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无止境 司法为民践于行 |
思明区法院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 |
| ||
|
晨报记者 陈佩珊 通讯员 郑怡婷
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中国法院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柄特殊的法槌。它来自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编号“001”,被称为“人民法院庭审第一槌”。这一槌,是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一道独特印记,更是一代代思明区法院人内烙于心、外化于行的改革创新之举。在这里,每一次创新都彰显着司法为民的温度,每一次改革都是坚持公正司法的探索。
“3.8万之争”背后的
“涉税案件集中管辖”试点工作
2024年4月,一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李先生(化名)收到了思明区法院发出的一份特殊判决书——思明区法院首份附纳税提示的民事判决书。
该提示的诞生源自李先生案件中的“3.8万之争”。李先生是某科技公司总监,因不满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遂将公司诉至思明区法院。思明区法院审理判决公司向李先生支付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等共计45万余元。判决生效后,公司支付了李先生税后薪金41.6万余元。
少的3.8万元去哪儿了?公司解释,3.8万元是公司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替李先生缴纳了税款,并提交了缴纳佐证材料,公司已经履行完毕判决义务。但李先生坚持认为,公司应该按照判决书上的45万余元全额支付给他,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思明区法院经审查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中,所得人是纳税人,支付所得的单位是扣缴义务人。
“3.8万之争”引发了思明区法院法官的思考。思明区法院邀请了厦门市税务局的业务专家和厦门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探讨。于是,首份“附纳税提示”的民事判决书应运而生。这纸判决是思明区法院启动“涉税案件集中管辖”试点工作以来的又一创新举措。
此前,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厦门市委政法委同意,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思明区法院开展试点,管辖全市应当由基层法院审理的刑事、民事、行政涉税案件,并由思明区人民检察院集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2023年11月28日,挂牌成立“涉税案件合议庭”,探索“三审合一”跨域归口管理涉税司法案件。
这些都只是开始,一系列改革、完善举措陆续展开。针对新业态涉税问题,厦门市中院指导思明区法院“涉税案件合议庭”组织专家论证会,就网络主播平台及主播的新业态税收争议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讨论证;出台《厦门税费共治保障办法》,提升税务执法与司法工作衔接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为了进一步解决公平公正裁决的专业性,厦门市中院在思明区法院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税务五方联席会;通过法官协会组织“四方论坛”研讨司法实践问题,促进各方对涉税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标准形成共同认知。
一场巡回审判背后的
新时代“枫桥经验”
日前,思明区法院在观音山商务区劳动争议巡回办案点开展巡回审判,公开开庭审理厦门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王某劳动争议一案。庭审后,经法庭组织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即时履行完毕。
把法庭搬进园区,让矛盾就地化解,这是思明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2022年11月,为促进劳资纠纷源头“一站式”化解、打造劳动争议“一体化”法律服务,思明区法院与总工会、人社局、司法局、管委会、工商联共同建立观音山商务区“园区枫桥”机制,成立劳动争议调裁诉对接协调委员会,实现了劳动纠纷联防共化、多元解纷。之后,思明区法院滨海法庭在观音山商务区“园区枫桥”服务站设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通过案例宣传、庭审观摩、普法讲座、指导调解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规范、和谐用工。
思明区法院推进市诉非联动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全在线平台深度应用,实现矛盾纠纷受理、流转、调处环节全流程“云上”调处,在线解纷时长同比缩短10.38天;设立线上调解指导室,打造“特邀调解员约诊、专家法官会诊、部门联动集诊”的三诊共治模式,近三年开展远程调解指导、线上司法确认、部门研判会商等3200余次。
为了让当事人打官司“赢得清清楚楚,输得明明白白”,力促纠纷一次性实质解决,思明区法院成立了诉讼衍生案件协同治理中心。该中心锚定“一审判后”这一关键节点,邀请资深律师、专业学者等法律专家,为想上诉但缺乏法律资源的当事人无偿提供判后释法答疑、诉讼利益评估等服务,强化辨法析理和判后答疑,预防程序空转和案件衍生,节约司法资源。
一系列便民举措背后的
法院司法服务升级
2014年起,思明区法院携手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率先在全国打造法庭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据统计,10年来,义工累计服务时长达10.8万个小时,服务3.6万人次,被人民日报誉为“让司法带上温度”的队伍。
在思明区法院,类似的便民服务随处可见。仅立案庭就汇聚了不少暖心举措。近年来,立案庭为提升诉讼体验,推出诉讼便民利民“十大举措”,将立案、送达、缴费等15项事务集约至窗口办理;年均为当事人提供立案审查、户籍信息查询等各类诉讼服务近10万次。在这里,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都有专属的绿色通道;针对骑手、农民工等讨薪的劳动争议平均调解时长仅需3小时。在市民看不见的窗口后面,立案庭更有一系列动作——编写《立案流程操作指引》和《立案审查工作要点》,规范收件流程,明确当日收件审查,两日内流转至业务庭时限要求;召开团队培训会等,提升窗口人员立案、沟通技能;强化复杂疑难、四类案件审查力度,建立“窗口初审-团队长复审-院庭长监督管理”三层把关机制;强化立案条线沟通和跨部门协作。去年,立案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系全市法院唯一入选集体。
访客入院高峰期,增派安检人员,新增储物柜;创作国风说唱《您好,请安检》引导当事人快速、顺利通过安检……聚焦群众需求,在小事上下功夫,于细微处精服务。在思明区法院,改革就在细节上,服务升级一直在路上。
相关链接
强队伍 助改革
思明区法院的改革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而这,离不开其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
这是一支敢担当的队伍。今年以来,思明区法院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以及“审判质效提升年”专项活动等,全面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常态化干部队伍培训、干警职工考核、轮岗交流等更是为队伍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履职能力提供了保障。
这是一支爱钻研的队伍。近年来,思明区法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案件体量大、类型新等“优势”转化为调研人才、调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胜势”。这其中,调研指导机制、联合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为高品质的调研成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思明区法院深度挖掘调研中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和可行性建议,鼓励干警转化调研成果,实现案例编报、学术论文全面开花。截至目前,思明区法院调研总分在全省基层法院获七连冠,并连续四年位列全省中、基层法院榜首;两次荣膺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工作先进奖”,连续两年有论文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