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变,每一变都是惊喜、每一刻都值得铭记 |
厦门以先行先试举措,率先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实现从区域性市场逐步拓展至全球市场的历史性跨越 |
晨报记者 雷妤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75岁的厦门,是座“千面之城”:传统与现代、烟火气与文艺范……她从历史烟云中走来,链接无限未来。
75年来,厦门融入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又坚守独特的城市核心气质,在发展征程中勇立潮头,在百舸争流中融通天下。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厦门这75年,或许,都绕不开一个“变”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厦门解放75周年之际,海西晨报社重磅推出“厦门75变”全媒体特别策划,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记录厦门75年来在城市建设、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多领域的发展变迁,引发许多市民共鸣。
3个多月来,我们翻阅历史资料、探访专家,我们踏上前人走过的路,追寻他们的脚步,我们运用高科技、尝试新技术,一篇篇报道跃然纸上,一幅幅历史画面在AI新技术的“加持”下重现——从65年前中山路上人们欢庆国庆的热闹场面,到厦门最早、最大的后江埭工业区里人们敢拼想赢的奋斗热情;从探寻第一位来厦门投资的外商,到追溯令人难忘“厦门味”海堤茶的发展轨迹;从回顾厦门百年光影历程,到讲述百年来城市交通变迁……75年来,各种变化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变”都是惊喜、每一刻都值得铭记。
75年之“变”,当然不止于此。采访中,许多读者给我们留言或向我们讲述他们的工作之变、生活之变、家庭之变。其中,许许多多的“变”涉及各行各业、街头巷尾,可微观可宏观,道不完聊不尽……一个个细小的变化,共同汇成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洪流。
2024年即将过去,“厦门75变”全媒体报道也接近尾声。可是,数不胜数的变化依旧在不断涌现。新的一年,新的故事,新的变化,依旧等待你我书写。
千帆过尽,我们依旧相信,明天会变得更好。
厦门这些“变”,哪些你曾亲历?
从渔火阑珊到灯火辉煌,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厦门以75载光阴为墨,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城市画卷。而这些年间这些变化,是否就是你曾亲历过的?
●行政区域划分之变:从五区到六区
1949年10月21日,厦门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将全市行政区分为思明、开元、厦港、鼓浪屿、禾山5个区。1987年,厦门市行政区域大幅调整,全市分为六区一县,分别是开元区、思明区、鼓浪屿区、湖里区、杏林区、集美区及同安县。2003年4月26日,国务院批复厦门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厦门市共辖6区,分别为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
(晨报记者 林爱玲)
●教学设备之变:从黑板、粉笔到多媒体
教育设备更新是75年教育发展的显著标志。从最初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到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教育科技进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晨报记者 顾婧凌)
●教育理念之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转变是厦门教育改革的核心。75年来,厦门教育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部门推行新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艺术、体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晨报记者 顾婧凌)
●公路建设:从孤岛到实现“跨岛生活圈”
1949年解放初期,厦门还是一座孤岛,与大陆之间仅靠船只驳运,与外界的联系极为不便。1955年,集万众之力筑起的高集海堤成为厦门进出岛的唯一通道,跨岛公路交通实现零的突破。75年来,厦门公路建设迈出一步步坚实印迹。如今,厦门拥有五座跨海大桥和两条海底隧道,实现“跨岛1小时生活圈”。厦门已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晨报记者 顾婧凌)
●厦禾路之变:从1公里到4.46公里
1921年,厦禾路沿筼筜港填海筑造,是厦门最早兴建的道路之一。首期工程由浮屿至美仁宫,长1.07公里,宽12.2米。1994年7月1日,厦禾路改造按时竣工通车,成为厦门当时最宽的道路。如今的厦禾路全长4.46公里,是双向8车道的主干道,道路沿线两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尽显现代化气息。(晨报记者 林爱玲)
●地铁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厦门地铁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自2017年,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厦门地铁网络迅速扩张。截至2024年,厦门地铁已拥有3条运营线路,覆盖岛内外主要区域。目前地铁4号线列车正式上线调试,6号线正在加紧建设。厦门地铁从无到有,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晨报记者 顾婧凌)
●出行方式之变:“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形成
75年来,厦门人的出行方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巨变。海运方面,国际邮轮中心建成,使厦门成为国际邮轮重要停靠港;陆运方面,厦门已建成以“轨道+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出行体系;空运方面,厦门机场与境内外125个城市通航,开通161条航线,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2410万人次,形成覆盖中国各主要城市,连接东南亚、东北亚,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线网络;铁路方面,厦门坐拥厦门站和厦门北站两个火车站,高铁网络完善,推动厦门与福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晨报记者 顾婧凌)
