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云集 共论海洋保护
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昨日在厦门召开
2023年01月10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城市读本
各国专家聆听海洋主题报告。主办方 供图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王冠菲
昨日上午,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在厦门宾馆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海洋环境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科学讨论,共吸引国内外1000多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会。
会议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自201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环境科学国际会议之一。会议致力于为国内外海洋科学界提供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为期4天,共安排6场主旨报告、34场专题分会及研讨会,预计共有204个口头报告和239份墙报展示。此外,会议还有讲习班、论坛、沙龙、线上海报快闪等精彩活动。
主旨报告凝聚蓝色智慧
本场会议的6场主旨报告分别聚焦海洋碳汇、浮游植物、深海生物多样性、海洋氮循环、渔业的生态影响和可持续海洋观测系统,多角度共话海洋环境保护。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Eric Galbraith博士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人类捕鱼活动对海洋的综合影响。他的报告《捕鱼行为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海洋系统的演变的交互影响,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变数。
作为“铁施肥”促进海洋碳增汇研究方面的著名科学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Buesseler博士提出《铁施肥等海洋碳移除方案》,分享海洋铁施肥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这种以海洋为媒介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案,以缓解温室效应。
为进一步揭示光影响浮游植物的生命及浮游植物响应光的动态过程,法国IBPC(巴黎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微藻叶绿体生物学和光感知实验室主任Angela Falciator博士致力于研究微藻的光感知能力与光驱动过程的相关机制,此次带来报告《光驱动过程揭示硅藻的分子奥秘及其在海洋环境中成功生产的原因》。
搭建平台推动交流合作
作为两年一度的海洋科学交流平台,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收获了诸多赞誉。
“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如今亚洲最大的海洋环境科学国际会议之一,大会的影响力跟交流的水平与层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戴民汉院士认为,大会从一开始的多学科讨论交流,到如今着力提出解决海洋大问题,历年产生的成果相当可喜。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学生参与到会议进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Kenneth Mei Yee Leung教授认为,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不仅充当了知识交流的平台,还促进了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研究合作,已逐渐成为海洋环境研究的国际标志性学术活动。与此同时,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也为科学家提供了与决策者、政府官员和社会经济学者会面和讨论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主办方在多个环节落实了节能低碳的措施,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探索“会议碳中和”的创新模式,通过倡导携带可重复使用水杯、践行垃圾分类、会议无纸化、利用城市共享交通等节能减排措施,助力实现“零碳”会议。
专家学者云集 共论海洋保护
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昨日在厦门召开
各国专家聆听海洋主题报告。主办方 供图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王冠菲
昨日上午,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在厦门宾馆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海洋环境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科学讨论,共吸引国内外1000多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会。
会议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自201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环境科学国际会议之一。会议致力于为国内外海洋科学界提供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为期4天,共安排6场主旨报告、34场专题分会及研讨会,预计共有204个口头报告和239份墙报展示。此外,会议还有讲习班、论坛、沙龙、线上海报快闪等精彩活动。
主旨报告凝聚蓝色智慧
本场会议的6场主旨报告分别聚焦海洋碳汇、浮游植物、深海生物多样性、海洋氮循环、渔业的生态影响和可持续海洋观测系统,多角度共话海洋环境保护。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Eric Galbraith博士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人类捕鱼活动对海洋的综合影响。他的报告《捕鱼行为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海洋系统的演变的交互影响,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变数。
作为“铁施肥”促进海洋碳增汇研究方面的著名科学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Buesseler博士提出《铁施肥等海洋碳移除方案》,分享海洋铁施肥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这种以海洋为媒介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案,以缓解温室效应。
为进一步揭示光影响浮游植物的生命及浮游植物响应光的动态过程,法国IBPC(巴黎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微藻叶绿体生物学和光感知实验室主任Angela Falciator博士致力于研究微藻的光感知能力与光驱动过程的相关机制,此次带来报告《光驱动过程揭示硅藻的分子奥秘及其在海洋环境中成功生产的原因》。
搭建平台推动交流合作
作为两年一度的海洋科学交流平台,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收获了诸多赞誉。
“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如今亚洲最大的海洋环境科学国际会议之一,大会的影响力跟交流的水平与层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戴民汉院士认为,大会从一开始的多学科讨论交流,到如今着力提出解决海洋大问题,历年产生的成果相当可喜。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学生参与到会议进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Kenneth Mei Yee Leung教授认为,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不仅充当了知识交流的平台,还促进了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研究合作,已逐渐成为海洋环境研究的国际标志性学术活动。与此同时,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也为科学家提供了与决策者、政府官员和社会经济学者会面和讨论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主办方在多个环节落实了节能低碳的措施,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探索“会议碳中和”的创新模式,通过倡导携带可重复使用水杯、践行垃圾分类、会议无纸化、利用城市共享交通等节能减排措施,助力实现“零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