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作家张晓风携新书做客外图厦门书城: |
“文学世界里的价值是可以互相兑换的” |
|
|
2023年07月24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城市读本
 |
张晓风做客外图厦门书城。 |
|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36岁时被台湾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得主,曾荣获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海峡两岸中学教科书,其文学理想影响了一代人。
晨报记者 叶子申 通讯员 林玉招
她笔耕六十余载,是余光中、席慕蓉、蒋勋等人都盛赞的散文名家;她的作品入选大陆各种版本语文教材,深受师生喜爱……她就是“笔尖心间都乡愁满溢”的台湾知名作家张晓风。
昨天下午,82岁高龄的张晓风来到外图厦门书城,做客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3两岸晒书节之“两岸名家沙龙”,举办新书《麝过春山草自香》读者分享会,并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她和文学的那些故事。
谈厦门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张晓风又来厦门了。本次活动前一天晚上10点多,她从台湾飞到厦门高崎机场,下飞机后她在附近吃了一碗沙茶面。老板特别告诉她:“里面的海鲜是从东山运过来的,特别新鲜。”而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张晓风看到了厦门繁华的夜景和天南地北的美食店铺,觉得“这座城市非常多元和包容”。
实际上,张晓风是厦门的“常客”,多次来厦门,去过厦大台湾研究院、厦门松柏中学等地做演讲。过去三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她来得比较少。“不过,即便不常来,我也会在金门望着厦门。”张晓风笑着说。
这一次来厦门,她觉得这座城市依旧热闹繁华,充满活力。她说:“这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都是很能吃苦的,即便曾经遭遇困境,但只要过去了,就又把日子给过起来了。”
此次来厦门,张晓风将停留五天时间,除了在外图厦门书城参加活动外,还受朋友委托去厦大捐赠各类书籍。
谈文学
这里价值可互相兑换
此次出版的散文集《麝过春山草自香》收录了张晓风的52篇近作,均由日常生活“生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成一格。比如《在D车厢》一文,张晓风自叙搭乘英国火车时遥想《自己的房间》与英国作家伍尔夫及《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和作者乔叟的往事,带来一场宁静的英国文学之旅;《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一文写四十年后亡友侄孙因她创作的悼友文章跨海而来,专程向她殷殷致谢,在感伤中,一切仿佛昨日再现。
在张晓风看来,文学世界里的价值是可以互相兑换的,“像黄金可以换珠宝,珠宝可以换现金,现金也可以换支票,支票可以换成提款卡,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价值多少。”她还说,一个宋代诗人和一只珠光凤蝶在地球上所贡献的美感是等量的,它们所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惊喜和敬畏也算同质……而这些观点都凝练了这位八旬老人的生活智慧。
这些年来,除了写作,张晓风还花了不少时间,身体力行地投身环保运动、公益活动。在新书中,她也把大半篇幅留给了山溪、原野、鸟兽、生灵。她告诉记者:“平时出门,我不会使用塑料瓶装矿泉水,而是会自带陶瓷杯,因为瓶装水外包装是需要以环境为代价去处理的,许多鱼类甚至会因此死去。”
谈写作
会不停地分享文学之美
张晓风痴迷汉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她最爱的书是《论语》,也熟读《花间词》和元代杂剧曲词。她在大学专门开了小说课,引导学生细读沈从文、鲁迅和史铁生。而作为戏剧家,她更是出色,由她创作的戏剧几十年来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多次上演,座无虚席,还数次得到“金鼎奖”。
写作60余年,张晓风一路高产。谈起写作及年龄,张晓风很平和:“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几岁,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还是会把我自己好好地呈现出来,把我从文学或文字所领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因为民族是靠语言和文字来集结的。”张晓风还寄语、鼓励当代青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台湾知名作家张晓风携新书做客外图厦门书城:
“文学世界里的价值是可以互相兑换的”
 |
张晓风做客外图厦门书城。 |
|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36岁时被台湾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得主,曾荣获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海峡两岸中学教科书,其文学理想影响了一代人。
晨报记者 叶子申 通讯员 林玉招
她笔耕六十余载,是余光中、席慕蓉、蒋勋等人都盛赞的散文名家;她的作品入选大陆各种版本语文教材,深受师生喜爱……她就是“笔尖心间都乡愁满溢”的台湾知名作家张晓风。
昨天下午,82岁高龄的张晓风来到外图厦门书城,做客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3两岸晒书节之“两岸名家沙龙”,举办新书《麝过春山草自香》读者分享会,并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她和文学的那些故事。
谈厦门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张晓风又来厦门了。本次活动前一天晚上10点多,她从台湾飞到厦门高崎机场,下飞机后她在附近吃了一碗沙茶面。老板特别告诉她:“里面的海鲜是从东山运过来的,特别新鲜。”而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张晓风看到了厦门繁华的夜景和天南地北的美食店铺,觉得“这座城市非常多元和包容”。
实际上,张晓风是厦门的“常客”,多次来厦门,去过厦大台湾研究院、厦门松柏中学等地做演讲。过去三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她来得比较少。“不过,即便不常来,我也会在金门望着厦门。”张晓风笑着说。
这一次来厦门,她觉得这座城市依旧热闹繁华,充满活力。她说:“这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都是很能吃苦的,即便曾经遭遇困境,但只要过去了,就又把日子给过起来了。”
此次来厦门,张晓风将停留五天时间,除了在外图厦门书城参加活动外,还受朋友委托去厦大捐赠各类书籍。
谈文学
这里价值可互相兑换
此次出版的散文集《麝过春山草自香》收录了张晓风的52篇近作,均由日常生活“生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成一格。比如《在D车厢》一文,张晓风自叙搭乘英国火车时遥想《自己的房间》与英国作家伍尔夫及《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和作者乔叟的往事,带来一场宁静的英国文学之旅;《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一文写四十年后亡友侄孙因她创作的悼友文章跨海而来,专程向她殷殷致谢,在感伤中,一切仿佛昨日再现。
在张晓风看来,文学世界里的价值是可以互相兑换的,“像黄金可以换珠宝,珠宝可以换现金,现金也可以换支票,支票可以换成提款卡,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价值多少。”她还说,一个宋代诗人和一只珠光凤蝶在地球上所贡献的美感是等量的,它们所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惊喜和敬畏也算同质……而这些观点都凝练了这位八旬老人的生活智慧。
这些年来,除了写作,张晓风还花了不少时间,身体力行地投身环保运动、公益活动。在新书中,她也把大半篇幅留给了山溪、原野、鸟兽、生灵。她告诉记者:“平时出门,我不会使用塑料瓶装矿泉水,而是会自带陶瓷杯,因为瓶装水外包装是需要以环境为代价去处理的,许多鱼类甚至会因此死去。”
谈写作
会不停地分享文学之美
张晓风痴迷汉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她最爱的书是《论语》,也熟读《花间词》和元代杂剧曲词。她在大学专门开了小说课,引导学生细读沈从文、鲁迅和史铁生。而作为戏剧家,她更是出色,由她创作的戏剧几十年来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多次上演,座无虚席,还数次得到“金鼎奖”。
写作60余年,张晓风一路高产。谈起写作及年龄,张晓风很平和:“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几岁,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还是会把我自己好好地呈现出来,把我从文学或文字所领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因为民族是靠语言和文字来集结的。”张晓风还寄语、鼓励当代青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