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公安局嵩屿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许其三: |
重返社区 书写警察荣光 |
|
|
2024年09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城市读本
|
 |
▽开展反诈宣传。 |
|
 |
▽化解矛盾纠纷。 |
|
 |
△到群众家走访不忘穿上鞋套。 |
|
 |
▷用脚步丈量社区。 |
|
许其三,男,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厦门市公安局嵩屿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获个人嘉奖;荣获厦门市优秀人民警察、厦门市公安局爱民敬业标兵、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讲述人:许其三
晨报记者 张玲玲 整理
许其三,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父母给他起名“其三”,希望他简简单单过此生。但他的人生却不简单。从警34年,许其三在海沧公安多个警种、部门工作过,从普通民警成长为一名领导,经历丰富。穿上“白衬衫”后,许其三又主动提出下基层。是何原因促使他这么做?近日,许其三讲述了他的从警故事。
时隔30年再当社区民警
一个多月前,我响应厦门市公安局遴选高职级民警担任专员工作的号召,重新回到了派出所。
上一次当社区民警,还是30年前。当时的东孚派出所还隶属于集美区,我分管4个村,交通也不方便,每次下社区,我就住在祥露村村委会治保主任老庄的家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入户、调解纠纷,我干劲十足。
后来,我又当了刑警,和另一名民警组成了只有两个人的“刑警中队”,我既是指挥员,也是侦查员。深刻记得,曾经有一起重大案件,我通过犯罪嫌疑人遗落在出租房里的信件,找到了其浙江老家。凌晨2点,我冲进他的卧室,一声大吼,趁他没有反应过来,迅速上铐将他抓获。后来,我们在他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把刀。说不怕是假的,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抓住他,完成任务。
回想从警这34年,我当过社区民警、刑警,还在治安、巡特警、禁毒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体验了不同的警务工作,也担任过所队长、教导员等,对我来说,从警生涯圆满。
这次下所,我是海沧公安分局第一个报名的。还有4年就退休了,我想发挥经验优势,帮基层分忧。我的想法也得到了爱人的支持,她说:“从基层中来,再回基层去,这是一个警察该有的担当。”
鞋套成为入户家访“法宝”
我现在负责海虹社区,管理7个小区,常住人口1.4万。如今的社区和以前的村不一样,环境更好,百姓的法律意识也更强了,但社区工作却是相似的“配方”。还好我的“基本功”还在,入户走访、矛盾纠纷调解、反诈宣传,这些都难不倒我。
我的警务包里必带反诈、禁毒等宣传材料,还会准备一些一次性鞋套,这可是赢得百姓尊重的“法宝”。去群众家走访,鞋套一穿方便卫生,不会给群众造成麻烦。这一方法得到了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的推广。
我刚下所的第三天,听说辖区一名退休老师前几个月被骗了不少钱,我想着要回访一下。敲开退休老师的家门,我掏出了鞋套,老人拉着我说不用,但是我还是套上了。老人说,这是她第一次看见警察穿鞋套入户。
我正在询问老人的家庭情况,这时她的儿子小林回来了。小林看我穿着“白衬衫”,有些惊讶。老人介绍说:“这是新上任的社区民警。”小林的态度有点不友好,我判断可能是因为他们被骗的钱还未全部追回,对民警多少带点怨气。小林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母亲被骗的过程,老人一边抹眼泪,一边揉着额头说她有负罪感。我拍拍小林的肩膀,示意他止住话题,并告诉他案件已侦破,剩余的被骗款还在努力追缴中。我劝小林多关心一下他母亲的身体,没事多带她出去走走,一家人平平安安才是福。临走时,小林拉着我道歉,我笑着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噪音扰民纠纷巧用幽默化解
下社区这段时间,我发现警情中矛盾纠纷占了一半,而且容易反复,积怨容易成“疾”,必须用良药“祛病断根”。
前几天,我处理了一起多次噪音扰民的警情。一名80多岁的退休校长带着多名退休老人组成合唱团,他们的歌声打扰了周边居民休息。我找到这名老校长,先赞赏了他们丰富的退休生活,并说:“再有4年,我就能加入你们了。”这句玩笑话让老校长心花怒放,我趁机和他讲道理——社区生活就像路上行车,相互礼让才能顺畅通行。我建议他们把音量放低,百姓不投诉,他们唱得更舒心。老校长接受了建议,从此再也没有了关于此事的噪音扰民警情。
做好社区工作要用心、耐心、细心,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破局”。穿着“白衬衫”在社区工作很“吃香”,自带亲和力,容易和老年人拉近距离,也能赢得年轻人的尊重。重返社区让我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和奋斗过的青春,也体会到人民警察在人民中更有光彩。
