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 |
思明教育庆祝第40个教师节征文活动③ |
教师组
教师的方圆之道
作者:厦门市松柏中学 陈唯莹
“你就是唯莹老师吧?”第一次走进松柏中学,一位老师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让我觉得亲切又感动。而他,正是我的第一位带教老师——叶志忠老师。他引领着我,让我领略了教师的方圆之道。
有法有度,严慈相济
——班主任的方与圆
在我刚进校时,叶老师是德育处副主任、下段领导。新班主任一上任就需要家访,然而初出茅庐的我,对于如何进行家访是一头雾水。叶老师首先提醒我要做家访计划书,像备课一样备好学生的情况,预判有可能出现情况的学生,拿出方案,在家访中可以拿出来做建议。这让我有了家访的底气。叶老师不仅给建议,还教实战。“人手不够我就跟。”炎炎夏日,叶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位语文组的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家访。
开始家访前,叶老师先带着我们去到小卖部,一人买了一瓶水。这让我很不解,我们今天要跑好几家,还得负重前行吗?叶老师解释说:“我们去家访,是了解学生,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做客的。家长们会很客气,泡茶倒水,我们尽量不要麻烦他们。”这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后续家访中,家长一要客气地端茶倒水,叶老师就说“我们有备水不用忙”,于是就专注于探讨学生的问题,有序而高效。
这次的家访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其他老师所说的叶老师身上的“人格魅力”。他对待学生是有“法”的,备好家访计划书、记好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家校联系中他更是有“度”的,一瓶水见细节,一瓶水见廉洁。家访写计划书和自备水的做法,我也坚持到了现在。
日常生活中,班主任总要处理各种学生问题。作为德育处副主任,叶老师对于学生出现了问题的苗头总是很敏感,他说一定要及时纠正,这是规矩。然而对于如何纠正,叶老师又告诉我,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出现问题,重要的是教育与安抚,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怀,而不能一味批评。秉持着这种“严慈相济”的原则,我带的第一届班级,有的学生即使成绩不理想,对老师也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们在班级感受到了爱与尊重。
有法有度,严慈相济,这是叶老师教会我的——作为班主任的方圆之道。
立足规范,收放自如
——语文教师的方与圆
叶老师的德育工作做得很出色,然而他还是经常跟我说,作为教师,站好讲台、上好课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叶老师的语文课是松柏中学语文的名片。他带的学生语文成绩亮眼,中考成绩总是名列年段前茅。这样的明星教师,年轻教师们自然想向他学习,而他总是毫无私心地倾囊相授。想去听课,来!不仅同意,而且欢迎!想去听他给学生面批作文,来!还就怕你不来!正因如此,我听了不少好课。
叶老师的课堂如一泓清泉,思路清晰而流畅;叶老师的课堂又如一川瀑布,热烈而厚重;叶老师的课堂还如一片汪洋,包容而开放。他是充满活力的,也带动着学生和他一起思维碰撞,激荡出片片思维的水花。我也听得热情澎湃,跃跃欲试。叶老师则提醒我,新教师的课堂要有规矩意识,先把课上规范,其次才求精彩。
我摸清了上课的规范,不断成长之后,迎来了一次区公开课的机会。我用叶老师教我的主线索法,用“大”字串联起《北冥有鱼》,思路清晰。这时候,叶老师又提醒我,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课堂上的应变,抓住学生资源,进行生成;要注意在哪个节点上要“放”,给学生一定的开放度;还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收”,使之形成提升性的认识。于是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谈,并且“大”而“化”之,收获了一节精彩的课。
立足规范,收放自如,这是叶老师教会我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方圆之道。
谨守原则,融通周全
——为人的方圆之道
叶老师曾经教过一次电视直播课,叫《考场作文的方圆之道》。而用方圆之道来形容叶老师的德育和教学也再合适不过。如今,叶老师到了新的平台,在新的岗位上精进学习,继续他的方圆之道。而我也加入了叶老师的课题组,继续跟着他学习。
记得他离开松柏中学时跟我说:“你要多努力,多实干。”我想,方圆之道其实也是叶老师的为人准则:方是底线,谨守原则;圆是包容,融通周全——无论做何事都应谨守原则,无论处何地都求融通周全。而我,也将在叶老师的指引下,探寻我的方圆之道。
学生组
师恩如萤,微光照万里
作者:厦门市松柏中学 兰佳琪 指导老师:黄思敏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老师曾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然而,在众多老师中,有一位老师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她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黄思敏老师。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迷糊间,稚嫩的朗读声如海浪般一阵又一阵卷来,我仿佛用的还是那套小桌椅,依旧是要踮脚才能摸到黑板的年纪。但显然这只是一场好梦,老师的声音在耳边炸开,我反射性地弹了起来,眯了眯眼,是语文课。
我的语文老师在我眼里是一个标准的南方美人,清亮的眼睛占去小脸蛋的大部分色彩,黑发小卷毛,笑起来比月光还柔三分。说话好似清风夹细雪,让人可以从迷茫中抓到一丝清明。回看飞速流逝的时间,她没有被岁月在表面落下什么痕迹,但在我的语文大道上留下了朝霞的色彩。
如朝阳初现——新生的开始
种下桃李,芬芳满园。到了高中,翅膀像新长出来的,迷茫彷徨充斥着每一个人。题目的不解、背诵的困难如腐蚀性的潮水,一点点侵蚀着学科的热情。但还好,在一切没有到南墙的时候,她出现了。精心的课件和细腻的讲解,在一句句“写到笔记本上”的提示下,我终于渡过了瓶颈。曾看过她的课本,点点滴滴,在教辅的哪一页都写得明明白白,充实的课程,时间像被压缩在那几尺讲台上。
晚习时,偶尔下着小雨,潮湿的空气中她却雷打不动地坐在外边,抓着我们背诵,朗朗的读书声给成绩累积下一点一点的台阶。熬过了初级的两个月,新手关终于过去,在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朝霞在心中炸开,在语文上我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新生。
如亭午之时——明媚自信
议论文,一座横在高分前的大山。第一次与它见面时,不出意外地“滑铁卢”了。抓不到重点,例子不够用。在尝试了几次挣扎后,我选择躺在坑内看会儿星星。
在那一节作文评讲课上,只觉得浑身都有跳蚤。但当我抬头和她对视,或许是羞愧,总之神奇地安定了下来。下课时,还是去找她面批了卷子。她总能精准地抓住我写作方面的优缺点,我容易偏题,她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我如何抓关键词。在我对议论文灰心丧气的时候,她揽住我的肩膀,给予我鼓励和自信。“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在老师的感染下,我的议论文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虽然距离优秀还有一段路,但是在阳光般的教导下,我想我可以。
如午夜之时——借光照路
师泽如山,微以致远。月本无光,但照着她的是太阳。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看似在短视频上学了很多,但她说,能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的。很朴素,却解决了我多年看了但记不住的窘境,我学会和别人讲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也将它分享给了我的朋友们。我借她的光帮助了更多的人。
在青春荷尔蒙旺盛的季节,她让我们明白喜欢是郑重的,不是可以宣之于口的玩笑。价值观在一点点地向上抽枝发芽,老师积攒的光给我给大家照亮了更长更远的道路,不只是学习,更在做人。
好老师,从来不被时代和环境局限,他们如舟、如日、如雨。我只是老师许多桃李中的一个,但书海苦行舟,得一良师似益友,何其有幸!只愿紫丁香栽满老师的窗前,片纸有尽,而感激之情无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