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 |
破译影像报告上的“疾病密码” |
|
|
2023年04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07版
·
名医周刊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记者 王世伟 摄 |
|
王金岸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厦门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思明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厦门市肢残人协会会长。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3年,在X线、CT、MRI方面的诊断工作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厦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晨报记者 黄伊娜
有些人用光影记录美好瞬间,有些人则在影像中勘破疾病的蛛丝马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就是这么一个深耕医学影像诊断的人,他通过精湛的业务能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而破译影像报告上的“疾病密码”,为临床诊断指引方向。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身着整洁的白大褂、戴着眼镜,王金岸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上的CT影像,反复缩放、对比分析,再落笔写下自己的诊断意见。那一幅幅旁人眼里宛若天书的黑白影像,在他看来,都在讲述着“病症的秘密”。
其实,高中毕业之前的王金岸,从未考虑过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幼年时,王金岸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腿部残疾,但他不自暴自弃,一边帮父母分担农活,一边埋首课业。他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到了他高三毕业那年,滨州医学院创办了专门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临床医学系,王金岸因优异的成绩被顺利录取,远赴山东,成为一名医学生。1990年,毕业后的王金岸被分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从此走上了医学影像之路。
慧眼识破疾病真凶
如果在午间推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示教室的大门,热烈的、掺杂着专业词汇的讨论声便会迎面扑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医生,必须尽可能地吸收新知识。”在王金岸的带领下,影像科充满了学习的氛围,医生们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业务学习,共同探讨疑难病例和最新研究进展。
要是将治病救人比喻为一场战役,那么影像医生就是侦察突击小队,他们是临床医生的好战友,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血管神经如何分布,异常病灶在影像上是什么表现、又提示了哪些问题……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3年来,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王金岸形成了成熟、完善的诊疗思路。现在的他平均每天需要经手审阅的影像报告超过300份,他也都认真以待,未敢有所懈怠。“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这需要精准影像的支持。”王金岸告诉记者,临床上时常存在“同病异影”或“同影异病”的情况,作为影像医生,必须小心求证、仔细诊断。而一旦发现问题,影像医生也要“像狮子般果断”,明确说出自己的判断,为临床医生指明方向。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由于研究时间短、临床上较少见,其“肿块样病变”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肿瘤。前段时间,四十多岁的吴女士(化名)因身体不适到中山医院就诊,影像报告显示其胰腺肿胀,病灶表现与胰腺癌相似。但细心的王金岸留意到,报告上吴女士的腹主动脉壁较常规表现更厚,宛如有夹层,这与胰腺癌的症状有出入。他敏锐地意识到,吴女士的病也许不是肿瘤,而是IgG4相关性疾病,便让她再去查验血清IgG4水平。化验报告上的数值证实了王金岸的推测,吴女士转至风湿免疫科进行药物治疗,避免了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医”路前行热情不退
也许是因为身体的缘故,王金岸对患者的心情更加感同身受。“病人来到医院,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烦躁。这时,我们多交代一句、多安慰一句,病人也许就会好受一些。”为节省患者时间,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快地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和临床医生。曾有患者因家境贫寒做不了影像检查,他还个人出资垫付了检查费用。
业余时间里,王金岸坚持投入公益活动,经常免费为病情复杂的患者会诊。他还曾深入边远山区、海岛、革命老区等地,开展大型医疗义诊,为百姓送医送药。作为思明区人大代表,他撰写了相关议案,为推进分级诊疗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虽然“医”路漫长,但王金岸依旧热情满满。“学医不易,但在治病救人中,我也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金岸的儿子正在读高中,也将面临专业的选择。对此,王金岸笑呵呵地表示,如果儿子愿意,他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医生。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
破译影像报告上的“疾病密码”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记者 王世伟 摄 |
|
王金岸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厦门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思明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厦门市肢残人协会会长。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3年,在X线、CT、MRI方面的诊断工作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厦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晨报记者 黄伊娜
有些人用光影记录美好瞬间,有些人则在影像中勘破疾病的蛛丝马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就是这么一个深耕医学影像诊断的人,他通过精湛的业务能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而破译影像报告上的“疾病密码”,为临床诊断指引方向。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身着整洁的白大褂、戴着眼镜,王金岸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上的CT影像,反复缩放、对比分析,再落笔写下自己的诊断意见。那一幅幅旁人眼里宛若天书的黑白影像,在他看来,都在讲述着“病症的秘密”。
其实,高中毕业之前的王金岸,从未考虑过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幼年时,王金岸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腿部残疾,但他不自暴自弃,一边帮父母分担农活,一边埋首课业。他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到了他高三毕业那年,滨州医学院创办了专门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临床医学系,王金岸因优异的成绩被顺利录取,远赴山东,成为一名医学生。1990年,毕业后的王金岸被分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从此走上了医学影像之路。
慧眼识破疾病真凶
如果在午间推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示教室的大门,热烈的、掺杂着专业词汇的讨论声便会迎面扑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医生,必须尽可能地吸收新知识。”在王金岸的带领下,影像科充满了学习的氛围,医生们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业务学习,共同探讨疑难病例和最新研究进展。
要是将治病救人比喻为一场战役,那么影像医生就是侦察突击小队,他们是临床医生的好战友,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血管神经如何分布,异常病灶在影像上是什么表现、又提示了哪些问题……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3年来,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王金岸形成了成熟、完善的诊疗思路。现在的他平均每天需要经手审阅的影像报告超过300份,他也都认真以待,未敢有所懈怠。“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这需要精准影像的支持。”王金岸告诉记者,临床上时常存在“同病异影”或“同影异病”的情况,作为影像医生,必须小心求证、仔细诊断。而一旦发现问题,影像医生也要“像狮子般果断”,明确说出自己的判断,为临床医生指明方向。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由于研究时间短、临床上较少见,其“肿块样病变”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肿瘤。前段时间,四十多岁的吴女士(化名)因身体不适到中山医院就诊,影像报告显示其胰腺肿胀,病灶表现与胰腺癌相似。但细心的王金岸留意到,报告上吴女士的腹主动脉壁较常规表现更厚,宛如有夹层,这与胰腺癌的症状有出入。他敏锐地意识到,吴女士的病也许不是肿瘤,而是IgG4相关性疾病,便让她再去查验血清IgG4水平。化验报告上的数值证实了王金岸的推测,吴女士转至风湿免疫科进行药物治疗,避免了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医”路前行热情不退
也许是因为身体的缘故,王金岸对患者的心情更加感同身受。“病人来到医院,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烦躁。这时,我们多交代一句、多安慰一句,病人也许就会好受一些。”为节省患者时间,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快地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和临床医生。曾有患者因家境贫寒做不了影像检查,他还个人出资垫付了检查费用。
业余时间里,王金岸坚持投入公益活动,经常免费为病情复杂的患者会诊。他还曾深入边远山区、海岛、革命老区等地,开展大型医疗义诊,为百姓送医送药。作为思明区人大代表,他撰写了相关议案,为推进分级诊疗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虽然“医”路漫长,但王金岸依旧热情满满。“学医不易,但在治病救人中,我也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金岸的儿子正在读高中,也将面临专业的选择。对此,王金岸笑呵呵地表示,如果儿子愿意,他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