厦门市公安局嵩屿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许其三:
重返社区 书写警察荣光
|
 |
▽开展反诈宣传。 |
|
 |
▽化解矛盾纠纷。 |
|
 |
△到群众家走访不忘穿上鞋套。 |
|
 |
▷用脚步丈量社区。 |
|
许其三,男,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厦门市公安局嵩屿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获个人嘉奖;荣获厦门市优秀人民警察、厦门市公安局爱民敬业标兵、厦门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讲述人:许其三
晨报记者 张玲玲 整理
许其三,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父母给他起名“其三”,希望他简简单单过此生。但他的人生却不简单。从警34年,许其三在海沧公安多个警种、部门工作过,从普通民警成长为一名领导,经历丰富。穿上“白衬衫”后,许其三又主动提出下基层。是何原因促使他这么做?近日,许其三讲述了他的从警故事。
时隔30年再当社区民警
一个多月前,我响应厦门市公安局遴选高职级民警担任专员工作的号召,重新回到了派出所。
上一次当社区民警,还是30年前。当时的东孚派出所还隶属于集美区,我分管4个村,交通也不方便,每次下社区,我就住在祥露村村委会治保主任老庄的家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入户、调解纠纷,我干劲十足。
后来,我又当了刑警,和另一名民警组成了只有两个人的“刑警中队”,我既是指挥员,也是侦查员。深刻记得,曾经有一起重大案件,我通过犯罪嫌疑人遗落在出租房里的信件,找到了其浙江老家。凌晨2点,我冲进他的卧室,一声大吼,趁他没有反应过来,迅速上铐将他抓获。后来,我们在他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把刀。说不怕是假的,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抓住他,完成任务。
回想从警这34年,我当过社区民警、刑警,还在治安、巡特警、禁毒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体验了不同的警务工作,也担任过所队长、教导员等,对我来说,从警生涯圆满。
这次下所,我是海沧公安分局第一个报名的。还有4年就退休了,我想发挥经验优势,帮基层分忧。我的想法也得到了爱人的支持,她说:“从基层中来,再回基层去,这是一个警察该有的担当。”
鞋套成为入户家访“法宝”
我现在负责海虹社区,管理7个小区,常住人口1.4万。如今的社区和以前的村不一样,环境更好,百姓的法律意识也更强了,但社区工作却是相似的“配方”。还好我的“基本功”还在,入户走访、矛盾纠纷调解、反诈宣传,这些都难不倒我。
我的警务包里必带反诈、禁毒等宣传材料,还会准备一些一次性鞋套,这可是赢得百姓尊重的“法宝”。去群众家走访,鞋套一穿方便卫生,不会给群众造成麻烦。这一方法得到了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的推广。
我刚下所的第三天,听说辖区一名退休老师前几个月被骗了不少钱,我想着要回访一下。敲开退休老师的家门,我掏出了鞋套,老人拉着我说不用,但是我还是套上了。老人说,这是她第一次看见警察穿鞋套入户。
我正在询问老人的家庭情况,这时她的儿子小林回来了。小林看我穿着“白衬衫”,有些惊讶。老人介绍说:“这是新上任的社区民警。”小林的态度有点不友好,我判断可能是因为他们被骗的钱还未全部追回,对民警多少带点怨气。小林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母亲被骗的过程,老人一边抹眼泪,一边揉着额头说她有负罪感。我拍拍小林的肩膀,示意他止住话题,并告诉他案件已侦破,剩余的被骗款还在努力追缴中。我劝小林多关心一下他母亲的身体,没事多带她出去走走,一家人平平安安才是福。临走时,小林拉着我道歉,我笑着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噪音扰民纠纷巧用幽默化解
下社区这段时间,我发现警情中矛盾纠纷占了一半,而且容易反复,积怨容易成“疾”,必须用良药“祛病断根”。
前几天,我处理了一起多次噪音扰民的警情。一名80多岁的退休校长带着多名退休老人组成合唱团,他们的歌声打扰了周边居民休息。我找到这名老校长,先赞赏了他们丰富的退休生活,并说:“再有4年,我就能加入你们了。”这句玩笑话让老校长心花怒放,我趁机和他讲道理——社区生活就像路上行车,相互礼让才能顺畅通行。我建议他们把音量放低,百姓不投诉,他们唱得更舒心。老校长接受了建议,从此再也没有了关于此事的噪音扰民警情。
做好社区工作要用心、耐心、细心,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破局”。穿着“白衬衫”在社区工作很“吃香”,自带亲和力,容易和老年人拉近距离,也能赢得年轻人的尊重。重返社区让我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和奋斗过的青春,也体会到人民警察在人民中更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