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拉开帷幕 |
国内外著名诗人学者与广大诗歌爱好者相聚琴岛,共享诗歌文化盛宴 |
·A2、A3·
晨报讯(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婧媛 俞杰 通讯员 罗芳菲 实习生 廖璐颖 叶桑宇 苏佳妮)琴岛悠悠,诗韵长流,群贤毕至,诗意盎然。昨晚鼓浪屿八卦楼,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开幕音乐会如约启幕,诗从海上来的浪漫篇章正式开启。
4月26日至5月2日,鼓浪屿处处洋溢着诗意的芬芳,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诗人舒婷、臧棣等诗坛翘楚,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的诗人代表,与广大诗歌爱好者共赴一场诗意之约,共享诗歌文化盛宴,共叙诗和远方情怀。
在开幕音乐会现场,王蒙再读《青春万岁》,致敬岁月,引起全场观众共鸣。他深情地说道:“能够有机会参加鼓浪屿诗会,我觉得非常高兴,也受到鼓舞。”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钢琴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深情献唱《玫瑰三愿》《钗头凤》《魔力》《我不再爱你》等多首经典歌曲。他用磁性嗓音与浑厚音色,让观众在歌声里感受诗与远方,重温镌刻在时光里的情怀。
节目《鼓浪拾韵》将诗朗诵、鼓声、乐声、歌声融为一体,让现场观众沉醉于诗意世界,也点亮了文脉传承之光。《鹭语心潮》《诗抒青春》《瀚海阑干》《童声节韵》等精彩节目在开幕音乐会上轮番上演。
远道而来的外国诗人,也倾情献艺,与现场观众共享诗歌的魅力。
俄罗斯诗人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和克里斯蒂娜·阿尔希波娃朗诵原创诗歌《致厦门》;意大利诗人罗伯托·奇门蒂、埃琳娜·莫纳尔多献上了诗歌朗诵《Stella Marina——海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本次鼓浪屿诗会期间,中外诗人们以诗歌为媒介,齐聚“共叙诗光——国际诗歌交流分享会”,出席“诗与真——从谢冕寄语青年诗人‘要天真,要纯粹’谈起”等多场主题沙龙,共同鉴赏彼此的创作,分享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
“和诗与歌——琴岛音乐会”也将好戏连台。国际知名音乐家将在鼓浪屿音乐厅、管风琴艺术中心,举办管风琴演奏、歌剧表演、手风琴独奏、钢琴独奏等演出,为市民游客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本次鼓浪屿诗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指导,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主办,厦门日报社承办。
特写
俄罗斯诗人母女 同台朗诵《致厦门》
诗人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来自俄罗斯,为了到厦门参加鼓浪屿诗会,她跨越万里,先后3次转机。来厦门的路上,她就创作了一首诗歌《致厦门》,歌颂厦门的美。
她说这是她第二次来中国,还带着女儿克里斯蒂娜·阿尔希波娃一起来到厦门。此次诗会,母女俩穿着俄罗斯民族服饰盛装出席,深情朗诵《致厦门》。她们的白色长裙上有着红色的刺绣,因为红色代表火热的心。
廖昌永献歌
推高现场气氛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钢琴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用感染力十足的醇厚嗓音,深情献唱《玫瑰三愿》《钗头凤》《魔力》《我不再爱你》等多首中外歌曲,讲述爱与土地、历史与心灵的故事。
一首首经典歌曲余音缭绕,令现场观众意犹未尽。于是,在观众持续的雷鸣般掌声中,廖昌永返场献唱,磁性嗓音与浑厚音色再一次响彻琴岛。
此次诗会上,演员李壮壮终于见到了偶像廖昌永,非常激动。他学的是声乐专业,还在学校读书时,就经常观摩廖昌永老师的演出视频进行学习。他说:“很激动,我终于见到偶像了。虽然表演的不是同一个节目,但也变相实现了同台演出。”
现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家住湖里区的张燕萍一出差回来就直奔鼓浪屿,她说:“我是廖昌永老师的‘老粉’了,他是我心中的传奇。此次所有的曲目我都用手机录下来了,要好好珍藏起来。”
第二次参演
排练充分效果佳
顺利完成演出后,集美大学沐音合唱团发起人、指挥林靖老师站起来,对她的80多位爱徒竖起大拇指,为这群孩子鼓掌叫好。
她说,接到本次演出任务后,就抓紧时间排练了。虽然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但是大家都妥善安排课余时间,每周至少训练三次,所以这次是有备而来的。去年,沐音合唱团就参加了诗会的开幕晚会演出,获得广泛好评。今年他们又一次在诗歌盛宴里一展歌喉,分别在《鼓浪拾韵》和《童声节韵》两个节目中倾情献艺。
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子申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在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开幕音乐会的舞台上,91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携夫人单三娅一起登台,共同诵读自己创作的诗歌《青春万岁》。随着那些经典诗句从他们铿锵而饱含深情的嗓音中流淌而出,现场瞬间沉浸在诗意的海洋里。
