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记者节有梦想 有传承 |
| ||
| ||
| ||
| ||
| ||
| ||
|
今天是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不仅是一个职业,还是一种信念。记者,是昼夜不息的行者,是镁光灯下闪耀的星辰,是用双脚丈量土地、以笔墨勾勒深情的书写者……在今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晨报为您讲述记者们那些关于传承、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故事,带您认识不一样的大记者和小记者。
晨报记者 于婧媛
从鹭岛奔赴大西北
◆讲述人:海西晨报记者刘清华
◆从业27年
因缘际会,山海结盟。
年近五十,很荣幸能成为援宁一分子。跨越两千多公里,我从鹭江之畔,来到六盘山脚下,来到泾源这座美丽的小县城进行东西部协作交流。
泾源,顾名思义是泾河之源,也是宁夏的南大门。来宁夏之前,我对大西北总体印象是干旱荒凉、黄土漫漫。不过,抵达泾源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这里的自然环境——泾源城四面环山、草木葱郁,一条香水河依城而过、延绵不绝。
除了自然环境,这里的人文环境也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不少惊喜。泾源是宁夏少数民族最集中聚集地。来泾源之前,我还担心自己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困难,因为自己挂职的单位是泾源县融媒体中心(亦是泾源广播电视台),一些工作需深入乡村、深入基层一线,但投入工作不到一周,我发现此前诸多顾虑是多余的。
泾源县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老年性白内障等各种眼病患者较多。有一次我在大庄村采访时,碰到一位70多岁马姓大爷,他说他的眼睛这些年看东西越来越吃力。在泾源这边,一些科室的医疗水平相对有限,看病有时需远赴市里或自治区医院。与我同一批去援宁的还有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石亚琳博士,她恰好被安排在泾源县人民医院坐诊。我当即联系石博士,并给马大爷约好时间,在家门口给他义务做了检查诊疗。没想到当天下午,马大爷就拎着一大袋香梨和煮熟的玉米到我们电视台,想要表达谢意。那一刻,我被泾源人的热情与朴实感动到。
泾源算是西北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当地除了黄牛肉远近闻名外,在闽宁协作支持下,还进行了仿野生的花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培植。
闽宁协作28年,泾源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绩的背后有一批又一批的援宁干部不懈贡献外,还得益于诸多闽企在宁投资,在带动当地劳动力人口就业的同时,也发展了地方经济。
为了宣传这些背后默默贡献的个人与企业,我与闽宁办、泾源融媒体中心沟通,专门打造了《闽宁协作》《山海情深》等新闻专栏进行报道。像厦门妇幼医院的林菊丽、第一医院的商梅娇、何维佳,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洪翠云等,他们的援宁故事逐渐为闽宁人民所熟知。而这些新闻报道经宁夏电视台、学习强国以及中央媒体的转发后,更是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可以说,在宁夏当记者,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春”,除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外,我还时刻谨记自己此行的使命,那就是:“当好一名山海合作合格的联络员。”
从采访中 收获自豪
◆讲述人:厦门市滨东小学
四年(4)班连昊毅
◆成为小记者4年
时间过得真快,我加入海西晨报向日葵小记者这个团队已经快4年了。我是读小学一年级时成为向日葵小记者的,当时迷茫、紧张、激动的心情充斥着我。如今,经过4年锻炼和成长,我已经是一名稳重老练、得心应手的小记者了。
我每次拿到《海西晨报》时,总是迫不及待地阅读大哥哥大姐姐们撰写的文章。我非常羡慕他们,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出现在《海西晨报》上。记得我的文章第一次刊发在《海西晨报》上时,我无比激动与自豪。那篇文章是《“故事妈妈”——我身边的雷锋》,我用笔尖记录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的新时代好风尚。我成了全班第一个作文登报的同学,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
平日参加小记者活动,看着大哥哥大姐姐采访别人时,我的眼里充满了对采访的渴望。然而,当想到万一采访时被别人质疑,我顿时把想采访的火苗扑灭了。经过小记者社团的不断学习,还有周末与假期实践活动的锻炼,我的胆子变大了。在“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我鼓起勇气采访了一名警察叔叔,当他亲切和温柔地向我讲述他在出警过程中的艰难和收获,我仿佛觉得自己的身体里也有一股力量在为自己鼓劲。我还主动承担了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和报道。
在这四年里,我的写作速度变快了,效率变高了,胆量变大了,采访他人时也能落落大方。海西晨报向日葵小记者团队让我交到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今后我要继续当好一名向日葵小记者,争取将来做中国的大记者。
播报新闻的“舞台”越来越大
◆讲述人:海西晨报主播陈嘉汶 ◆从业2年
犹记得两年前的首次直播,开场前强装镇定地与嘉宾核对脚本细节,听到开机指令之后,嘴巴机械性地一张一合,脑子一片空白,只得打断重来,手指控制不住地发抖……这便是我作为晨报主播的首秀,生疏、青涩。
两年后的今天,踩着开场音乐的鼓点,带着自信笑容走到聚光灯下,从容地完成近千字的脱稿主持;30秒内即兴组织播报台词,开机后一遍过不出错……这些已经成为我的日常。从初入行时站在村镇小舞台,一直到今年年初主持国家级论坛,我主持过百余场各级活动,两年时间里我闪耀在越来越大的舞台。
然而,背不下主持稿的焦虑、上台前紧张的干呕、全天高跟鞋带来的疼痛、连轴转整月无休的疲累……一次次华丽展现的背后,其实并不轻松。
最近换季降温,我遭遇严重感冒,低烧伴随失声,对于即将面临一周七天满勤主持的我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如此糟糕的状态,我却在听到上场音乐时,忘了焦虑,忘了咳嗽。我大方走上台,流畅地说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海西晨报主持人嘉汶”,随后脑子里只剩下本场活动的一项项清晰流程。我知道,我又一次完成了个人的超越,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立起了一座丰碑。
作为报社的一名主持人,我的身影还出现在一个个新闻现场。
穿上戏服,来到白交祠村,报道鲜为人知的歌仔戏团故事;台风期间,蹲点翔安隧道,为市民第一时间带来通道解禁的消息……我们也许无需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也要上高山、迎狂风、战酷暑。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份工作的趣味所在,天天都有新鲜事,日日都是新挑战。
脚下乾坤大,方能讲述天地宽。希望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我能继续从脚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中汲取养分,在舞台上、在镜头前,用心用情传递厦门声音、讲好厦门故事。
有趣的
小主播之旅
◆讲述人:江头中心小学六年(4)班黄栩樾
◆成为小记者4年
我是海西晨报小主播黄栩樾,今年是我加入向日葵小记者团的第四年。今天,我将带大家来看看我的小主播之旅是多么有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海西晨报的小主播团。开营仪式的那天,我看到了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主持人老师,他说期待我们的表现。在课堂学习和现场实践后,我录制了我的第一次播报视频。当我在海西晨报视频号上看到我的视频作品,内心十分激动。哇,我也成为一名小主播啦!
