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 |
176场非遗活动将贯穿6月 |
|
|
2023年06月12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重点关注
 |
“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 |
|
晨报讯(记者 王岩涛)6月9日晚,厦门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集美正式启动,本月共有176场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我市六区开展。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以“非遗+旅游+研学”为切入点,为我市文旅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
启动仪式上,“厦门市十大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正式发布,共涉及36个地点,涵盖62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各区的代表性非遗文旅点串联成线,市民游客可根据规划线路,一站式前往游览体验。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轮番展示了南音、拍胸舞、闽南童谣等,展现非遗的多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以集美人文地标——集美塔为中心,串联周边文旅景区,通过开展非遗日活动,打造“非遗聚宝塔”。
相关新闻
考古厦门版“茶马古道”
晨报讯(记者 陈翠仙)6月9日,厦门市首个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2023年厦门公众考古月圆满收官。活动中,厦门首批考古体验员在专家的带领下,前往同安汀溪镇探索厦门版“茶马古道”。
这15名考古体验员到同安区汀溪镇前格五里林自然村和半岭自然村山中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考古调查。
据悉,体验员们调查的古道始建于宋代,堪称厦门地区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古道上不仅有多座旧时的古驿站、货场和骡马过夜的棚屋,还有一座石砌土地公庙,见证了厦门商贸往来的历史。
“我们更希望传递的是考古‘挖宝’背后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去解读它们。”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表示,探秘的过程让公众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厦门这座城市。
据悉,考古月活动自5月18日启动,围绕“走进考古 触摸遗产”的主题,设置专题讲座、前期授课、体验考古、古道古驿站考察、考古文创、短视频征集等6大主题活动。
穿汉服 学拓印 修古籍
晨报讯(记者 张玲玲)6月10日,市图书馆在集美新城馆区举办了“古籍里的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活动。现场展示了罕见的古籍原本以及古籍经专业修复的崭新样貌,还展示了各类古籍修复工具、装帧形式等。
现场进行了拓碑、刷印、补洞、装帧等古籍修复技艺讲解和体验,激发了市民的极大兴趣。“我们展出的不少古籍是平时馆内工作人员都很难见到的珍品。”市图书馆典藏管理部副主任秦素娥介绍,为了增强传统文化氛围感,鼓励市民穿汉服参加活动,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厦门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
176场非遗活动将贯穿6月
 |
“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 |
|
晨报讯(记者 王岩涛)6月9日晚,厦门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集美正式启动,本月共有176场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我市六区开展。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以“非遗+旅游+研学”为切入点,为我市文旅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
启动仪式上,“厦门市十大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正式发布,共涉及36个地点,涵盖62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各区的代表性非遗文旅点串联成线,市民游客可根据规划线路,一站式前往游览体验。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轮番展示了南音、拍胸舞、闽南童谣等,展现非遗的多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以集美人文地标——集美塔为中心,串联周边文旅景区,通过开展非遗日活动,打造“非遗聚宝塔”。
相关新闻
考古厦门版“茶马古道”
晨报讯(记者 陈翠仙)6月9日,厦门市首个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2023年厦门公众考古月圆满收官。活动中,厦门首批考古体验员在专家的带领下,前往同安汀溪镇探索厦门版“茶马古道”。
这15名考古体验员到同安区汀溪镇前格五里林自然村和半岭自然村山中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考古调查。
据悉,体验员们调查的古道始建于宋代,堪称厦门地区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古道上不仅有多座旧时的古驿站、货场和骡马过夜的棚屋,还有一座石砌土地公庙,见证了厦门商贸往来的历史。
“我们更希望传递的是考古‘挖宝’背后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去解读它们。”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表示,探秘的过程让公众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厦门这座城市。
据悉,考古月活动自5月18日启动,围绕“走进考古 触摸遗产”的主题,设置专题讲座、前期授课、体验考古、古道古驿站考察、考古文创、短视频征集等6大主题活动。
穿汉服 学拓印 修古籍
晨报讯(记者 张玲玲)6月10日,市图书馆在集美新城馆区举办了“古籍里的非遗”技艺展示与体验活动。现场展示了罕见的古籍原本以及古籍经专业修复的崭新样貌,还展示了各类古籍修复工具、装帧形式等。
现场进行了拓碑、刷印、补洞、装帧等古籍修复技艺讲解和体验,激发了市民的极大兴趣。“我们展出的不少古籍是平时馆内工作人员都很难见到的珍品。”市图书馆典藏管理部副主任秦素娥介绍,为了增强传统文化氛围感,鼓励市民穿汉服参加活动,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