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低碳发展生动实践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金安社区、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 |
|
晨报记者 胡婧 袁晓敏
垃圾分类“厦门模式”领跑全国,低值“垃圾”高值化“重生”,“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国内领先……昨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湖里区金安社区、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象屿综合保税区等地实地采访,探访厦门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感受城市在绿色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蓬勃生机与创新实践。
至此,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在厦行程圆满收官。
湖里区金安社区
垃圾分类“厦门模式”领跑全国
采访团首先来到金安社区高林居住区一里,在这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风尚。
居民吴长青将家里一些不穿的衣服、喝完的矿泉水瓶、纸箱等带到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公益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经过称重、扫码、兑换,短短几分钟,这些闲置物品就找到了“新家”。“这些东西我们就在小区楼下称重卖掉,兑换成公益基金,不仅能换成现金或者生活物品,还能顺手做点公益。”吴长青打了个比方,她兑换金额为0.8元,其中0.1元将捐给社区作为公益基金。
据介绍,高林居住区一里创新探索“垃圾分类+公益”理念,联动近邻单位,共同打造了全市首个社区垃圾分类公益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金安社区生活垃圾四分类产生的10168吨碳减排量,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顺利完成交易。这是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
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超95%、准确率达85%……近年来,厦门探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理,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目前,厦门已基本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人均垃圾日产量从原来的1.3kg减少到约 1kg,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全国。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放错位置的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你知道吗?一次性餐具、奶茶杯、快递包装袋等其实是放错位置的垃圾。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速度达每秒3米的高速传送带上,外卖餐盒、泡面桶等低值可回收物被自动识别、分拣,一步步成为可循环利用的生产原料。
采访团了解到,分拣中心创新性地开发和运用生活垃圾智能化分选设备,采用为用而分、分而必用的设计理念,基于AI视觉算法,融合视觉感知、图像增强技术与NIR近红外光学分选等先进技术,实现柔性生产和低值可回收物的规模化、精细化分选,分选准确率在95%以上,为低值可回收物下一步高质量、高价值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目前,分拣中心已形成“机械智能分选+人工干预+归类自动打包”的智能化生产线。低值可回收物经分拣中心精细化分选之后,成为工业原材料被销往下游,再生加工为再生材料、再生产品,销往国内外,做到高质高值的资源循环闭环,并且全程信息、数据可追溯。
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江凤凤表示,自2022年底投产以来,截至2024年上半年,分拣中心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也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三届会议(INC-3)重要案例,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象屿综合保税区
能源自平衡
打造零碳园区
在象屿综合保税区园区内,叉车司机蓝奎玉开着一辆叉车,像往常一样从容地来到固定的充电区。他告诉记者,现在园区里的所有叉车都是“电车”,充电一小时,能够工作至少8个小时,更重要的是,所用的电都来自园区内部光伏发电项目。类似的绿色低碳实践在园区内比比皆是,如智能化仓库、自动化仓库以及港务储能设备,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也大幅减少了碳排放。
近年来,象屿综合保税区引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闲置的仓库顶面空间,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绿色光伏铺设总面积达57328平方米,光伏装机容量达到6.9兆瓦,全年发电量可超899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832吨。项目还建成了2.5兆瓦时储能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多项创新措施,包括用能绿色化、装卸设备电动化、仓储设施智能化以及照明设备低能耗化等,实现了整个园区内绿电能源的“自给自足”“能源自平衡”,达成了产业园区深度减排的目标。
该园区也成为国内领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于2023年8月入选生态环境部对外公布的2022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活动反响
央媒纷纷点赞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厦门,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调研厦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果与经验。连日来,多家中央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分专题推出轻量化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立体式点赞厦门在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方面的显著成效,引起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文章《“烂海滩”化身“浪漫线”,厦门这片海域,靓!》和短视频《2分钟,带你打卡厦门环东浪漫线》,从生态和文旅的角度,展现厦门海域的美丽蜕变。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布“滩涂地蝶变环东浪漫线”内容,介绍环东浪漫线周边海域综合整治成果;央广网发布文章《看这里如何将碳汇“含绿量”“含海量”转换为“含金量”》,深入剖析厦门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工人日报客户端刊发文章《厦门同安:昔日滩涂地 今日经济流量担当》,展现出厦门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助力绿色产业集聚,产城人融合的生态新城呼之欲出的强劲态势。
此外,中国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也刊发了相关内容的报道。(记者 胡婧)
央媒声音
农民日报要闻编辑部记者霍子晨:
通过走访金安社区,我认为,通过垃圾回收实现置换这个方法,确实是很现代、很实用的。它让普通居民也能参与到垃圾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通过简单的置换方式,把闲置的物品变成有用的资源,既减少了浪费,又传递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样的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新华社摄影部编辑陈为:
厦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全民参与,不仅是厦门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也为全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陈琛:
象屿综合保税区的绿色物流实践让人眼前一亮,其通过智能化、电动化的设备应用以及光伏项目的建设,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和碳排放的减少。以前的印象中,物流都是人工操作,而统一电子屏操作和电子叉车更加智能化,也更安全,这也为全国的物流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记者 胡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