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负责人韩海伟: |
当上临床医学的“金牌侦察兵” |
|
|
2023年06月20日·海西晨报·
第A05版
·
城市读本
 |
名片 韩海伟,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酷爱MRI技术及其原理,擅长氢质子波谱及高b值DWI临床应用;主要兴趣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清晨6时许,鹭岛还未苏醒,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负责人韩海伟系上衬衫最后一颗纽扣,拿起手提包,走出家门,前往医院救死扶伤。而这“医路”,他已走过13年。
结缘厦门 “钟情”磁共振
韩海伟老家在河南省,这片中原故土诞生过诸多杏林高手,包括“医圣”张仲景、唐代中医名家甄权等。怀着父母的期盼及对医学的向往,高考后韩海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河南新乡医学院学习影像学专业。
“新颖,且富有挑战性。”这是韩海伟对一名核磁共振科医生的定义。早在2005年实习阶段,韩海伟第一次接触到核磁仪器,就被眼前这台“高深莫测”的仪器吸引了。“当时对其基础原理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许多疾病在它面前无可遁形,我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正因这份决心,大学毕业后,韩海伟到全国著名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深造,专攻核磁共振技术及诊断。
“一名优秀的影像学医生,就是临床医学的‘侦察兵’,帮助医生明确诊断;而我要当‘金牌侦察兵’,更快更准地锁定病魔。”2010年硕士毕业后,韩海伟来到厦门,成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一员。他专注于儿童及成人神经影像诊断,成为相关学科可靠的“后盾”。2017年学科细分后,医院组建核磁共振科,年仅36岁的他因优异表现被委任为科室负责人。
揪出“元凶” 助患者治疗
黑暗和不幸刚露出马脚,还来不及蔓延,就被韩海伟锐利的双眼捕捉。
对于北京某知名大学学生小林(化名)来说,最可怕的事就是夜幕降临。“一到晚上我左侧膝盖就疼得厉害,经常失眠,为此都休学了。”小林说。两年来,小林辗转北京多家医院,药也吃了不少,就是不起效。经人介绍,他来到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求医。
由于小林病史复杂,韩海伟在阅片过程中非常认真。乍看之下,小林腿部MRI检查一切正常,但敏锐的他注意到,小林左侧膝盖有不典型的骨皮质略微增厚,这提示小腿处有病变。十余年的行医经验告诉韩海伟,用病痛折磨小林的“元凶”可能找到了——骨样骨瘤。据了解,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尤其到晚上痛感明显,在膝盖、小腿位置常见,因隐蔽性易漏诊、误诊。骨科团队随后为小林做手术,最后标本送检确认为骨样骨瘤,印证了韩海伟的判断。做完手术不久,小林就康复了,终于又回到久违的校园。
4岁的赵琪(化名)眼睑下垂,视物重影,时不时发病;家长很担心,曾带他到国内顶尖医院看病,但一通检查下来,什么也没发现;医生让他吃药缓解症状,但过段时间又发作。后来,父母带赵琪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小儿神经科医生推荐赵琪做海绵窦高分辨核磁检查。韩海伟仔细查阅患儿核磁图像,很快就在右侧动眼神经近海绵窦区“揪出”一个很细微的病变,大小才3毫米。“这处病变应是动眼神经鞘瘤,可能就是造成小孩视物重影的原因。”韩海伟表示,造成视物重影的病因很多,动眼神经鞘瘤则是罕见的疾病,在导致视物重影的病因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找它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但发现了这个‘元凶’,治疗才更有针对性。”经针对性治疗,目前赵琪病情比较稳定,视物重影情况得到改善。
做好表率 带领科室发展
到医院13年来,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韩海伟一直坚持做“第一个到科室的人”。
核磁共振团队很年轻,却充满医院里“最忙碌的身影”。早上7点,已有不少患者在核磁室外排队等候;晚上12点,核磁仪器还在运转。“患者什么时候检查完,我们什么时候离开。”核磁共振技术组全体人员,手机24小时不离身,即使是洗澡、吃饭,手机都放在边上,只为让有需要的人能及时联系上他们。
深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核磁共振团队却要“上战场”。“我们为脑卒中患者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安排医生24小时值班,无论患者什么时候来,都能第一时间安排检查,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韩海伟表示,秋冬季转换时脑卒中易发,凌晨常要接好几位患者;而时间就是生命——深夜,核磁室里仍灯火通明,检查需在15分钟内做完,医生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
经过几代“放射人”努力,目前核磁共振科已成为厦门一流、闽西南领先的学科,率先开展了内耳Gd延迟成像、海绵窦高分辨扫描、小儿全身扫描、脑动脉血管壁成像等“高难技术”,越来越受到闽西南百姓的青睐,成为许多人心里就医的“第一选择”。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负责人韩海伟:
