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用心用情打造寻人机制 |
一年多为群众找回 7296人次走失亲友 |
·A8· |
|
2023年03月29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
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指挥大厅。 |
|
晨报记者 张玲玲
通讯员 黄泽昀
每个走失人员背后都有一个焦急的家庭,还有一群为寻找而奋力奔跑的人。这群奔跑者被称为“百姓之眼”,他们是团圆的助推器,是温暖的投递员。2022年2月,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一支由12名民辅警组成的队伍24小时接收寻人电波。他们用心用情打造合成化、智能化、社会化寻人机制,一年多来,为群众找回7296人次走失亲友,深化拓展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收获群众满满的赞誉。
全局全警 合成协作寻人
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指挥大厅的门口,一块金灿灿的牌子上镌刻着“厦门市公安局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一行大字,这里是走失人员与家人团圆的“发源地”,12名民辅警驻守这里,24小时接收找寻求助信息。
“我们挂牌虽然才一年多时间,但我们寻人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民警黄泽昀说,2012年指挥情报中心成立了视频巡查组,他们就承担了视频寻人的工作;2019年,他们又成立了公益寻人岗,寻人工作也变成全方位多渠道了。如今,又添加了智慧警务模块,使寻人工作更加专业化。
虽然大家都驻守在接警大厅,但工种不同。接警员靠听,而他们靠眼。队员们眼睛盯着接警系统不停地刷新,查找关于失联、走失等相关警情。同时,他们需要靠这双眼睛在视频中一帧一帧地查找走失人员线索,也更需要用这双眼睛指挥调度一线单位参与,以眼为百姓寻亲。因此,他们也被群众亲切称为“百姓之眼”。
去年3月28日,一名11岁的小女孩因为被家长批评了几句,赌气离家出走,家长急得团团转。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指令属地嵩屿派出所到场协助查找。而队员也结合女孩身份体征信息,通过接力比对,在湖里区江头一带发现了女孩的踪迹,遂指令路面警力协助查找。队员推测小女孩应是乘坐公共交通进出岛,于是又指令公共交通分局研判分析,发现小女孩正在一辆开往集美的955路公交车上,指挥中心立即指令侨英派出所、集美巡特警到场寻找。经过1个多小时的合力搜寻,巡特警队员在杏南中学公交站拦下一辆927路公交车,找到了失联的小女孩。
在这场紧张的寻人接力赛中,指挥中心、派出所、巡特警、公共交通分局等多单位、多警种协同配合,这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成化应急体系,即全警种、全单位协同寻人。
科技赋能 形成寻人闭环
寻人快速成功的关键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报警人是否能完整描述出时间、地点、走失人员特征等关键信息,对后续的寻人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指挥情报中心研发了一套智能化信息平台,使失联警情数据标准化采集、规范化处置,还可以全局信息共享,把“接警、派警、处警、反馈”全环节纳入专项工作。依托智能化应用平台,分级运用智能寻人措施,争取在走失原始现场找到失联人员,即时还原走失人员来去路线,精准、可视指挥路面警力循线找人。
去年10月8日,一名群众报警称,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走失。由于报警人无法确定老人走失时间,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民警根据老人体貌特征和日常活动区域,指令属地派出所到场协助查找,同时依托智能化平台还原了老人相继出现在金山、江头、湖里街道的行走情况,且已一夜未归。
考虑到老人已是76岁高龄,多走失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民警一边循线查找,一边多方调度,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海天路一公交车站找到了老人。民警立即通过电话、电台通知路面周边警力和社会联动力量赶往现场,还贴心叮嘱为其准备水和食物以补充体力。
集聚民力 助推高效寻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寻人单靠公安一家是不够的,于是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大力推行“科技+民力”的寻人策略,充分整合全社会寻人渠道,在《今日头条》建立免费公益寻人项目,发动6亿活跃用户参与寻人。一年多来,通过“头条寻人启事”发布的125名失联人员全数被找回。
此外,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还招募组建具备城市寻人专业能力的110志愿服务队伍,与519、十方、驰鹰等志愿服务队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服务半径辐射全市六区,通过志愿发动、群组扩散、人力寻找等形式,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口口相传”“裂变式”的寻人效应。今年,110志愿服务队伍共发动志愿者5400余人次投入寻人工作,找回失联人员163名。
值得一提的是,市公安局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同步全市公共交通工具调度系统,动态掌握全市8900余辆在网运营出租车、公交车行车情况,提升走失寻人寻找服务效率。
前几日,一位走失人员家属为519救援队和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送上了锦旗。原来老人家已80多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从去年开始已多次离家走失,都是靠他们专业、专力解决问题。
黄泽昀表示,他们通过警情数据分析出,走失人员群体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于是筛选出一些多次走失的老人,主动上门进行“家访”,向家属细致了解老人情况,完善寻人机制链条,并想办法为家属排忧解难。
