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袭白衣 满腔仁心践使命 |
记者带您了解厦门市第三医院“最美医师”纪成意与陈明智的从医故事 |
|
2023年08月18日·海西晨报·
第T05版
·
特别报道
 |
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厦门市第三医院。 |
|
 |
纪成意用专业和细致守护重症患者。陈嘉新 摄 |
|
 |
陈明智在门诊坐诊。厦门市第三医院供图 |
|
他奋战在ICU,每天都在与“死神”博弈;他不辞辛劳,定期到偏远山村卫生室坐诊……一袭白衣秉初心,满腔仁心践使命。正值医师节,让我们走近2023年厦门市“最美医师”纪成意与陈明智,了解他们的从医初心和故事。 晨报记者 林燕萍 通讯员 叶聪艺 王赫铭 陈雅玲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纪成意:
坚守“战场” 与“死神”博弈
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厦门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时常上演与“死神”的博弈故事。作为重症医学科精英骨干之一,纪成意和ICU的同事们始终坚守在这个“战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团队协作,抢救无数命悬一线的急危重症患者。
应用ECMO技术
成功救治心跳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未能触及……不久前,老林因胸闷、胸痛被家人送到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时,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给予心肺复苏按压,并送往ICU。
“上ECMO,实施ECPR。”纪成意与ECMO小组成员争分夺秒,一场生命拉锯战就此展开。心跳骤停患者动脉痉挛收缩,动脉穿刺置管是VA-ECMO的最大难点。但老林股动脉直径只有4.5mm,不到正常人的一半,穿刺难度极高。所幸在超声引导下,团队很快完成穿刺置管,同时ECMO成功连接血管导管并运转,终于打通了患者生命通道。
随着患者恢复自主心律,ECPR获得初步胜利,但患者情况仍然危急。纪成意与ECMO小组成员默契配合,将全身已插满呼吸机管道、ECMO管道等重要“生命线”的老林送往导管室内行冠状动脉PCI术。经抢救人员不懈努力,近2小时后,患者老林血压、心率逐渐平稳,被送往ICU监护病房。
在ICU监护病房,为防止ECMO运行后可能出现的出血等并发症,纪成意等ICU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全程守在床边,举全科之力,帮助老林闯过了一道道救治难关。术后4天,ECMO撤机,老林病情逐渐改善,成功撤离呼吸机,并转至心内科继续诊治。
不断自我精进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据介绍,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创造了许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代表着一家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纪成意介绍,2017年开始,厦门市第三医院ECMO小组在吴彬副院长、叶宝华主任带领下,开展俯卧位通气、ECMO技术等高难度治疗。在邱海波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以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民伟教授的指导下,厦门市第三医院ECMO小组已能熟练应用ECPR、VV-ECMO、VA-ECMO、VAV-ECMO等国内外前沿技术,近两年抢救近40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断创造着生命奇迹。
“精湛的医术是医生战胜死神最有力的武器,必须不断自我精进。”这是纪成意秉持的信念。在医院的培养下,他参加过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举办的朝阳RICU系列培训课程-呼吸ECMO专修班,在院内开展的重症救治理论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上与团队成员不断磨合、训练。今年5月,纪成意作为厦门市代表队的一员参加福建省2023年重症救治技能竞赛,协助代表队拿下团队全省第一的荣誉,还斩获个人综合三等奖、个人理论全省第六名的荣誉。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陈明智:
坚持不懈 让基层有“医”靠
从医18年,陈明智熟练掌握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悉肾上腺、垂体、性腺等特殊疾病的诊治。为缓解偏远山区就诊难的问题,陈明智坚持定期下基层,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为当地村民和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宣教服务。
定期下基层
细心为患者诊断病情
5年多来,陈明智走过汀溪镇多个村居。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他积极响应厦门市卫健委开展的特色诊疗制度“三师共管”和“千名医师万人次下基层”活动,参与“糖尿病”慢病诊疗开展工作,定期下基层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
汀溪镇有不少偏远山村,比如汪前村、荏畲村,由于“山路十八弯”,距离最近的三级医院也有20多公里,公交班次较少,村民就医困难。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后,陈明智每两个星期都会到卫生院坐诊,细心为患者诊断病情,制订、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时,陈明智也随同卫生院医生上门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健康宣教,从源头降低发病率,让山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三级医院诊疗服务。
“转战”发热门诊
高效应对发热高峰
陈明智参加过2020年的武汉战疫,有丰富的抗疫经验,按照医院部署,去年4月起,陈明智“转战”发热门诊,参与发热患者诊疗工作、协助管理发热门诊。
面对流感及新冠的双重压力,陈明智根据政策组织协调开展工作,不断优化流程、科学防控。去年12月随着新冠防控优化措施的出台,发热门诊最先面对发热高峰的冲击。“当时每天就诊量都非常大,高峰期一天要接诊1000多名患者。”陈明智回忆道,在医院领导科学严谨的部署下,医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治效率,高效地应对发热高峰,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一袭白衣 满腔仁心践使命