当上临床医学的“金牌侦察兵”
 |
名片 韩海伟,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酷爱MRI技术及其原理,擅长氢质子波谱及高b值DWI临床应用;主要兴趣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清晨6时许,鹭岛还未苏醒,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科负责人韩海伟系上衬衫最后一颗纽扣,拿起手提包,走出家门,前往医院救死扶伤。而这“医路”,他已走过13年。
结缘厦门 “钟情”磁共振
韩海伟老家在河南省,这片中原故土诞生过诸多杏林高手,包括“医圣”张仲景、唐代中医名家甄权等。怀着父母的期盼及对医学的向往,高考后韩海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河南新乡医学院学习影像学专业。
“新颖,且富有挑战性。”这是韩海伟对一名核磁共振科医生的定义。早在2005年实习阶段,韩海伟第一次接触到核磁仪器,就被眼前这台“高深莫测”的仪器吸引了。“当时对其基础原理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许多疾病在它面前无可遁形,我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正因这份决心,大学毕业后,韩海伟到全国著名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深造,专攻核磁共振技术及诊断。
“一名优秀的影像学医生,就是临床医学的‘侦察兵’,帮助医生明确诊断;而我要当‘金牌侦察兵’,更快更准地锁定病魔。”2010年硕士毕业后,韩海伟来到厦门,成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一员。他专注于儿童及成人神经影像诊断,成为相关学科可靠的“后盾”。2017年学科细分后,医院组建核磁共振科,年仅36岁的他因优异表现被委任为科室负责人。
揪出“元凶” 助患者治疗
黑暗和不幸刚露出马脚,还来不及蔓延,就被韩海伟锐利的双眼捕捉。
对于北京某知名大学学生小林(化名)来说,最可怕的事就是夜幕降临。“一到晚上我左侧膝盖就疼得厉害,经常失眠,为此都休学了。”小林说。两年来,小林辗转北京多家医院,药也吃了不少,就是不起效。经人介绍,他来到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求医。
由于小林病史复杂,韩海伟在阅片过程中非常认真。乍看之下,小林腿部MRI检查一切正常,但敏锐的他注意到,小林左侧膝盖有不典型的骨皮质略微增厚,这提示小腿处有病变。十余年的行医经验告诉韩海伟,用病痛折磨小林的“元凶”可能找到了——骨样骨瘤。据了解,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尤其到晚上痛感明显,在膝盖、小腿位置常见,因隐蔽性易漏诊、误诊。骨科团队随后为小林做手术,最后标本送检确认为骨样骨瘤,印证了韩海伟的判断。做完手术不久,小林就康复了,终于又回到久违的校园。
4岁的赵琪(化名)眼睑下垂,视物重影,时不时发病;家长很担心,曾带他到国内顶尖医院看病,但一通检查下来,什么也没发现;医生让他吃药缓解症状,但过段时间又发作。后来,父母带赵琪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小儿神经科医生推荐赵琪做海绵窦高分辨核磁检查。韩海伟仔细查阅患儿核磁图像,很快就在右侧动眼神经近海绵窦区“揪出”一个很细微的病变,大小才3毫米。“这处病变应是动眼神经鞘瘤,可能就是造成小孩视物重影的原因。”韩海伟表示,造成视物重影的病因很多,动眼神经鞘瘤则是罕见的疾病,在导致视物重影的病因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找它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但发现了这个‘元凶’,治疗才更有针对性。”经针对性治疗,目前赵琪病情比较稳定,视物重影情况得到改善。
做好表率 带领科室发展
到医院13年来,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韩海伟一直坚持做“第一个到科室的人”。
核磁共振团队很年轻,却充满医院里“最忙碌的身影”。早上7点,已有不少患者在核磁室外排队等候;晚上12点,核磁仪器还在运转。“患者什么时候检查完,我们什么时候离开。”核磁共振技术组全体人员,手机24小时不离身,即使是洗澡、吃饭,手机都放在边上,只为让有需要的人能及时联系上他们。
深夜,一般人都进入梦乡,核磁共振团队却要“上战场”。“我们为脑卒中患者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安排医生24小时值班,无论患者什么时候来,都能第一时间安排检查,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韩海伟表示,秋冬季转换时脑卒中易发,凌晨常要接好几位患者;而时间就是生命——深夜,核磁室里仍灯火通明,检查需在15分钟内做完,医生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
经过几代“放射人”努力,目前核磁共振科已成为厦门一流、闽西南领先的学科,率先开展了内耳Gd延迟成像、海绵窦高分辨扫描、小儿全身扫描、脑动脉血管壁成像等“高难技术”,越来越受到闽西南百姓的青睐,成为许多人心里就医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