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用心用情打造寻人机制
一年多为群众找回 7296人次走失亲友
·A8·
 |
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指挥大厅。 |
|
晨报记者 张玲玲
通讯员 黄泽昀
每个走失人员背后都有一个焦急的家庭,还有一群为寻找而奋力奔跑的人。这群奔跑者被称为“百姓之眼”,他们是团圆的助推器,是温暖的投递员。2022年2月,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一支由12名民辅警组成的队伍24小时接收寻人电波。他们用心用情打造合成化、智能化、社会化寻人机制,一年多来,为群众找回7296人次走失亲友,深化拓展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收获群众满满的赞誉。
全局全警 合成协作寻人
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指挥大厅的门口,一块金灿灿的牌子上镌刻着“厦门市公安局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一行大字,这里是走失人员与家人团圆的“发源地”,12名民辅警驻守这里,24小时接收找寻求助信息。
“我们挂牌虽然才一年多时间,但我们寻人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民警黄泽昀说,2012年指挥情报中心成立了视频巡查组,他们就承担了视频寻人的工作;2019年,他们又成立了公益寻人岗,寻人工作也变成全方位多渠道了。如今,又添加了智慧警务模块,使寻人工作更加专业化。
虽然大家都驻守在接警大厅,但工种不同。接警员靠听,而他们靠眼。队员们眼睛盯着接警系统不停地刷新,查找关于失联、走失等相关警情。同时,他们需要靠这双眼睛在视频中一帧一帧地查找走失人员线索,也更需要用这双眼睛指挥调度一线单位参与,以眼为百姓寻亲。因此,他们也被群众亲切称为“百姓之眼”。
去年3月28日,一名11岁的小女孩因为被家长批评了几句,赌气离家出走,家长急得团团转。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指令属地嵩屿派出所到场协助查找。而队员也结合女孩身份体征信息,通过接力比对,在湖里区江头一带发现了女孩的踪迹,遂指令路面警力协助查找。队员推测小女孩应是乘坐公共交通进出岛,于是又指令公共交通分局研判分析,发现小女孩正在一辆开往集美的955路公交车上,指挥中心立即指令侨英派出所、集美巡特警到场寻找。经过1个多小时的合力搜寻,巡特警队员在杏南中学公交站拦下一辆927路公交车,找到了失联的小女孩。
在这场紧张的寻人接力赛中,指挥中心、派出所、巡特警、公共交通分局等多单位、多警种协同配合,这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成化应急体系,即全警种、全单位协同寻人。
科技赋能 形成寻人闭环
寻人快速成功的关键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报警人是否能完整描述出时间、地点、走失人员特征等关键信息,对后续的寻人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指挥情报中心研发了一套智能化信息平台,使失联警情数据标准化采集、规范化处置,还可以全局信息共享,把“接警、派警、处警、反馈”全环节纳入专项工作。依托智能化应用平台,分级运用智能寻人措施,争取在走失原始现场找到失联人员,即时还原走失人员来去路线,精准、可视指挥路面警力循线找人。
去年10月8日,一名群众报警称,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走失。由于报警人无法确定老人走失时间,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民警根据老人体貌特征和日常活动区域,指令属地派出所到场协助查找,同时依托智能化平台还原了老人相继出现在金山、江头、湖里街道的行走情况,且已一夜未归。
考虑到老人已是76岁高龄,多走失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民警一边循线查找,一边多方调度,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海天路一公交车站找到了老人。民警立即通过电话、电台通知路面周边警力和社会联动力量赶往现场,还贴心叮嘱为其准备水和食物以补充体力。
集聚民力 助推高效寻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寻人单靠公安一家是不够的,于是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大力推行“科技+民力”的寻人策略,充分整合全社会寻人渠道,在《今日头条》建立免费公益寻人项目,发动6亿活跃用户参与寻人。一年多来,通过“头条寻人启事”发布的125名失联人员全数被找回。
此外,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还招募组建具备城市寻人专业能力的110志愿服务队伍,与519、十方、驰鹰等志愿服务队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服务半径辐射全市六区,通过志愿发动、群组扩散、人力寻找等形式,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口口相传”“裂变式”的寻人效应。今年,110志愿服务队伍共发动志愿者5400余人次投入寻人工作,找回失联人员163名。
值得一提的是,市公安局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同步全市公共交通工具调度系统,动态掌握全市8900余辆在网运营出租车、公交车行车情况,提升走失寻人寻找服务效率。
前几日,一位走失人员家属为519救援队和失联人员寻找服务中心送上了锦旗。原来老人家已80多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从去年开始已多次离家走失,都是靠他们专业、专力解决问题。
黄泽昀表示,他们通过警情数据分析出,走失人员群体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于是筛选出一些多次走失的老人,主动上门进行“家访”,向家属细致了解老人情况,完善寻人机制链条,并想办法为家属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