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鹭岛春日奇遇记 |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开启定制化的研学之旅,绘就成长新图景 |
| ||
| ||
| ||
| ||
|
晨报记者 许蔚菡 黄晶晶 傅曦颖 陈起鸿 李慧婷 通讯员 易奕
春日的厦门海风轻拂,草木蔓发,3月17日,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外附小”)的孩子们带着探索手册与好奇心,开启了一场横跨生态、科技、农耕、气象与工业文明的立体化研学之旅。从悠度城市营地的绳艺启蒙到园博苑的飞鸟课堂,从正新轮胎的工业探秘到百草园的农耕体验,再到气象台的科技实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定制化的研学之旅中收获满满。正如学校在选择研学课程时所考量的:当教育从知识传授升级至素养培育,这才是面向未来的学习革命。
巧手捻绳 快乐时光在指尖流转
“原来绳子是无数根细丝拧出来的,太神奇了!”在悠度城市营地的木制工坊里,第一次体验摇绳机的一年(1)班学生杨如意瞪大眼睛,看着亚麻纤维随着摇绳机的旋转逐渐绞合成结实的麻花绳。展示墙上垂落的尼龙绳、棉麻绳、荧光绳,引得孩子们争相辨认。
在创意工坊内,孩子们围坐一团,攥着彩绳,仔细将小配饰串到绳子中。当五颜六色的成品陆续诞生,连带队老师都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这童趣盎然的瞬间。
户外体验区更是活力迸发:悬空木栈道上,孩子们相互鼓励挑战平衡极限;钻绳圈比赛中,灵活的小身影轻松穿过;鞋带大比拼游戏中,“加油”声此起彼伏。
生命对话 走进自然化身“护鸟小使者”
当一年级的绳艺探索还在悠度城市营地回荡,厦门园博苑生态馆内已展开一场生命对话。
“快看!那只金刚鹦鹉展开翅膀,是不是比我双臂还长?”二年级学生围着自然导师,频频提问。这时的他们已化身“护鸟小使者”,开启了“探索飞鸟奥秘 践行生态文明”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举着双筒望远镜,孩子们捕捉到水面上的精彩瞬间:鸬鹚晾晒黑绸缎般的翅膀,苍鹭以“金鸡独立”之姿静待鱼群,迁徙的候鸟与本地留鸟在波光间共舞。
在制作平衡鸟环节,科学认知转化为艺术创造,孩子们还为木制飞鸟涂抹上斑斓色彩。“我要把这只白鹭挂在家里,提醒全家人都来守护鸟儿的家!”二年(4)班的雷岚茜举着作品认真说道。
这场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的研学,让生态文明理念悄然植入孩子们心中。正如带队老师所言:“当孩子能笑着说出‘马陆是分解小卫士’时,绿色的种子已然在心间发芽。”
齿轮转动 轮胎蝶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走进正新汽车国际文化中心的“时光隧道”,外附小三年级学生见证了雨林里的白色汁液转变为驰骋世界的中国轮胎的蝶变过程。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个个实物模型,向大家诉说着一个轮胎的“前世今生”以及轮胎制造背后的科技力量。
孩子们还化身“小小维修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气压表检查轮胎气压,并尝试为轮胎充气。“小小维修师”们干劲十足,手握工具认真操作,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DIY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尽情绽放创造力。孩子们利用磁铁、橡胶片、塑料零件等材料,精心制作属于自己的磁力车。小小手指灵巧穿梭,剪裁、拼装……一辆辆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小车在孩子们的巧手下诞生。
最令人兴奋的是轮胎五子棋、轮胎推车大比拼以及漂移车体验环节。孩子们在巨大的轮胎棋盘上你追我赶,在轮胎推车比赛中奋力奔跑,在漂移车上感受风驰电掣般的快感。就如三年(1)班的李一苇所说:“今天很开心,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趣识百草 亲身实践感受收获的喜悦
在厦门市鑫美园农耕基地里,外附小四年级学生化身“小小植物学家”,俯身轻嗅甜叶菊的清香,用指尖抚过艾草背面的白色茸毛。在青草的清香中,孩子们动手制作草药包,将甘草和薄荷捣碎后装入小布袋,不一会儿,一个个散发着草本气息的草药包便诞生了。四年(4)班的张淇开心地说:“我的草药包香香的,我要带回家送给妈妈!”
在无土栽培区,孩子们观察植物如何依靠营养液生长,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之处。随后,大家兴奋地走进大棚,采摘太空甜椒,感受收获的喜悦。
来到农耕体验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传统农具,学习犁田的基本技巧,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农耕劳作的辛劳与乐趣。
气象观澜 探索风云变幻里的 科学密钥
在海沧天语舟气象园的台风馆里,外附小五年级学生正在“穿越”台风眼、直面狂风骤雨,直观感受台风的威力。“原来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特定的气流条件!”五年(2)班的黄夏漪兴奋地分享道。
“一、二、拉!”在户外实践区,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点燃了全场热情。孩子们分成两组,奋力拉扯马德堡半球装置。当工作人员抽走球内空气后,原本可以轻松分离的金属半球竟需多人合力才能拉开。孩子们在汗水和欢笑中,亲身体验了科学的神奇魅力。
此外,研学活动还融入实用技能培训。在急救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学习心肺复苏,掌握“黄金四分钟”救援要领,还学习了航海旗语。值得一提的是,研学活动特别增设DIY风向标的环节。孩子们纷纷展现动手能力,一边讨论气流动力学原理,一边调整作品重心。完成制作后,大家迫不及待跑到空地测试,看着亲手制作的风向标随风转动,欢呼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