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重点关注
晨报记者 张晓霏
近年来,在厦门,不少乡村图书馆应运而生。其中,除了政府主导设立的社区图书馆之外,还出现了不少民间人士自发建设的公益乡村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多以陪伴乡村孩子、传播知识、发展乡村文化为使命,免费服务周边人群。
拥有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一精神三文化”独特人文基因的厦门集美尤其注重以文化人。不少民间力量在嘉庚精神感召下,在集美区乡村创办了公益图书馆。2017年,后溪港头村的颜钰棚将自家车库改造成萤火虫公益图书馆,为村里的外来务工子弟提供一片精神乐园;2019年,灌口李林村的蔡妙香把自家房屋改造成24小时对外开放的公益图书馆,以陪伴式的运营方式,让村里的孩子培养阅读习惯;今年,在灌口东辉村又有一座荒废的老厝被改造成公益图书馆,主理人珍珍希望为乡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份温情的成长陪伴。
这些公益图书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越来越多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图书馆的创建和运营中来。据记者了解,集美区的这几个乡村公益图书馆更类似一个扎根乡村的“文化客厅”,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除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安静的阅读空间,这些公益图书馆创办者同样注重以精神引导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他们联结各方志愿力量,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开阔眼界;或是培养小馆长,让孩子们参与到图书馆管理运营中,获得锻炼机会。
这类公益图书馆,一般规模不大,只有上百平方米的空间、上千册藏书。虽然在藏书量、开放时间、管理方面远远不能和真正的大型图书馆相比,但它们却实实在在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乐园,就像萤火虫照亮夜空。
如何才能让这些乡间的“萤火虫”持续发光,为乡村振兴赋能?这是公益图书馆运营者们都面临的问题。
创建初期,这些图书馆的运营经费多来自个人或社会捐资。但是要想持续经营,增强“造血能力”才是长久之道。目前,不少公益图书馆运营者正在进行探索,一方面持续联结社会各方公益力量,为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以商业反哺公益,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以东辉村的爱故乡书屋为例,目前阅读空间只在周末对外开放,其他时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咖啡馆、茶室,也可集结一些文创好物,变成一家充满特色的文创商店,以这些商业运作带来的收益,来补贴房租、水电以及其他运营支出。
公益图书馆要想长久发展,还需扎根乡村,因地制宜,和当地村民水乳交融,让公益图书馆成为村民自发维护的“大家的图书馆”。在这一点上,集美区的乡村公益图书馆正在进行探索和尝试。比如,请本地村民当馆长,以爱心感召更多人;又如培养村里的“妈妈”成为图书馆志愿者,为赋闲在家的主妇创造价值感,提供“精神土壤”。
这一个个行动看似微小,却如一场场春雨下在乡村的某个角落。相信未来这些乡村文化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如星星之火燎原,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
乡村公益图书馆 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晨报记者 张晓霏
近年来,在厦门,不少乡村图书馆应运而生。其中,除了政府主导设立的社区图书馆之外,还出现了不少民间人士自发建设的公益乡村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多以陪伴乡村孩子、传播知识、发展乡村文化为使命,免费服务周边人群。
拥有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一精神三文化”独特人文基因的厦门集美尤其注重以文化人。不少民间力量在嘉庚精神感召下,在集美区乡村创办了公益图书馆。2017年,后溪港头村的颜钰棚将自家车库改造成萤火虫公益图书馆,为村里的外来务工子弟提供一片精神乐园;2019年,灌口李林村的蔡妙香把自家房屋改造成24小时对外开放的公益图书馆,以陪伴式的运营方式,让村里的孩子培养阅读习惯;今年,在灌口东辉村又有一座荒废的老厝被改造成公益图书馆,主理人珍珍希望为乡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份温情的成长陪伴。
这些公益图书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越来越多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图书馆的创建和运营中来。据记者了解,集美区的这几个乡村公益图书馆更类似一个扎根乡村的“文化客厅”,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除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安静的阅读空间,这些公益图书馆创办者同样注重以精神引导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他们联结各方志愿力量,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开阔眼界;或是培养小馆长,让孩子们参与到图书馆管理运营中,获得锻炼机会。
这类公益图书馆,一般规模不大,只有上百平方米的空间、上千册藏书。虽然在藏书量、开放时间、管理方面远远不能和真正的大型图书馆相比,但它们却实实在在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乐园,就像萤火虫照亮夜空。
如何才能让这些乡间的“萤火虫”持续发光,为乡村振兴赋能?这是公益图书馆运营者们都面临的问题。
创建初期,这些图书馆的运营经费多来自个人或社会捐资。但是要想持续经营,增强“造血能力”才是长久之道。目前,不少公益图书馆运营者正在进行探索,一方面持续联结社会各方公益力量,为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以商业反哺公益,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以东辉村的爱故乡书屋为例,目前阅读空间只在周末对外开放,其他时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咖啡馆、茶室,也可集结一些文创好物,变成一家充满特色的文创商店,以这些商业运作带来的收益,来补贴房租、水电以及其他运营支出。
公益图书馆要想长久发展,还需扎根乡村,因地制宜,和当地村民水乳交融,让公益图书馆成为村民自发维护的“大家的图书馆”。在这一点上,集美区的乡村公益图书馆正在进行探索和尝试。比如,请本地村民当馆长,以爱心感召更多人;又如培养村里的“妈妈”成为图书馆志愿者,为赋闲在家的主妇创造价值感,提供“精神土壤”。
这一个个行动看似微小,却如一场场春雨下在乡村的某个角落。相信未来这些乡村文化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如星星之火燎原,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