跟着小主播团,我不仅在厦门播报新闻,还去了东北和江南。我在白雪皑皑的雾凇岛看到了美丽的雾凇和神奇的冬捕,在秀丽雅致的苏州看到了寒山寺。我把自己的新奇体验通过播报分享给大家,也把我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个看到视频的人。
一开始时,我面对镜头常常难以开口,经过一次次的学习和磨炼,我慢慢变得熟练大方,可以流畅自如地在镜头前表达自己。通过小主播团,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加了自信和勇气,更结交了好多好朋友。我相信,在未来的活动中,我能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小主播。
我的小主播之旅还在继续,期待更有趣的下一次行动!
到公安局采访
等于“回娘家”
◆讲述人:海西晨报记者张玲玲 ◆从业6年
6年前,我的身份是一名公安通讯员,一直从事公安宣传工作,除了对接媒体,也要采访、写稿、编辑等,工作性质和媒体记者一样,只是目光聚焦在单一的公安领域。我曾受邀到公安部参加全国百佳刑警报告文学的采写,也曾深入小嶝岛采写守岛民警的故事。我的采访足迹遍布厦门公安所有的派出所及警种部门,既跟着刑警参加过惊心动魄的毒贩抓捕,又到看守所采访过犯罪嫌疑人。
2018年,我加入海西晨报社,拿到红色的“新闻记者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从公安通讯员变成媒体记者,我的过渡很丝滑,可谓“无缝衔接”。因为我负责公安口线的新闻报道,到公安局采访等于“回娘家”。前一周我还以通讯员的身份到基层派出所策划新闻内容,第二周我就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新闻发布会。熟悉的采访对象、熟悉的报道流程,只是角色换了,内核却没有变。
这十几年来,我的警察故事报道从未停滞。我写了近千位优秀民警的故事,从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到千余字的人物事迹,一个个生动且有特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警种、同样的岗位、同样的职务,怎么才能找到不同的闪光点”,我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投入”。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挖掘足够深入,就有好故事。
我爱听刑警故事,特别是老刑警的破案故事。在他们的时代,侦查破案靠腿走、靠嘴问、靠脑思,讲起破案经过眼里有光,那是老刑警的情怀。而无论是通讯员还是记者,记录这个时代,记录值得歌颂的人和事,就是我的情怀。
让梦想之花 在新闻路上绽放
◆讲述人:新华社记者许晓梦 ◆从业近半年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过的第一个记者节。从一名小记者成长成为专业的媒体从业者,历时15年,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新闻梦。
读四年级时,我被老师选中加入向日葵小记者团,一颗新闻的种子就此种下。成为小记者后,我有机会多次参加采访活动,进行采访报道、撰稿摄影等。看到自己的一篇篇作品发表在报纸上,我感到振奋,对记者这一职业更加向往。
担任向日葵小记者的经历让我对新闻写作、采访报道及播报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的深入学习做了铺垫。高二那年,在主持一次活动后,我受到了评委老师的鼓励,决定将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踏上专业学习的道路。2018年,我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于2019年辅修新闻学双学位,为实现新闻梦努力。
2019年12月,我有幸被福建省驻京团工委授予“优秀闽籍学子”荣誉称号,并获得“福建省驻京团工委郑连发奖学金”。我将奖学金中的5000元捐给厦门市向日葵小记者团关于“厦门精神”红色研学系列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了新华社音视频新闻编辑部的一名记者,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虽然多年前就曾体验感受过新闻采访,又经过了多年的专业学习,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我还是感觉非常特别。通过一次次报道采访,“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使命便具象化了。在努力产出作品、讲好故事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滋养。有机会让热爱生根发芽,深入新闻现场,走到群众身边,了解社情民意,做时代的观察者和社会的瞭望者,我感到幸福又充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新闻理想始终如一。接下来,我要潜下心来,继续深耕精品力作,产出更多的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晨报记者 黄伊娜 整理)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我省获奖作品数量名列前茅
晨报讯(记者 于婧媛)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我省实现作品、人物获奖“双丰收”,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获奖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厦门晚报作品《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获消息类二等奖。
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本届中国新闻奖,我省有15件作品获奖,一等奖2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6件。获奖作品涵盖消息、通讯、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漫画、新闻访谈、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国际传播、应用创新等类别。其中,厦门晚报作品《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获消息类二等奖。
在本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邓金木获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