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海西晨报·
第A04版
·
城市读本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凌晨1点的石鼓路,当城市陷入沉睡,集美区盛光社区“大物业”巡逻员黄志成的身影仍在街巷间穿梭。发现商铺卷闸门未关后,他不仅迅速联系商户,更坚守两小时直至门锁妥善落位。这样的守护场景,在厦门推行“大物业”管理模式的老旧小区里,正从偶然事件变为常态服务。无物业老旧小区曾是城市管理中的 “老大难”,而厦门以创新 “大物业” 模式,为破解这一顽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厦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以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推行“大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资源整合破壁垒、服务覆盖提质效,构建起“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共治”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从一纸规划到落地实践,“大物业”模式打破传统物业管理边界,将无物业小区与周边市政道路、街区管理整合,实现围墙内外服务全覆盖,推动老旧小区从“失管”迈向“善治”。
在集美区盛光社区,“肥瘦搭配”的工作思路成为破题关键。该社区以“先尝后买、共建共治、长效管理”为原则,引入厦门市集美城发物业有限公司,实施“投建管”一体化模式,将321栋自建房、8个无物业小区、28个独立楼栋、318个店面全部纳入物业服务体系。“小到通马桶,大到安防巡逻,只要找物业,他们总会快速行动。”居民赵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大物业”模式带来的切实改变。从最初不足10%的接受度,到如今高达95%以上的满意率,盛光社区的蜕变见证了“大物业”模式如何赢得民心。
除了盛光社区的创新实践,厦门其他区域也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大物业”模式。思明区多个老旧小区采用“共享”物业模式,如筼筜街道、嘉莲街道、中华街道的众多小区,通过整合资源、共享服务,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湖里区东荣社区运用“EPC+O”模式,将老旧小区改造、空间资源运营与物业服务打包,引进企业组建项目公司统一运营,实现养老托幼设施完善、物业服务覆盖和片区经营可持续;思明区鼓浪屿则打造物业“全域服务”模式,将景区管理与居民区服务深度融合,以“一把扫帚扫全岛”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统筹。
“大物业”模式的成功,离不开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2022年,厦门市出台《“大物业”管理模式工作指引》,系统性规划引入路径和机制;2023年,以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湖里区东荣社区、集美区盛光社区为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党建引领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力量,市、区两级物业行业党委推动192家物业企业100%成立党组织,社区“大党委”架构实现小区党组织全覆盖,2397名党员进入业委会,427个小区实现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全市401个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汇聚2548家成员单位,年均开展超万场志愿活动,形成“1+N”多元互动治理格局。
展望未来,厦门“大物业”模式将进一步深化拓展。针对不同类型的无物业小区,厦门将分类施策:对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区,引导业主选聘专业化物业;对基础薄弱的小区,探索社区引进菜单式服务;对具备资源潜力的片区,推广“大物业”模式,激活小区自我“造血”功能。厦门还通过政策激励、信用加分等措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建立家政、养老、托育等增值便民服务清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厦门创新“大物业”破解管理顽疾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凌晨1点的石鼓路,当城市陷入沉睡,集美区盛光社区“大物业”巡逻员黄志成的身影仍在街巷间穿梭。发现商铺卷闸门未关后,他不仅迅速联系商户,更坚守两小时直至门锁妥善落位。这样的守护场景,在厦门推行“大物业”管理模式的老旧小区里,正从偶然事件变为常态服务。无物业老旧小区曾是城市管理中的 “老大难”,而厦门以创新 “大物业” 模式,为破解这一顽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厦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以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推行“大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资源整合破壁垒、服务覆盖提质效,构建起“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共治”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从一纸规划到落地实践,“大物业”模式打破传统物业管理边界,将无物业小区与周边市政道路、街区管理整合,实现围墙内外服务全覆盖,推动老旧小区从“失管”迈向“善治”。
在集美区盛光社区,“肥瘦搭配”的工作思路成为破题关键。该社区以“先尝后买、共建共治、长效管理”为原则,引入厦门市集美城发物业有限公司,实施“投建管”一体化模式,将321栋自建房、8个无物业小区、28个独立楼栋、318个店面全部纳入物业服务体系。“小到通马桶,大到安防巡逻,只要找物业,他们总会快速行动。”居民赵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大物业”模式带来的切实改变。从最初不足10%的接受度,到如今高达95%以上的满意率,盛光社区的蜕变见证了“大物业”模式如何赢得民心。
除了盛光社区的创新实践,厦门其他区域也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大物业”模式。思明区多个老旧小区采用“共享”物业模式,如筼筜街道、嘉莲街道、中华街道的众多小区,通过整合资源、共享服务,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湖里区东荣社区运用“EPC+O”模式,将老旧小区改造、空间资源运营与物业服务打包,引进企业组建项目公司统一运营,实现养老托幼设施完善、物业服务覆盖和片区经营可持续;思明区鼓浪屿则打造物业“全域服务”模式,将景区管理与居民区服务深度融合,以“一把扫帚扫全岛”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统筹。
“大物业”模式的成功,离不开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2022年,厦门市出台《“大物业”管理模式工作指引》,系统性规划引入路径和机制;2023年,以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湖里区东荣社区、集美区盛光社区为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党建引领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力量,市、区两级物业行业党委推动192家物业企业100%成立党组织,社区“大党委”架构实现小区党组织全覆盖,2397名党员进入业委会,427个小区实现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全市401个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汇聚2548家成员单位,年均开展超万场志愿活动,形成“1+N”多元互动治理格局。
展望未来,厦门“大物业”模式将进一步深化拓展。针对不同类型的无物业小区,厦门将分类施策:对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区,引导业主选聘专业化物业;对基础薄弱的小区,探索社区引进菜单式服务;对具备资源潜力的片区,推广“大物业”模式,激活小区自我“造血”功能。厦门还通过政策激励、信用加分等措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建立家政、养老、托育等增值便民服务清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