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郭尽忠
后溪镇前进村党支部原书记,曾编辑整理在地文史册子《苏营皇渡庵》
陈亚象
苏营皇渡庵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营村老人协会会长,研究“苏公、陈婆”近20年
晨报记者 张晓霏 林舒凡
在集美区后溪镇前进村苏营自然村有一方古井,名唤“皇帝井”,就在香火旺盛的皇渡庵前。千百年来,皇帝井涌泉不断,井水依旧清甜,而皇渡庵供奉着当地“田祖”苏公、陈婆,他们热情帮助唐宣宗李忱的传说依然在村落中口口相传。
近日,记者来到苏营自然村(以下简称“苏营村”),通过后溪镇前进村党支部原书记郭尽忠和苏营皇渡庵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营村老人协会会长陈亚象的讲述,追溯皇帝井与苏公、陈婆的传奇故事,了解千年水利智慧里所蕴含的乡村振兴密码。
古井引出一段奇遇
皇帝井四周用柱式石桥栏杆围成,井口直径大约0.6米,水深约1米,井后竖有石碑,碑上镌刻“古唐皇帝井”,落款为“道光庚子年重修”。古井后坐落着一座庵,名唤“皇渡庵”。皇渡庵面宽5米,进深6米,雕有花木鸟兽、龙虎飞凤等。
陈亚象表示,传说唐宣宗李忱少年时曾游历同安,乘舟路过苎溪时,天色已暗,便在下游一处渡口上岸,借宿渡口附近的一处草棚,这草棚就是苏公、陈婆平时栖身养鸭的地方。热情好客的苏公、陈婆为接待李忱,摸黑到一里外的苏营打井水,用高粱米熬粥、用海瓜子做菜,取名“珍珠糜”和“凤眼脍”,让饥饿难耐的李忱吃得津津有味。回京当皇帝后,李忱依旧对这两道菜念念不忘。为报答苏公、陈婆的热心接待,李忱欲对他们进行赏赐。苏公、陈婆一心只忧虑家乡因缺水而遭受的干旱之苦,于是拒绝赏赐,请求李忱赐银造陂,李忱便下令于海丰庄后溪中筑陂,即“陈婆陂”。除了陈婆陂,李忱又命人在苎溪一带修建了以苏公命名的“苏公埭”。明后期在金门人蔡献臣的主持下,当地人在“苏公埭”的基础上又修建了“海丰埭”。
从此,陈婆陂雨季储水,旱季放水,十里八乡的田地都能获益。“本来这一带都是滩涂地,很难种植水稻。有了陈婆陂以后,村民开辟了水稻田,种上了水稻,吃上了大米饭,旱涝保收。”陈亚象介绍,苏公、陈婆因此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田祖”,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来祭拜。
“田祖”香火连绵千年
为感恩苏公、陈婆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的精神,村庄百姓在草棚旧址上修建皇渡庵,供奉两位“田祖”。本地百姓对“田祖”的爱戴从未消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苏公、陈婆的后人都会回到皇渡庵供奉祭祀“田祖”,香火连绵千年。苏公、陈婆也渐渐成了本地“守护神”般的存在。陈亚象告诉记者,村里还保留着这样一个民俗:夫妻不和或吵架,就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领着,来到皇度庵庙前,给苏公、陈婆上炷香,再给夫妻两人牵上红丝线,“不出三天便会和好如初”。
“目前我们正研究如何复原‘珍珠靡’‘凤眼脍’,让传说更生动具体,希望更多人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陈亚象告诉记者,目前,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苏营村计划重拾历史碎片,修建主题公园,讲好苏公、陈婆的故事,丰富当地文化内核,从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水利工程造福当地百姓
自唐朝以来,千百年间,陈婆陂由辛勤的劳动人民修缮、维护。郭尽忠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后溪乡民有轮流选拔陈婆陂“陂长”的惯例,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看护陈婆陂的水位、监测险情。如果暴雨或洪水来临导致陈婆陂出现险情,陂长就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一起修复陈婆陂。郭尽忠少年时就曾参加过多次陈婆陂修护行动,冒着大雨和其他村民一起用砖头、木棍、茅草等自然材料修复大坝、拦住洪流。
随着当地古水利工程大多年久失修、失去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石兜-坂头水库应运而生。石兜-坂头水库位于苎溪上游,集灌溉、供水、防洪等功能为一体,库水质量高、总库容大,成为厦门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水库临近坂头林场,绿树青山,风景优美,成为厦门市民的热门户外旅游打卡地。昔日的陈婆陂,如今已“沉眠”于水库之中。
郭尽忠说,在后溪还有一个口口相传的传说,相传南宋朱熹游历同安,途经苎溪桥,沿溪而行,见当地山清水秀,便预言道:“此地五百年为谷仓,五百年成水塘。”
“如今一看,还真是实现了。”郭尽忠感慨道,古老的陈婆陂最后“沉眠”于石兜-坂头水库,正好应验了预言。
集美后溪古井 一泓映照千百春秋
