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爱民基因擦亮平安底色 |
“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厦门足迹”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何厝派出所和湖里派出所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厦门市公安局发起了一段“寻根之旅”,重走厦门公安成立75年来的爱民路线。记者跟随采访团相继走进何厝派出所和湖里派出所,看到了挂满墙壁的锦旗,听到了数不胜数的爱民故事。人民公安从哪里来?答案显而易见,人民公安从群众中来,肩扛爱民责任,根植百姓心中。
晨报记者
张玲玲
守护特区发展的脚步
始终不停
1981年,随着竹坑路的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拉开了,湖里派出所成了湖里公安第一个派出所。40多年来,湖里派出所一直肩负着守护特区发展的重任,见证着厦门经济腾飞。时光荏苒,湖里派出所的辖区面积增加了近10倍,人口数量也翻了几番,警情数逐年下降,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这得益于湖里派出所打下的扎实群众基础形成的良性循环。
湖里派出所:迈出护航特区发展第一步
9月18日,湖里派出所刚刚过了43岁的生日。虽然没有鲜花和蛋糕,但退休老民警讲述的湖里派出所发展故事别有韵味。
“厦门经济特区以这里为起点,我们从这里迈出护航特区发展第一步。”退休民警黄圣意说,当年的办公条件和现在没法比,派出所刚成立的时候,办公室是向生产大队借的。全所只有一辆自行车,“骑着去,推着回来”。当时的大开发大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早上民警下社区时,道路还能骑自行车,可等到晚上回派出所时,道路已经被工程车压得泥泞不堪,就只能推着自行车走。虽然办公条件简陋,但不影响湖里派出所守护特区发祥地的责任感。
“那时候民警主要做两件事,采集人口信息和维护工地治安,为辖区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里派出所所长蔡继东说,守护特区发展的脚步始终未停,至今这两项工作依然在继续。民警在借助科技手段采集人口信息的同时,依然要与群众见面“五进”“五宣”,确保社区基层信息翔实。如今,湖里派出所的人口数据采集量达到99%,综合考评位列湖里公安分局第一,同时保持反诈预警“零被骗”。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特区最先建设的一批建筑,如今已经成了老厂房、旧小区,斑驳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近些年,湖里老工业区77栋厂房迎来新机遇,发展后劲十足,但也给湖里派出所带来了护企安商、护境安民的新压力。例如,一些老厂房被改造成了休息娱乐场所,但引发了噪音扰民等问题。湖里派出所找到了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的平衡点,积极化解商家与居民的矛盾,为商家消除噪音献计献策。
社区工作离不开群众支持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湖里派出所辖区的面积扩大了近10倍,是岛内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常住人口达到20余万人,治安类型较为多样,有仙岳山、17.8公里的海岸线、山海健康步道以及邮轮中心和海上世界等。想管理好、服务好、守护好辖区,湖里派出所深知除了自建的女子巡逻队、辅警巡逻队外,必须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
于是,在湖里派出所的牵动下,社区各界力量相继成立了“夏商巡逻队”“社区守望队”“银发辅望队”“青年义巡队”等志愿者队伍,取得了良好的共治成果。
“银发辅望队的老人们积极性很高,非常愿意和民警一起开展安全和反诈宣传。他们通过努力让群众少上当,让他们收获了荣誉感和成就感。”湖里派出所社区警务队队长黄世城说,群众力量不可小觑,在巡逻排查、揪出治安隐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矛盾纠纷化解,有了群众的参与会事半功倍。
“我们守护辖区,群众也格外照顾我们。”湖里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主任徐歌说,经常有群众买来水果或自制美食放到值班室,有的甚至都不知道姓名,甜了嘴、暖了心,被群众惦念是一件幸福事。
9月14日,初中生小陈来到湖里派出所,送来一封情真意切的手写版感谢信。原来,前一天晚上,小陈发现自行车被盗,办案民警连夜侦查,仅用6个小时就为小陈找回了自行车。
“今年以来,我们收到了42面锦旗和3封感谢信。”蔡继东说,其实公安工作不难也不复杂,民警竭尽全力守护辖区、服务群众,群众也将这些看在眼里,形成了“真心换真心”的循环。
扎根社区实现警情持续下降
“作为社区民警,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要扎根社区,方便群众有事能及时找到我们。”社区警务队队长黄世城说,湖里派出所要求社区民警扎根在责任区,把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做实做细。
