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同文顶 诞生多个“第一” |
·A6· |
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黄嘉佳
鹭江畔有一老城片区,与和平码头遥遥相对,背靠厦门城,远眺鼓浪屿,是岛内独一份拥有“山、海、城、岛”的老片区,这就是位于中山路西段以南的同文顶。这里不仅有整片街区的制高点——望高山,同时也是厦门文化高地。一个多世纪前,厦门乃至福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文书院”就诞生在望高山上。
同文书院创办于1898年,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办,培养了无数菁英,堪称“厦门之光”。今年3月15日,“旧影同文 厦门之光”——“同文书院”旧影图片展在城记·中山路三楼展出,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海洋文化之启蒙,商业文明之奠基,德智体群之培育,同文书院之本义。”日前,该展的策展人、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晓东接受本报采访,将同文书院的历史娓娓道来。
书院由华侨出资兴办
苏晓东告诉记者,同文书院由叶清池、邱振祥、邱华绕、陈阿顺、陈博学以及美国驻厦门领事约翰生(A.B.Johnson)共同倡建。1897 年,约翰生任同文书院董事会董事长,先是租赁寮仔后(今思明区晨光路)日本东亚书院(后为旭瀛书院)对面一座民房充当临时校舍,于1898 年3月12 日开始正式上课。1922 年在望高石畔兴建校舍。
同文书院自创办到结束,各项经费都由中国人负责。约翰生在《厦门同文书院沿革》一文里说,“同文开办之初,经济一切皆叶(清池)等负责,后更蒙中国富有先见之绅商……亦乐为本院董事”,“本院蒙惠匪浅”。1922 年兴建新校舍时,分别以捐款董事的名字命名“清池楼”“奕住楼”“秀琅楼”。
苏晓东告诉记者,作为厦门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同文书院在当时的厦门可谓开风气之先,吸引了众多学子。该校开办的第一学期,学生仅 42 人,第二学期增至91 人;1900 年骤增至201人;至1920年,据院方公布,学生达409人,居厦门各校之首。
苏晓东介绍,同文之意,兼融中西。中英文并举,数理化并重,博文达理,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动精图治,同文书院之宗旨。据悉,书院分文法科(5 年毕业)和高等科(7 年毕业)两种。课程有英语、英美文学名著、修辞学、算学、三角、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学、商业簿记、商业、法律、打字等,皆采用原版英文课本,并用英语讲授。高等科5年以上的学生,每周仅有一节汉文,以《四书》《五经》为课本。
辛亥革命前夕,在民主革命浪潮冲击下,部分学生及社会人士对上述学制表示不满,曾发生罢课风潮。于是,院方改变学制,分成英文部和汉文部。其中,英文部设有幼稚园班、小学班、中学班。汉文部则设有小学班、中学班、大学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文部的大学班。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办,同文书院之超前和格局可与之比肩。1922 年,在爱国华侨推动下,同文书院大学部并入厦门大学。
曾创下多个“第一”
时代的命运也影响着同文书院的命运。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节节胜利,各地纷纷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政府乃先后颁布法令,限制外国人在我国开办学校和掌握校政大权,规定外国人不能担任中国境内的私立学校校长,学校一律须向政府注册立案。在这种形势下,同文书院也由董事会收回自办。董事会经过改组,以黄庆元为董事长,决定将同文书院改为同文中学。收回自办后,首先实行学制改革,废除以英语讲课的方式,改设高中、初中两部,兼办附小。除英语每周9节外,其他课程、授课时数、修业年限均按教育厅规定办理,课本也改用中国课本。
“这一阶段经费充足,教学设备充实。”苏晓东介绍,当时学校配备有图书馆,设有阅书报室、藏书院、办公室,馆藏中文图书5598册、外文图书1664册、杂志刊物30多种。还有化学、物理、生理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工艺室(内备有竹工、木工、金工、藤工等工具计 885 件)、无线电研究室。
苏晓东告诉记者,作为厦门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同文书院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福建省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首开厦门学校男女同校先河;1929年该校修建了厦门第一个水泥篮球场;该校组建厦门第一支篮球队,曾获得全省第一;该校物理老师谢逢源指导学生制作小型无线电广播机,并创办全市首个电台,实现通过广播远程教学。同文篮球队当时的成绩在本市独占鳌头,曾两次代表福建队远征南洋。厦门的重大篮球赛也经常在同文中学篮球场举行。
抗战爆发后迁往鼓浪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厦门局势紧张,市民纷纷离厦,学校也于1938年迁至鼓浪屿,先是租赁柏原旅社(现旗山路1号)充当临时校舍,后迁到慈勤女中校舍上课。
学校先是改聘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声金任校长,徐接任后不久就出洋了。1939年10月,学校复称“同文书院”,由美国人欧德福任院长,随后改由卜显理主持校政。1941 年12 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派兵占领鼓浪屿,该校被封,同文书院43年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同文书院被关闭时,其校友即已遍及东南亚以至欧美,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校。”苏晓东说,1950年后,在同文书院(中学)旧址上复办学校,这里曾是厦门第二中心小学。
1960年,又在此创办思明中学,后改称七中。1984年,高中部改名为“厦门市旅游职业中学”;1985年,初中部“厦门七中”复称“厦门市同文中学”;1995年,改为“福建省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2008年,旅游学校合并搬迁到岛外,现在此处是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鹭江两岸,书声琅琅,海天回响。“同文书院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如今我们站在同文顶上,仿佛依然可以听到琅琅读书声。”苏晓东说,作为厦门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同文书院的历史值得后人去挖掘、传承。
苏晓东曾成功策展和运营城记·中山路、鼓浪屿虫洞1876(虫洞书店)等文化空间,擅长在地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创意输出。“梳理城史,描绘城仕,凝聚城事,讲述老城区文化故事,积极打造街区历史文化内涵与形象的展示平台和与公众持续互动的文化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厦门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苏晓东说,“旧影同文 厦门之光”——“同文书院”旧影图片展的策展正是基于这个目的。
苏晓东告诉记者,这次展览仅为序幕,内容将持续更新和补充。“期待更多的同文校友与相关人士参与进来,提供更详尽的资料,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展览,展现更多的同文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