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
古城同安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文物古迹焕发新生 |
|
2025年02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07版
·
城市读本
 |
▲修缮后的文公书院焕发生机。 夏海滨 摄 |
|
 |
▲ 叶冬梅为参观者讲解芦山堂的历史。 |
|
晨报记者 曾雅欣 洪艳艳
厦门充满魅力,它不仅充满了小清新和文艺范,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令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千年古城同安是厦门文化发源地,现存的文物古迹占据厦门“半壁江山”。2024年以来,同安区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众多文物古迹焕发新生。
用心讲好文物故事
在同安古城西北葫芦山南麓有一片气势恢宏的闽南风格建筑“芦山堂”,红砖砌墙、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朱门雕窗,显得格外古朴庄重。这里便是北宋丞相、科学家苏颂的诞生地,如今也是许多市民游客玩转同安古城必到的“打卡点”。
“欢迎各位来到芦山堂,千年以前,从这里走出一个同安人,他就是北宋宰相、取得了7项‘世界第一’的苏颂……”叶冬梅是芦山堂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她常常利用午休和周末等空闲时间为参观人员进行讲解。过去一年,她参与接待前来研学、开展廉政教育的市民游客100余次,单独担任讲解员60余次。在她的印象中,去年5月至8月芦山堂迎来一波参观热潮,许多市民游客走进芦山堂参观学习,了解苏颂的科技创新精神、勤政廉洁思想。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讲解,是接待一名厦门大学的留学生及其家人。”叶冬梅回忆,这家人来自马来西亚,他们来厦门之前早已做好攻略,此次是慕名前来芦山堂参观学习。“那一刻,我真切认识到苏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我来说,讲好苏颂故事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叶冬梅说。
“芦山堂曾经历多次修缮,正因为有政府持续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我才能有平台、有机会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叶冬梅说,同安区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希望能继续学习,为市民游客讲述更多的同安历史文化故事,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除了在芦山堂当志愿讲解员,日常我也会带小孩去看文物,孔庙、钟楼、铜鱼池公园都很值得逛。”叶冬梅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同安人,她见证了当地在文物保护方面作出的努力。同安许多古建筑被改造成文化景点、教育基地等,既保留了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活力。
叶冬梅介绍,具有千年历史的同安县衙旧址经过保护修缮,被打造成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市民公园,园内有“同安文库”、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等一系列文化场所;同安孔庙同时也是同安区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创新打造研学文旅场景,承接研学、成人礼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经过活化利用,文公书院成为同安一中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基地,让同安千年文脉得到更好的传承……
何以厦门?古城同安有着独特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蹲点手记
守根铸魂 迈向未来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
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厦门应以此为契机,坚持统筹谋划、应保尽保、以用促保、整体保护的原则,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推进实施一系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及历史风貌建筑的公布、挂牌、保护、修缮、活化等相关举措,让历史记忆“留得全”“保得住”“用得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期待厦门能增添这张新的“城市名片”,让更多人看见厦门、了解厦门、爱上厦门。(晨报记者 曾雅欣)
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古城同安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文物古迹焕发新生
 |
▲修缮后的文公书院焕发生机。 夏海滨 摄 |
|
 |
▲ 叶冬梅为参观者讲解芦山堂的历史。 |
|
晨报记者 曾雅欣 洪艳艳
厦门充满魅力,它不仅充满了小清新和文艺范,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令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千年古城同安是厦门文化发源地,现存的文物古迹占据厦门“半壁江山”。2024年以来,同安区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众多文物古迹焕发新生。
用心讲好文物故事
在同安古城西北葫芦山南麓有一片气势恢宏的闽南风格建筑“芦山堂”,红砖砌墙、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朱门雕窗,显得格外古朴庄重。这里便是北宋丞相、科学家苏颂的诞生地,如今也是许多市民游客玩转同安古城必到的“打卡点”。
“欢迎各位来到芦山堂,千年以前,从这里走出一个同安人,他就是北宋宰相、取得了7项‘世界第一’的苏颂……”叶冬梅是芦山堂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她常常利用午休和周末等空闲时间为参观人员进行讲解。过去一年,她参与接待前来研学、开展廉政教育的市民游客100余次,单独担任讲解员60余次。在她的印象中,去年5月至8月芦山堂迎来一波参观热潮,许多市民游客走进芦山堂参观学习,了解苏颂的科技创新精神、勤政廉洁思想。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讲解,是接待一名厦门大学的留学生及其家人。”叶冬梅回忆,这家人来自马来西亚,他们来厦门之前早已做好攻略,此次是慕名前来芦山堂参观学习。“那一刻,我真切认识到苏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我来说,讲好苏颂故事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叶冬梅说。
“芦山堂曾经历多次修缮,正因为有政府持续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我才能有平台、有机会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叶冬梅说,同安区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希望能继续学习,为市民游客讲述更多的同安历史文化故事,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除了在芦山堂当志愿讲解员,日常我也会带小孩去看文物,孔庙、钟楼、铜鱼池公园都很值得逛。”叶冬梅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同安人,她见证了当地在文物保护方面作出的努力。同安许多古建筑被改造成文化景点、教育基地等,既保留了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活力。
叶冬梅介绍,具有千年历史的同安县衙旧址经过保护修缮,被打造成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市民公园,园内有“同安文库”、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等一系列文化场所;同安孔庙同时也是同安区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创新打造研学文旅场景,承接研学、成人礼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经过活化利用,文公书院成为同安一中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基地,让同安千年文脉得到更好的传承……
何以厦门?古城同安有着独特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蹲点手记
守根铸魂 迈向未来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
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厦门应以此为契机,坚持统筹谋划、应保尽保、以用促保、整体保护的原则,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推进实施一系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及历史风貌建筑的公布、挂牌、保护、修缮、活化等相关举措,让历史记忆“留得全”“保得住”“用得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期待厦门能增添这张新的“城市名片”,让更多人看见厦门、了解厦门、爱上厦门。(晨报记者 曾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