●环卫之变:机械化设备提“智”增效
随着机械化作业进程不断推进,厦门的环卫工人已不再是一把扫帚扫大街,而是用上了更多机械化、智能化设施。在AI新时代,环卫工作也赶上了潮流,辅助驾驶小型清扫车可在AI系统控制下完成自动清扫作业。
(晨报记者 彭怡郡)
●公园之变:家门口的公园适儿化改造
走出家门,走进公园,“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如今,厦门大力推动公园适儿化改造,增设各类儿童游玩设施,让公园建设更有温度。近期《厦门市城市绿地体育设施建设导则》发布,对专类园、社区公园内的适儿化健身器材数量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转化为现实。(晨报记者 彭怡郡)
●住宿业之变:国际品牌在厦不断落子
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宾馆(或招待所)多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主要功能为接待外宾或者领导,其余的则称为“旅社”,多是国营,旅客需持介绍信方可入住。20世纪80年代厦门通过引入港资、外资合作经营,涌现出不少现代化的酒店。20世纪90年代,福联大饭店、海景酒店、东南亚大酒店、闽南大酒店、马可孛罗酒店出现,成为老厦门人共同的记忆。如今,众多百年国际奢侈酒店品牌在厦门不断落子,为厦门酒店业发展带来国际范和新气象。(晨报记者 林爱玲)
●第一医院之变:如今闽西南规模最大
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红砖楼里出发,逐步让优质医疗的种子在岛内外生根发芽,实现了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医院除院本部外,还拥有6家分院、1家互联网医院、1家护理院,现已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康复于一体的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晨报记者 曾昊然)
●中山医院之变:从停办到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1928年,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创办厦门中山医院,创建初期开放150张病床。此后数十年的动荡岁月里,医院几经磨难后停办。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厦门中山医院作为特区重点配套项目迁址重建,于1988年7月1日复办开诊,2005年正式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
(晨报记者 黄伊娜)
●第二医院之变:岛外首家三甲医院
75年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传承“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从最早仅有内、外、妇、儿等少数科室,发展成岛外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现拥有五大中心、50余个临床科室、编制床位1300张。(晨报记者 曾昊然)
●厦门眼科中心之变:与厦门经济特区一起成长
“看眼病,到厦门眼科中心。”这是很多福建人乃至周边省份居民的共识。作为与特区一起成长的医院,厦门眼科中心1997年成立,现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眼健康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眼科医院,现有思北、五缘两个院区,造福千千万万患者。(晨报记者 马丽 )
●消防之变:全市建成35个消防救援站
20世纪80年代,厦门只有2条挂钩梯,4个中队轮流使用。如今,消防供水网络覆盖各街区,先进装备一应俱全,有了智能化导航的加持,消防员能更快抵达现场。目前,厦门共建成消防救援站35个,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式先进的消防特种车辆配备齐整。(晨报记者 白斌斌)
“厦门75变”部分重点报道
3个月来,海西晨报通过报纸、官微、头条号、视频号,不断推出“厦门75变”相关报道。以下是其中的重点报道篇目。
●中山路之变:65年前,厦门人如何庆国庆?
●厦门最早工业区之变:老园区 新故事
●外商投资之变:外商投资厦门 从“问路砖”说起
●厦门电影之变:百年光影故事 折射鹭岛蝶变
●何厝、湖里派出所之变:传承爱民基因 擦亮平安底色
●厦门茶之变:一口厦门茶 一道幸福味
●筼筜湖之变:碧湖明珠 华丽蝶变
●同安汀溪窑之变:惊艳世界!传承千年,它依旧焕发光彩……
●就业之变:让企业和求职者“双向奔赴”
●供水之变:以水润城 激活高质量发展“水因子”
●司法之变:改革创新无止境 司法为民践于行
●同安之变:华丽蝶变筑新城 大笔如椽绘锦绣
●大同街道之变:“古韵大同” 幸福指数节节高
●翔安警务之变:警务蝶变 绘就业翔民安动人画卷
●集美之变:听集美百姓细说生活新变
●神山之变:75年前,解放厦门第一面红旗就插在湖里神山上
●集美公安之变:与祖国共荣 与时代同频
●海沧区之变:逐梦绽芳华 扬帆再出发
●湖里社区之变:“亦农亦渔”村落蜕变为现代社区
●公交线路、公交车型之变:厦门公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坂头林场之变:65载接力 荒山变成生态屏障
●电力之变:师徒三人见证电力动脉横贯厦门
●何厝岭兜之变:昔日小渔村 今成高颜值现代化社区
●湖滨片区之变:湖滨片区的新与旧
●蓝天救援队之变:厦门蓝天“公益名片”更加亮眼
●厦门图书馆之变:厦门“知识殿堂”华丽蜕变
●闽南布袋木偶戏之变:在指尖上,幻化出世间百态……
●外贸之变:从1.41亿美元到1348.67亿美元 厦门外贸书写时代答卷
●医疗之变:手握“利器” 狙击消化道早癌
●燃气之变:从“一气难求”到供应足品质优
●商场之变:厦门人最爱去的商场,30多年前是这样……
●公交支付之变:一张公交车票的变与不变
●曙光救援队之变:救援装备从简到专背后的故事
●电影院之变:厦门人,或许你的第一部电影是在这里看的
●第七市场之变:昔日厦门“第一闹市”
●大同路之变:昔日“海上繁华梦”!这条老街藏着厦门旧时光
●中山公园之变:“厦门第一城雕”的前世今生
●上李水库之变:上李水库让厦门人喝上自来水
●舫山书院之变:百年书院新时代焕发光彩
●金榜公园之变:古代名人都爱逛的“打卡胜地”,原来是……
●航标之变:厦门岛内唯一仅存的古塔!筼筜港上的乡愁“航标”……
(晨报记者 雷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