”。因此,世人都传同安文运振兴,缘塔而起。
修旧如旧“华灯映古塔”
成为同安文运的标志后,文笔塔也衍化为同安县城的地标及双溪(东、西溪)航运的航标。清代康熙年间,以其旭日东升、塔影映于东溪水面之景观而被列为“轮山八景”之一的“东溪塔影”。
古塔历经400年的风雨飘摇。颜立水回忆道:“以前顶层长了一株株苦楝,甚至有的长得还比葫芦形刹顶还高。后来我们请了人,借着梯子一层一层爬上去清理。”
2018年,文笔塔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采用原始的修复工艺,古塔得以修旧如旧。2020年6月,同安区文笔塔夜景工程竣工。因文物保护规定,古塔照明不能破坏塔的本体,所以灯具不能安装于古塔上,整体工程采用了投光照明的形式,用灯光“雕刻”塔体形态、层次,形成了夜幕下“华灯映古塔”的景观。
以塔为核心串联历史文脉
“30多年前,我曾经提议把凤山建成一个历史文化公园,让古同安的历史将在这里得到保存和弘扬。”颜立水告诉记者,早些年,文笔塔附近有着茶叶厂等多个厂房,随着城区的建设发展,工厂陆续搬离,塔四周杂草丛生。
历史文化遗迹需要保护与传承,“建设一个亲民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是周边居民的强烈诉求。同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9年,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同安文笔塔公园正式开园。
“文笔塔公园可以说是‘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颜立水介绍,以文笔塔为核心的公园及周边,是厦门地区文物古迹遗存密度最高且无断代的历史文化区,园内有一条2公里的古官道,官道两侧分布了近2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隋末始建的天兴寺、唐代建的东岳行宫、宋代修建的郡马府、明代凤山钟秀石碑坊、光禄寺少卿蔡献臣墓等。
文物古迹众多是文笔塔公园的一大特色,以文笔塔为核心,共有16个景观节点。这些历史久、价值高的珍贵文物,集中点缀着文笔塔公园,显示着同安千年古城“正简流风,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海滨邹鲁”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