记者带您了解厦门市第三医院“最美医师”纪成意与陈明智的从医故事
 |
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厦门市第三医院。 |
|
 |
纪成意用专业和细致守护重症患者。陈嘉新 摄 |
|
 |
陈明智在门诊坐诊。厦门市第三医院供图 |
|
他奋战在ICU,每天都在与“死神”博弈;他不辞辛劳,定期到偏远山村卫生室坐诊……一袭白衣秉初心,满腔仁心践使命。正值医师节,让我们走近2023年厦门市“最美医师”纪成意与陈明智,了解他们的从医初心和故事。 晨报记者 林燕萍 通讯员 叶聪艺 王赫铭 陈雅玲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纪成意:
坚守“战场” 与“死神”博弈
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厦门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时常上演与“死神”的博弈故事。作为重症医学科精英骨干之一,纪成意和ICU的同事们始终坚守在这个“战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团队协作,抢救无数命悬一线的急危重症患者。
应用ECMO技术
成功救治心跳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未能触及……不久前,老林因胸闷、胸痛被家人送到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时,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给予心肺复苏按压,并送往ICU。
“上ECMO,实施ECPR。”纪成意与ECMO小组成员争分夺秒,一场生命拉锯战就此展开。心跳骤停患者动脉痉挛收缩,动脉穿刺置管是VA-ECMO的最大难点。但老林股动脉直径只有4.5mm,不到正常人的一半,穿刺难度极高。所幸在超声引导下,团队很快完成穿刺置管,同时ECMO成功连接血管导管并运转,终于打通了患者生命通道。
随着患者恢复自主心律,ECPR获得初步胜利,但患者情况仍然危急。纪成意与ECMO小组成员默契配合,将全身已插满呼吸机管道、ECMO管道等重要“生命线”的老林送往导管室内行冠状动脉PCI术。经抢救人员不懈努力,近2小时后,患者老林血压、心率逐渐平稳,被送往ICU监护病房。
在ICU监护病房,为防止ECMO运行后可能出现的出血等并发症,纪成意等ICU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全程守在床边,举全科之力,帮助老林闯过了一道道救治难关。术后4天,ECMO撤机,老林病情逐渐改善,成功撤离呼吸机,并转至心内科继续诊治。
不断自我精进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据介绍,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创造了许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代表着一家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纪成意介绍,2017年开始,厦门市第三医院ECMO小组在吴彬副院长、叶宝华主任带领下,开展俯卧位通气、ECMO技术等高难度治疗。在邱海波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以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民伟教授的指导下,厦门市第三医院ECMO小组已能熟练应用ECPR、VV-ECMO、VA-ECMO、VAV-ECMO等国内外前沿技术,近两年抢救近40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断创造着生命奇迹。
“精湛的医术是医生战胜死神最有力的武器,必须不断自我精进。”这是纪成意秉持的信念。在医院的培养下,他参加过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举办的朝阳RICU系列培训课程-呼吸ECMO专修班,在院内开展的重症救治理论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上与团队成员不断磨合、训练。今年5月,纪成意作为厦门市代表队的一员参加福建省2023年重症救治技能竞赛,协助代表队拿下团队全省第一的荣誉,还斩获个人综合三等奖、个人理论全省第六名的荣誉。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陈明智:
坚持不懈 让基层有“医”靠
从医18年,陈明智熟练掌握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悉肾上腺、垂体、性腺等特殊疾病的诊治。为缓解偏远山区就诊难的问题,陈明智坚持定期下基层,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为当地村民和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宣教服务。
定期下基层
细心为患者诊断病情
5年多来,陈明智走过汀溪镇多个村居。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他积极响应厦门市卫健委开展的特色诊疗制度“三师共管”和“千名医师万人次下基层”活动,参与“糖尿病”慢病诊疗开展工作,定期下基层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
汀溪镇有不少偏远山村,比如汪前村、荏畲村,由于“山路十八弯”,距离最近的三级医院也有20多公里,公交班次较少,村民就医困难。对口支援汀溪卫生院后,陈明智每两个星期都会到卫生院坐诊,细心为患者诊断病情,制订、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时,陈明智也随同卫生院医生上门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健康宣教,从源头降低发病率,让山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三级医院诊疗服务。
“转战”发热门诊
高效应对发热高峰
陈明智参加过2020年的武汉战疫,有丰富的抗疫经验,按照医院部署,去年4月起,陈明智“转战”发热门诊,参与发热患者诊疗工作、协助管理发热门诊。
面对流感及新冠的双重压力,陈明智根据政策组织协调开展工作,不断优化流程、科学防控。去年12月随着新冠防控优化措施的出台,发热门诊最先面对发热高峰的冲击。“当时每天就诊量都非常大,高峰期一天要接诊1000多名患者。”陈明智回忆道,在医院领导科学严谨的部署下,医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治效率,高效地应对发热高峰,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