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未散 来年再相聚 |
●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圆满落幕,129项154场活动吸引300多万人次参与 ●厦漳泉非遗大市集、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等精彩文化活动亮相中山路 |
| ||
|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艺术盛宴吸引八方客,市民狂欢共谱艺术情。12月17日晚,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优秀成果展暨闭幕式晚会“我们的新时代”在厦门五一广场成功举行,为本届市民文化节画上完美句号。演出同步通过线上直播,1.5小时累计吸引3766万人次在线观看。
记者了解到,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由厦门市委市政府指导,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各区人民政府、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协办,海西晨报社承办。活动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这一主题,把握“增强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这一主线,自11月3日开幕,12月17日圆满闭幕,持续45天,共举办129项154场活动,其间吸引300多万人次参与,让市民游客感受鹭岛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
活动还引发央级、省级及市级媒体广泛关注,累计新闻报道千余次,活动曝光率高达上亿次级别,有效推动厦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进一步促进厦门文艺繁荣发展,展示厦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全城欢动
154场精彩活动接连登场
鼓浪欢歌起,听涛万乐来。时间拨回11月3日晚,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在闽南大戏院开幕。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市民文化节由“戏剧曲艺周”“文学艺术周”“闽南文化周”“音乐舞蹈周”四个板块、“美术书法摄影系列展览”“特色文旅系列活动”两个系列组成,共计129项154场精彩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本届市民文化节还积极推动艺术走进基层、走进社区系列活动,基本实现活动全覆盖。
活动期间,既有第二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暨街头文化艺术达人颁奖仪式、全国高校师生优秀漆画作品展、“来自中国的色彩”专场音乐会等国家级、省级文化活动在厦门举办,也有“悦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名家经典诵读晚会、“茶香新美食健康新旅程”——茶香之旅·茶宴IP活动等本土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为营造各社会主体和民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本届市民文化节还开设市民歌咏专场、全民广场舞大赛等,并开展“全民随手拍”微视频摄影大赛、十大厦门市民喜爱的青草药评选等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12月17日,持续了一个多月的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圆满落幕。当晚,闭幕式晚会“我们的新时代”在五一广场举行。整场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涵盖交响乐、歌舞、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共同参与演出。晚会还通过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央媒平台,厦门文旅融媒体矩阵以及各区融媒体视频号同步转播,厦门文旅直播信号、海西晨报视频号等十余个平台同步直播,并在央视5G频道和咪咕频道置顶展示。
全民共享
在“家门口”领略文化风采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充分展示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饱满热情和良好风采,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奏响时代强音,唱响昂扬向上的主旋律。
同时,本届市民文化节既有国家级、省级高能级文化活动,也有厦门歌舞剧院等专业文艺院团、文联各协会文艺家的倾情演出,更有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等媒体力量和市区群众文化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政府搭台,各社会主体和人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本次活动还汇集全市文艺骨干力量,集中展现一批兼顾思想性、艺术性与群众性的民族文艺精品,组织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优秀闽南传统戏剧作品展演,开展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暨金曲晚会等系列特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市民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所有展演活动都采取“零票价”的方式向市民开放,让市民走进剧院,在“家门口”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化风采。
全情释放
提升厦门城市品牌影响力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厦门文旅新业态新体验。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以崭新的形象,提升了厦门的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让文化温暖一座城市,也让城市变得更有魅力。
主办方表示,活动期间,中国国际青年文化艺术周、2022闽南文化非遗周系列活动、“街艺福见”第二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暨街头文化艺术达人颁奖仪式、福建省花鸟画展、全国高校师生优秀漆画作品展、“来自中国的色彩”专场音乐会等活动在厦门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通过文化“发声”,让更多人感受厦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城市温度。
同时,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系统性工程中,2022年厦门市民文化节也是厦门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市民文化节通过政府搭台、多方参与,以不间断的活动、高品质的节目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性,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涵养。”主办方说。
相关新闻
赴文化之约 品文化大餐
吴晶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团长。她在本届市民文化节期间参演了多场活动。其中,在11月6日晚举办的“悦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名家经典诵读晚会上,吴晶晶联合其他五位戏曲名家,共同带来了跨界朗诵《我和祖国的山河》,引来满堂喝彩。
“感谢厦门市民文化节,为大家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吴晶晶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跨界”朗诵,对她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体验。“这是作为戏曲演员的我,通过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传承传统文化。”
而对于不少市民而言,本届市民文化节的举办,也让他们收获满满。
“我喜欢听戏,市民文化节期间,我跟着剧团跑,听了好几场歌仔戏和高甲戏,特别开心。”家住松柏的陈阿姨笑着和记者说。她的老伴则喜欢泡茶,在市民文化节期间,也参与了几场和茶文化有关的主题分享会,学到了不少和茶有关的知识。
