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埔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黄雅香热爱绘画 |
垃圾桶旁,她潜心描绘市井乡愁 |
| ||
| ||
| ||
|
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里达·卡罗说过:“我的画是对我自己最坦白的表达。”这位女画家并不知道,她离世近70年后,在厦门市思明区前埔南区清洁楼的垃圾投放点旁,一个名叫黄雅香的中国女人竟然抱着和她相似的人生信条。不同的是,她用画画表达人生的痛苦与快乐,而对黄雅香而言,画画只是纯粹的热爱。
黄雅香今年39岁,自小在前埔社长大,现在是前埔社区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
每天早晨9点,她就会准时出现在前埔南区清洁楼旁的垃圾分类点,拿出抹布,挤上清洁剂,认真地把所有的垃圾桶擦拭一遍。遇到前来丢垃圾的居民,她一丝不苟地检查,指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没人的时候,她就会打开自带的塑料折叠凳,坐在小凳子上,支起手机,把画册摊开放在大腿上,拿出钢笔对着手机里的老照片开始画画。有时阳光灿烂,有些刺眼,有时行人投来好奇的目光……她浑然不觉,沉浸在绘画世界里。
日前,晨报记者实地寻访“垃圾桶旁的画者”黄雅香,与她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晨报记者 林爱玲
笔下有乡愁 喜爱描绘老建筑
黄雅香自幼酷爱画画。2006年,她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脱胎漆器漆画专业毕业后,回到厦门找工作。因为专业冷门,后来她并没有从事美术相关的行业,但她一直坚持画画。她最喜欢钢笔速写,毕业至今已经画了整整15册钢笔速写,最厚的一本200多页。这些速写大多描绘厦门老建筑风貌,有中山路的骑楼,也有厦门老街巷。对于前埔村这个她从小生活的地方,她也画了好几本,封面用手写的美术字体写着“前埔旧貌”。
“你看,这是我画的林云梯故居的钢笔复原图,一共15幅。”黄雅香一幅幅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近期最让她感到开心和自豪的事。
“林云梯故居是我们前埔最著名的大厝。小时候,我最喜欢到里面去‘寻宝’。”去年,得知林云梯故居修复工作即将启动,黄雅香就萌生了把林云梯故居画下来的想法。她搜集了一些该故居的老照片,结合自己儿时的记忆,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笔一笔地将林云梯故居旧貌复原。门前的青石板路、护厝山墙的“天使灰塑”、二落前廊……钢笔的线条细细描画,古老大厝跃然纸上。
“我画厦门其他的老建筑也是这样,一是靠儿时的记忆,二是参考老照片。”黄雅香说,遇到记忆模糊或史料不全时,她就发挥空间想象力补全。
除了林云梯故居,黄雅香在“前埔旧貌”画册中还画了前埔村以前的学校、菜市场等,小时候围观舅舅雕刻的场景,甚至还有从老人那里听来的传说掌故。“我喜欢画这些,可能是因为,这都是我的乡愁吧!”她说,能用这种方式记录童年、记录家乡,她很开心。
笔下有市井 众生百态纸上绘
黄雅香从事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已有4个年头,这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之前,她还做过收银员、社区消控视频部值班员等。“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一直坚持画画。”黄雅香说,画画给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的快乐。
从2007年起,黄雅香在社区消控视频部工作了7年。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在黄雅香的回忆中却趣味横生。
“值班时需要盯着显示屏嘛,而公共视频镜头是可以拉远拉近、放大缩小的,有时候看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或者有画面感的场景,我就先拍下来,空闲的时候再用笔描摹在自己的画册上。”黄雅香翻开有些发黄的速写本,向记者展示多年前她画的速写。只见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或微笑,或蹙眉,或开怀大笑,或愁眉苦脸,可谓画出了众生百态。
“我画的时候会忍不住去猜想,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身上有什么故事。”黄雅香说,这像是她自娱自乐的小游戏,让她乐此不疲。
笔下有真我 通过画画和自己对话
生二宝后,黄雅香休息了一段时间。直到2019年,她应聘成为社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即便在垃圾桶旁,她依然在画画。
“哎呀,学了画画最后来收垃圾。”“脑子这么好,不去教孩子画画真可惜”……有时候,看着黄雅香长大的老邻居们见了她就会嘀咕几句。每次听到类似的话,黄雅香总是乐呵呵地说:“哎呀,我的(画画)水平不行啦……垃圾分类督导员也是为大家做贡献啊。”
黄雅香坦陈,对于自己的画技不自信。“我没有创造力,只能画自己看到的东西。”黄雅香说。
黄雅香告诉记者,对于画画,她没有太多的野心。平时,她会把自己的画分享到抖音上,更多的是分享生活,而不是为了卖画。虽然有人确实想买她的画,她也曾以10元20元一张的价格出手过。即便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志不在此。“如果买画的人多一点,我会害怕创作节奏被打乱。我喜欢一件事一件事地做。”黄雅香说。
“下班啦,我要回家啦!”下午5点,细细地把分类垃圾桶再检查一遍,黄雅香急匆匆地把画画的工具收进背包里,风风火火地要赶回家去。买菜、做饭、照顾小孩,家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她操持。和许多女性一样,她的生活也被工作、孩子、家务填得满满当当,所以她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尽管家里甚至没有一块可以让她专门画画的地方,但她还是会抓住一切空闲,不停地画。因为,画画时可以和自己对话。
“希望多画一点,技巧多提升一点。如果有人喜欢我的画,我就很开心了!”黄雅香笑着说。
记者手记
这次采访治好了 我的精神内耗
采访结束,我近乎冲动地握住了黄雅香的手。这在我的记者职业生涯中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次采访,我得到了一次短暂而珍贵的治愈。那一刻,她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很容易感到迷茫与煎熬。最折磨我们的是自卑的焦虑、自我的怀疑、世俗的评价和定义……精神内耗成为许多都市人的心灵苦役。当精神内耗袭来,我们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自己毫无价值。各种思虑纠缠,被生活裹挟着走,似乎只剩疲惫。
但在黄雅香身上,我没有看到苦闷与愤懑。她没有活成人们刻板印象中因生活所迫而郁郁不得志的模样。对于生活,她抱着最真诚的知足。她从不把画画当做情绪的宣泄口,也从未想过通过画画换来名利。她只是纯粹地热爱画画,单纯地享受画画之乐。她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买不起手绘板,就乐呵呵地用鼠标画;电脑主机坏了,她就不用电脑画,画在本子上。对于别人异样的眼光,她从不介怀。她最大的烦恼是“时间总是不够用,总是画不够”。
有人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在黄雅香这里,岁月原本就轻柔可爱,无需用热爱去刻意抵抗。这份热爱的存在,只是让她的灵魂多了缤纷色彩。生活平淡,光阴荏苒,谁都会苍老,而她只要拿起画笔,就永远风华正茂。
(晨报记者 林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