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功开展福建首例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 |
帕金森患者在厦迎来新选择 |
|
|
2023年07月26日·海西晨报·
第A11版
·
城市读本
 |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在厦为患者看诊。 |
|
 |
扫码关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公众号,“上海医院”就在您身边 |
|
 |
李秋平教授带领团队在厦实施高难度手术。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洪于蕙 卢燕华
帕金森病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隐形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有将近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的一半。帕金森病首选药物治疗,但随着病程延长,存在药物疗效减退等情况;而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后续要行磁共振检查,则会存在诸多限制。日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内外科团队成功开展福建省首例 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为帕金森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填补空白
为帕金森患者
夺回身体掌控权
6年前,陈先生因左手抖动求诊于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费国强专家门诊,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并进行规律的口服药物治疗。然而随着病程延长,药物疗效的减退,患者抖动症状逐步加重,并出现活动迟缓、手脚僵硬,经反复调药后效果依旧不佳,甚至严重手抖至无法自行进食。
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复旦中山精神,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费国强、主治医师李远方联合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主治医师杨晨为患者进行了详细评估,包括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以及认知等非运动症状,决定为陈先生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
经过耐心的沟通和充分的准备,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教授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测试显示,植入患者脑内的电极位置准确,电生理微电极描记结果良好;并且在无药效状态下,通过临时刺激,患者肢体的僵硬明显改善,能够灵活运动,未产生不适症状。术后复查,患者震颤较之前明显改善,口服药物也逐步减量,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6年多的折磨,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够夺回自己身体的掌控权。”陈先生开心地告诉李秋平教授,自己每天都会出门散步,“感谢你们让我重拾生活的美好。”
“一站式”服务
率先建立神经系统
疾病诊疗平台
不仅在帕金森疾病诊治上创新技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外科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还实行“同质化”管理,致力将更多先进的神经系统诊疗技术和理念扎根厦门。目前,上海总部神经外科能开展的手术,在厦门医院也基本都能开展,且已有多项技术填补本地空白。
近日,李秋平专家团队还成功开展了福建首例经桡动脉入路Fastunnel “零”交换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血管成形术,采用微创技术往血管里放入支架扩开血管,不开刀,恢复快,且有效降低脑梗复发的风险。
“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舒适度,更少的并发症,更快的恢复时间,以及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更节省的住院费用。”李秋平告诉记者。
据悉,该院神经外科在汪昕名医工作室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助力下,在执行主任李秋平的带领下,已常态化开展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并围绕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功能神经外科三大主攻方向,不断推进神经外科亚专科建设,同时联合神经内科及心理医学科等学科,在厦门开展脑血管病、难治性癫痫等疾病的综合诊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相关链接
减轻帕金森患者 手术后顾之忧
李秋平教授介绍,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又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手术通过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运用脉冲发生器刺激其大脑深部的神经核团,纠正异常的神经电生理通路,从而减轻帕金森病人常见的震颤、僵直、异动等症状。与早年不可调节和不可逆的损伤大脑的术式——大脑深部核团毁损术不同,DBS并不破坏大脑结构,可以允许双侧治疗及今后的进一步治疗。
“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不仅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还能在开机状态下进行。”李秋平教授介绍,采用传统技术的脑起搏器植入者,为避免由于磁场干扰而影响脑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被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而MRI检查又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高龄患者多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部分脑起搏器实现了兼容1.5TMRI,但仍需在关机状态下进行,而脑起搏器的频繁开关机,易导致患者症状出现波动。
李秋平教授表示,此次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的顺利开展,希望能为厦门及周边地区帕金森患者的诊疗带来质的提升。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功开展福建首例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
帕金森患者在厦迎来新选择
 |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在厦为患者看诊。 |
|
 |
扫码关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公众号,“上海医院”就在您身边 |
|
 |
李秋平教授带领团队在厦实施高难度手术。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洪于蕙 卢燕华
帕金森病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隐形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有将近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的一半。帕金森病首选药物治疗,但随着病程延长,存在药物疗效减退等情况;而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后续要行磁共振检查,则会存在诸多限制。日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内外科团队成功开展福建省首例 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为帕金森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填补空白
为帕金森患者
夺回身体掌控权
6年前,陈先生因左手抖动求诊于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费国强专家门诊,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并进行规律的口服药物治疗。然而随着病程延长,药物疗效的减退,患者抖动症状逐步加重,并出现活动迟缓、手脚僵硬,经反复调药后效果依旧不佳,甚至严重手抖至无法自行进食。
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复旦中山精神,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费国强、主治医师李远方联合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主治医师杨晨为患者进行了详细评估,包括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以及认知等非运动症状,决定为陈先生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
经过耐心的沟通和充分的准备,神经外科执行主任李秋平教授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测试显示,植入患者脑内的电极位置准确,电生理微电极描记结果良好;并且在无药效状态下,通过临时刺激,患者肢体的僵硬明显改善,能够灵活运动,未产生不适症状。术后复查,患者震颤较之前明显改善,口服药物也逐步减量,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6年多的折磨,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够夺回自己身体的掌控权。”陈先生开心地告诉李秋平教授,自己每天都会出门散步,“感谢你们让我重拾生活的美好。”
“一站式”服务
率先建立神经系统
疾病诊疗平台
不仅在帕金森疾病诊治上创新技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外科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还实行“同质化”管理,致力将更多先进的神经系统诊疗技术和理念扎根厦门。目前,上海总部神经外科能开展的手术,在厦门医院也基本都能开展,且已有多项技术填补本地空白。
近日,李秋平专家团队还成功开展了福建首例经桡动脉入路Fastunnel “零”交换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血管成形术,采用微创技术往血管里放入支架扩开血管,不开刀,恢复快,且有效降低脑梗复发的风险。
“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舒适度,更少的并发症,更快的恢复时间,以及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更节省的住院费用。”李秋平告诉记者。
据悉,该院神经外科在汪昕名医工作室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助力下,在执行主任李秋平的带领下,已常态化开展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并围绕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功能神经外科三大主攻方向,不断推进神经外科亚专科建设,同时联合神经内科及心理医学科等学科,在厦门开展脑血管病、难治性癫痫等疾病的综合诊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相关链接
减轻帕金森患者 手术后顾之忧
李秋平教授介绍,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又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手术通过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运用脉冲发生器刺激其大脑深部的神经核团,纠正异常的神经电生理通路,从而减轻帕金森病人常见的震颤、僵直、异动等症状。与早年不可调节和不可逆的损伤大脑的术式——大脑深部核团毁损术不同,DBS并不破坏大脑结构,可以允许双侧治疗及今后的进一步治疗。
“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不仅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还能在开机状态下进行。”李秋平教授介绍,采用传统技术的脑起搏器植入者,为避免由于磁场干扰而影响脑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被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而MRI检查又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高龄患者多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部分脑起搏器实现了兼容1.5TMRI,但仍需在关机状态下进行,而脑起搏器的频繁开关机,易导致患者症状出现波动。
李秋平教授表示,此次3.0T磁共振兼容可充电脑起搏器植入术的顺利开展,希望能为厦门及周边地区帕金森患者的诊疗带来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