“能够有机会参加鼓浪屿诗会,我觉得非常高兴,也受到鼓舞。鼓浪屿在为诗情、诗意作证,在为人生的美好作证。诗歌永远和鼓浪屿在一起,鼓励着我们,安慰着我们。”王蒙感慨道。
除了在开幕音乐会上带来精彩朗诵,4月25日至27日,王蒙还在厦门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漫步鹭岛的时光里,他深度探访文化地标、感受闽南风情,并接受记者专访,分享生活中的趣味故事与沉淀多年的写作心得,传递着对文学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走访鼓浪屿
沉浸式领略琴岛魅力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鼓浪屿了,之前来,都是匆匆而过,此次这样深入游览,还是第一次。”昨日,王蒙花了一天时间“沉浸式”游览鼓浪屿,深入感受这座岛屿的独特魅力。
在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王蒙在丰富的展品与详实的讲解中,了解鼓浪屿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探寻这座岛屿过往的岁月痕迹。随后,他来到八卦楼,了解了这座标志性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情况,主楼内诺曼·比尔管风琴奏响的悠扬乐曲声,为他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在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王蒙近距离参观了亚洲最大的管风琴——卡萨翁第700号管风琴。演奏员魏琬苧带来的《第二圆舞曲》《木兰诗》等精彩演奏,让他领略到了这架音乐“巨无霸”的魅力。演出结束后,王蒙拉着魏琬苧合影,并称赞道:“弹得太好了!这么大的管风琴,在别处是看不见的。”
王蒙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文化部工作时,曾为购买一套完整的手风琴而反复斟酌。“最后虽然买了,但没怎么演奏。”王蒙说,此次在鼓浪屿与管风琴的相遇,让他觉得十分有趣,也感受到了现代技术赋予古老乐器的新鲜感。
走进中国唱片博物馆,王蒙聆听了京剧大师孟小冬演唱的经典曲目《二进宫》。醇厚清亮、韵味十足的唱腔从老式留声机中缓缓流淌而出,王蒙沉浸其中,不禁轻轻哼了几句。
而在海天堂构,福建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舞台上,演员们通过灵巧的手指操作,让小小的木偶活灵活现,演绎出一个个精彩故事,让王蒙看得入了神。王蒙告诉记者,他自小就对民间表演艺术兴趣浓厚,“小时候,尤其喜欢看布偶戏、傀儡戏、猴戏”,此次在海天堂构观看布袋木偶戏,唤起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
重温厦门足迹
感受到蓬勃发展活力
4月25日,王蒙游览了筼筜故事馆和惠和石文化园,感受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王蒙说,他与厦门的缘分颇深,曾在不同时期造访这座城市。2004年,他初次来厦门游览,就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当时,他冒雨漫步环岛路,蹲下身轻轻触摸温润的海水。
此次再来,厦门的变化让王蒙赞叹不已。他表示,厦门的城市建设、绿化、道路建设以及市容市貌等,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不仅是厦门,王蒙此前还去过宁波、深圳、澳门等地,他感慨每座城市都在不断进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近年来,厦门正在加速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王蒙说,厦门的艺术气息越来越浓郁。近年来,厦门举办了不少文化活动,像此次举办的鼓浪屿诗会,就非常好。“今年是我第一次来参加鼓浪屿诗会,我觉得厦门市委各级领导对诗会都很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对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很有帮助。”
畅谈写作之路
要做“永远的文学青年”
尽管已至“鲐背之年”,王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充沛的精力。从年初新书《诗词中国》的出版,到频繁走进高校开展讲座,再到此次来厦参加鼓浪屿诗会,他的行程满满当当,践行着一位作家对文学的坚守与热忱。4月27日,王蒙还将和数十名中外诗人一起走进厦大,与师生们畅聊“永远的文学青年”。
当被问及为何高龄仍笔耕不辍时,王蒙用“四个兴趣和感情”给出了答案:“对生活的兴趣和感情、对语言的兴趣和感情、对文学的兴趣和感情、对小说的兴趣和感情,这些我都保留着,所以会坚持一直写下去。”
不过,王蒙也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会逐渐倾向于以休息为主,或许会写些小散文,也会看看书做些读书笔记。
让人意外的是,王蒙还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前几天,他在深圳理工大学健身房“撸铁”的短视频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此次住在鼓浪屿期间,他坚持早上起来步行数千步。“我平时还会游泳,一周游两次,每次游400多米。”王蒙认为,保持运动,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他保持年轻的秘诀。
谈及未来的规划,他淡然地说:“不要去想太多,自己能做事的时候,就尽量多做一点事——比如说走路,如果在你能走路的时候你不走,那可能很快就不会走路了。但是,只要你一直坚持走,就能走得更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