近年来,湖里派出所用“脚板+数据”走通警民之间的“最后一米”,实现了刑事警情连续十年下降。2024年1月-8月,辖区总警情环比下降4.26%、电诈警情下降50.42%、生活噪音警情下降7.90%,各项警务工作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警情的下降,可以大大解放警力。今年1月-8月,警情下降解放的警力,折合到每个月可以节省30个小时,相当于每月多了4个工作日。”蔡继东说,民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全部投入到社区中,更好地服务和压控警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何厝派出所:
“英雄哨所”的爱民旗帜
始终飘扬
厦门东部与金门仅一海相隔,特殊的区域位置让何厝派出所成为海防的前沿阵地。从20世纪60年代的“孤胆英雄”叶中央,到20世纪80年代“雷锋式好民警”郑建民……何厝派出所被誉为“英雄哨所”,培养出一代代杰出人才,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何厝派出所于2019年由边防派出所转隶,警服的颜色变了,但爱民的初心不变。
从望远镜自行车到高科技
何厝派出所是一个有着悠久和辉煌历史的英雄集体。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军委授予何厝派出所“海防线上英雄哨所”的荣誉称号。
8.4公里的海岸线是何厝派出所民警严防死守的“责任线”,以前望远镜和自行车就是边防战士的巡防装备。如今,何厝派出所乘上了科技的“东风”,有了先进的预警系统,实现了电子海防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沿海管控、打击偷私渡的能力。
作为海防前沿,船舶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何厝派出所辖区内有思明区唯一的船管站。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渔船民,何厝派出所民警主动加强与街镇部门、园林部门、海洋行政执法支队等职能部门的对接协作,深入排查梳理辖区船舶,逐船建档造册,逐船定人定责,做到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同时利用休渔期等节点对何厝避风坞进行封港清查,对船舶底数进行核查,及时掌握船舶更新情况。
用一件件小事筑牢群众根基
2019年,何厝派出所由边防派出所转隶,民警的制服也从“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虽然警服颜色变了,但爱民的情怀始终没变。
民警张涵介绍,每一位新警到派出所上的第一课,都是学习派出所历史,了解英雄和杰出民警的爱民故事。
“以前我们属于部队管理,警官和战士都住在所里,有很多时间下社区,与群众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现任巡特警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陈小文曾任何厝派出所教导员,介绍了民警救助群众的故事。何厝派出所曾有一名民警为了帮助辖区残障夫妻的孩子办户口,远赴对方的老家湖北帮忙办手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筑牢了群众根基。群众也用送粽子、包饺子或一起过节等方式感谢民警,浓浓的警民鱼水情让民警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挨家挨户走访、记录,从姓名到单位,要全部背下来,虽然方法很笨,但很有用。”如今已经担任鹭江派出所所长的谢思颖回忆说,2004年,他在何厝派出所当社区民警时,学闽南话和手记居民信息是两项“必修课”。他用了3个月时间走遍前埔村,一笔一画记录居民信息,虽然耗时耗力,但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不仅取得居民信任实现矛盾不出村,而且还有群众主动向他提供线索协助破案。谢思颖笑着说:“人民公安从哪里来?就是从民警与群众的互助中来。”
“90后”民警蔡祺民是社区警务队队长,他说前辈们打下的坚实群众基础,对社区警务工作一直有用。几天前,民警调解了一对表兄弟的矛盾纠纷,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看到民警到场双方火气都消了一些。在民警的劝说下,双方很快握手言和。
创新方式掀起全民反诈热潮
目前,“橙丝带”活动已经成为思明公安的反诈品牌,其发源地就在何厝派出所。
近几年来,何厝辖区发生巨变,小渔村“焕新”成了CBD,50多家上市企业齐聚这里。辖区总人口达32万人,拥有近20万名从业人员,人口多、流动性大,为反诈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了提高辖区群众的防骗能力,守住群众的“钱袋子”,何厝派出所想了很多办法,从最初的发传单、入户宣传到创新反诈方式,他们延续了枫桥式派出所的做法,加强了线下面宣和线上普宣,统筹“打、防、管、控、宣”等多重职能,提出了“三基四梁八柱”反诈宣防技战法。他们还利用辖区企业多等特点,发起成立了“丝带”联动反诈联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掀起了“橙丝带在行动”思明区全民反诈热潮。
今年4月,辖区郑女士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民警曾鑫接到指令后,迅速赶往郑女士家,仅用3秒冲上18级台阶,敲开房门及时拦截了郑女士的转账行为,帮她守住了21万元血汗钱。
“00后”新警陈佳玲说:“师傅教我当好警察的第一步,就是记住‘群众事无小事,群众事不小视’。因为人民公安,人民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