此外,还有不少市民表示,他们看了不少演出,也观赏了许多展览,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市民文化节的惠民利民。
精品荟萃 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福建省街头艺人展演、2022闽南文化非遗周系列精彩活动在厦举办
晨报记者 黄晶晶
厦漳泉数百件精品亮相鹭岛、福建街头艺术家欢聚一堂、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大荟萃……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多项省级、市级精彩活动在厦门举行,为市民奉上文化盛宴。
好物齐集
非遗精品焕新彩
12月16日起,“2022闽南文化非遗周”系列活动之“闽南非遗精品联展暨传统文化创新展”在厦门市美术馆举行。
为全面展示厦漳泉三地非遗文化,此次展览携数百件精品齐聚鹭岛。开展首日,记者在厦门市美术馆看到,鼓庆团圆茶具、惠和影雕、惠安石雕等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观众不仅能“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萌发出的生命力。
作为东道主,厦门在本次展览中推出了116件展品,分为传统文化创新展区和厦门文化遗产IP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区,全面展示厦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改革创新。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5日。
12月16日-17日,“厦漳泉非遗大市集”在中山路举行。60个具有地域特点的非遗项目、近百个市集摊位展销非遗产品,传授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
来自厦门的珠绣、福船船帆制作技艺,来自泉州的金苍绣、“妆糕人”,来自漳州的漳窑、贝壳雕等一系列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展示让市民大饱眼福。
此外,厦门贡鱿鱼,泉州龙湖肉粕,长泰明姜、老菜脯等非遗美食大荟萃,让美味在舌尖绽放。除了各具特色的市集摊位,民间手工艺人也在活动现场秀绝活,为活动增添更多趣味。
街艺展示
八闽达人秀才艺
听韵味独特的竹埙独奏,赏惟妙惟肖的布袋戏演出,看“指尖技艺”剪纸作品……12月16日,“街艺福见”第二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在厦门中山路举行。街头艺术家们齐聚一堂,通过15个节目,以行进式展演的方式展示福建街头艺术的绚烂多彩。
活动当天,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达人颁奖仪式也同步举行。据悉,今年来,在省文旅厅组织下,共产生了20个入围奖、10名十佳街头文化艺术达人、5个优秀组织奖。
其中,厦门推荐的《Despacito》、杖头木偶《梁祝》、高甲剧《公子游》等3个节目获入围奖;李婧、王智伟获“十佳街头文化艺术达人”称号;厦门市文旅局获颁“优秀组织奖”。
市民舞台
精彩节目轮番演
为进一步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厦门市街头文化艺术规范发展、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12月16日至18日,2022厦门市街头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在中山路步行街上演,为市民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表演。
昨日16时30分许,步行街上出现了热闹一景——在厦门市文化馆群星艺术团表演《我是厦门人》广场舞时,台下市民自发参与,一起舞动起来。游客庄先生感叹:“厦门的文化氛围太好了!”
闽南讲古、南音演唱、新编南音舞蹈……昨日下午上演的思明区专场演出中,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登场。精彩一直延续到了晚上。夜幕降临后,“鹭风情”厦门市民大舞台埙笛专场及其他市民大舞台演出持续到了21时许。
2022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会商交流会在厦门举行
厦漳泉共同推进闽南文化传承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12月17日,2022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会商交流会在厦门举行。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主办,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交流推进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9年12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成功列入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会商交流会机制三年以来,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先后承办会商交流会,已完成首个轮次的会商交流。三地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分别从政策法规、规划保护、经费投入、活态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完善,闽南文化区域内交流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入。
2020年,厦漳泉共同传承并推动“送王船”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今年11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国际国内进一步提高了闽南文化的能见度、知名度。
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厦漳泉三地市人民政府支持下,本活动还首次策划举办“闽南文化非遗周”活动,分别在厦门市美术馆举办“闽南非遗精品联展暨非遗创新展”,在厦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步行街)举办“厦漳泉非遗大市集”。
本次活动融合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专门推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片”视频,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传播。
声音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黄天福: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三年来,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下一步,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将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不断深化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认识,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实现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简奕耕:
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
近三年来,漳州市先后完成了9批次市级非遗项目评选;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情况评估,对濒危项目精准施策抢救保护;持续开展传承人培训、传习所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等工作,通过组织系列活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百姓生活。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黄李炫: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
泉州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专业推动、社会参与”,努力打造“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接下来,泉州将继续完善非遗和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