·A6·
郭尽忠
后溪镇前进村党支部原书记,曾编辑整理在地文史册子《苏营皇渡庵》
陈亚象
苏营皇渡庵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营村老人协会会长,研究“苏公、陈婆”近20年
晨报记者 张晓霏 林舒凡
在集美区后溪镇前进村苏营自然村有一方古井,名唤“皇帝井”,就在香火旺盛的皇渡庵前。千百年来,皇帝井涌泉不断,井水依旧清甜,而皇渡庵供奉着当地“田祖”苏公、陈婆,他们热情帮助唐宣宗李忱的传说依然在村落中口口相传。
近日,记者来到苏营自然村(以下简称“苏营村”),通过后溪镇前进村党支部原书记郭尽忠和苏营皇渡庵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营村老人协会会长陈亚象的讲述,追溯皇帝井与苏公、陈婆的传奇故事,了解千年水利智慧里所蕴含的乡村振兴密码。
古井引出一段奇遇
皇帝井四周用柱式石桥栏杆围成,井口直径大约0.6米,水深约1米,井后竖有石碑,碑上镌刻“古唐皇帝井”,落款为“道光庚子年重修”。古井后坐落着一座庵,名唤“皇渡庵”。皇渡庵面宽5米,进深6米,雕有花木鸟兽、龙虎飞凤等。
陈亚象表示,传说唐宣宗李忱少年时曾游历同安,乘舟路过苎溪时,天色已暗,便在下游一处渡口上岸,借宿渡口附近的一处草棚,这草棚就是苏公、陈婆平时栖身养鸭的地方。热情好客的苏公、陈婆为接待李忱,摸黑到一里外的苏营打井水,用高粱米熬粥、用海瓜子做菜,取名“珍珠糜”和“凤眼脍”,让饥饿难耐的李忱吃得津津有味。回京当皇帝后,李忱依旧对这两道菜念念不忘。为报答苏公、陈婆的热心接待,李忱欲对他们进行赏赐。苏公、陈婆一心只忧虑家乡因缺水而遭受的干旱之苦,于是拒绝赏赐,请求李忱赐银造陂,李忱便下令于海丰庄后溪中筑陂,即“陈婆陂”。除了陈婆陂,李忱又命人在苎溪一带修建了以苏公命名的“苏公埭”。明后期在金门人蔡献臣的主持下,当地人在“苏公埭”的基础上又修建了“海丰埭”。
从此,陈婆陂雨季储水,旱季放水,十里八乡的田地都能获益。“本来这一带都是滩涂地,很难种植水稻。有了陈婆陂以后,村民开辟了水稻田,种上了水稻,吃上了大米饭,旱涝保收。”陈亚象介绍,苏公、陈婆因此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田祖”,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来祭拜。
“田祖”香火连绵千年
为感恩苏公、陈婆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的精神,村庄百姓在草棚旧址上修建皇渡庵,供奉两位“田祖”。本地百姓对“田祖”的爱戴从未消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苏公、陈婆的后人都会回到皇渡庵供奉祭祀“田祖”,香火连绵千年。苏公、陈婆也渐渐成了本地“守护神”般的存在。陈亚象告诉记者,村里还保留着这样一个民俗:夫妻不和或吵架,就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领着,来到皇度庵庙前,给苏公、陈婆上炷香,再给夫妻两人牵上红丝线,“不出三天便会和好如初”。
“目前我们正研究如何复原‘珍珠靡’‘凤眼脍’,让传说更生动具体,希望更多人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陈亚象告诉记者,目前,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苏营村计划重拾历史碎片,修建主题公园,讲好苏公、陈婆的故事,丰富当地文化内核,从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水利工程造福当地百姓
自唐朝以来,千百年间,陈婆陂由辛勤的劳动人民修缮、维护。郭尽忠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后溪乡民有轮流选拔陈婆陂“陂长”的惯例,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看护陈婆陂的水位、监测险情。如果暴雨或洪水来临导致陈婆陂出现险情,陂长就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一起修复陈婆陂。郭尽忠少年时就曾参加过多次陈婆陂修护行动,冒着大雨和其他村民一起用砖头、木棍、茅草等自然材料修复大坝、拦住洪流。
随着当地古水利工程大多年久失修、失去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石兜-坂头水库应运而生。石兜-坂头水库位于苎溪上游,集灌溉、供水、防洪等功能为一体,库水质量高、总库容大,成为厦门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水库临近坂头林场,绿树青山,风景优美,成为厦门市民的热门户外旅游打卡地。昔日的陈婆陂,如今已“沉眠”于水库之中。
郭尽忠说,在后溪还有一个口口相传的传说,相传南宋朱熹游历同安,途经苎溪桥,沿溪而行,见当地山清水秀,便预言道:“此地五百年为谷仓,五百年成水塘。”
“如今一看,还真是实现了。”郭尽忠感慨道,古老的陈婆陂最后“沉眠”于石兜-坂头水库,正好应验了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