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31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每天早上6点30分,厦门地铁二号线第一班列车便停靠站台,迎接纷至沓来的乘客。地铁列车日复一日平稳运行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和上万颗螺栓“较真”
一眼望不到头的铁皮库房,在夏日里就仿佛闷热潮湿的桑拿房。在这里,我们要完成46列地铁二号线列车的“体检”。
首先,我们是清洁员。列车每日奔跑,车下污渍厚重。一个班组每日要擦拭上万颗螺栓,清洗干净了才能进行检查校准。
其次,我们是检修员。空调、照明、显示屏、扶手、玻璃……列车的每一个部位我们都要检查。与乘客接触最多的车门每日开关上千次,背后关联着上万根电线。即便只有一根电线短路,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车门故障。检查时,我们要扎着马步、俯下身子、脱下手套,看清每个扣件,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更是地铁“医生”,不仅要找准“病症”,手上功夫更要精准。为保障运行顺畅,列车顶部的两条碳滑板高低差不得超过2毫米,这就要求每名“地铁医生”一边用打磨机,一边用指尖触摸观察,常常要三四个小时保持同一姿势,一动不动。打磨灰尘大,就算戴着专业的防尘口罩也会糊一脸灰,汗水流下时,大家都灰头土脸的。
我们还是当之无愧的“熬夜冠军”,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空压机气压值不够,影响列车制动,这样的问题常见,但也令大家头疼。排空全车高压气、找寻漏气点、更换接头、涂胶、充气、测试,一套流程下来需要六七个小时。
夜深了,列车的鸣笛声、工具的敲击声、员工的脚步声此起彼伏。只要想到不久后这列列车将载着众多乘客踏上逐梦之路,我们就干劲十足。
小巧思解决大问题
“这样裁剪速度慢、效率低,我们要想办法改进了!”此前,受疫情防控影响,列车的空调滤棉更换周期缩短至一天。空调滤棉需要人工裁剪,时间长了,大家纷纷抱怨效率不高。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不禁萌发了一个想法:设计一台自动滤棉裁剪设备,不仅能提高效率,裁剪精度也更有保证。
市面上没有研发先例,我们只能边学边摸索。电机传动、齿轮调速、PLC自动控制……这些对车辆维护的人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电客车上也有类似的设备,陌生的是我们只明白怎么用,却不明白工作原理。本着不服输的精神,团队成员开始自学机械原理、PLC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在研制的过程中不断充电。
在团队的努力下,机械结构和电路设计方案完成了。但调试中难题频现:不锈钢滚轴太光滑,无法带动滤棉自动翻转,尝试各种材质,效果都不理想。在一次篮球比赛中,表面颗粒粗糙的篮球给了我灵感——为何不在不锈钢表面粘上橡胶,增加滚轴的粗糙度?结果还真的实验成功了!
我们自制的裁剪设备成本不过千元,却大大提升了裁剪效率。以前一列车的空调滤棉人工裁剪需要1小时,现在机械化操作5分钟就能搞定。这一成果备受赞誉,推广到了目前已开通的三条地铁线路,获得了2022年度公司破解难题二等奖,且取得了国家专利。
(晨报记者 彭怡郡 实习生 林晓峰 通讯员 卢月 林依静)
厦门地铁“医生” 守护交通动脉
·A3·
每天早上6点30分,厦门地铁二号线第一班列车便停靠站台,迎接纷至沓来的乘客。地铁列车日复一日平稳运行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和上万颗螺栓“较真”
一眼望不到头的铁皮库房,在夏日里就仿佛闷热潮湿的桑拿房。在这里,我们要完成46列地铁二号线列车的“体检”。
首先,我们是清洁员。列车每日奔跑,车下污渍厚重。一个班组每日要擦拭上万颗螺栓,清洗干净了才能进行检查校准。
其次,我们是检修员。空调、照明、显示屏、扶手、玻璃……列车的每一个部位我们都要检查。与乘客接触最多的车门每日开关上千次,背后关联着上万根电线。即便只有一根电线短路,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车门故障。检查时,我们要扎着马步、俯下身子、脱下手套,看清每个扣件,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更是地铁“医生”,不仅要找准“病症”,手上功夫更要精准。为保障运行顺畅,列车顶部的两条碳滑板高低差不得超过2毫米,这就要求每名“地铁医生”一边用打磨机,一边用指尖触摸观察,常常要三四个小时保持同一姿势,一动不动。打磨灰尘大,就算戴着专业的防尘口罩也会糊一脸灰,汗水流下时,大家都灰头土脸的。
我们还是当之无愧的“熬夜冠军”,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空压机气压值不够,影响列车制动,这样的问题常见,但也令大家头疼。排空全车高压气、找寻漏气点、更换接头、涂胶、充气、测试,一套流程下来需要六七个小时。
夜深了,列车的鸣笛声、工具的敲击声、员工的脚步声此起彼伏。只要想到不久后这列列车将载着众多乘客踏上逐梦之路,我们就干劲十足。
小巧思解决大问题
“这样裁剪速度慢、效率低,我们要想办法改进了!”此前,受疫情防控影响,列车的空调滤棉更换周期缩短至一天。空调滤棉需要人工裁剪,时间长了,大家纷纷抱怨效率不高。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不禁萌发了一个想法:设计一台自动滤棉裁剪设备,不仅能提高效率,裁剪精度也更有保证。
市面上没有研发先例,我们只能边学边摸索。电机传动、齿轮调速、PLC自动控制……这些对车辆维护的人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电客车上也有类似的设备,陌生的是我们只明白怎么用,却不明白工作原理。本着不服输的精神,团队成员开始自学机械原理、PLC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在研制的过程中不断充电。
在团队的努力下,机械结构和电路设计方案完成了。但调试中难题频现:不锈钢滚轴太光滑,无法带动滤棉自动翻转,尝试各种材质,效果都不理想。在一次篮球比赛中,表面颗粒粗糙的篮球给了我灵感——为何不在不锈钢表面粘上橡胶,增加滚轴的粗糙度?结果还真的实验成功了!
我们自制的裁剪设备成本不过千元,却大大提升了裁剪效率。以前一列车的空调滤棉人工裁剪需要1小时,现在机械化操作5分钟就能搞定。这一成果备受赞誉,推广到了目前已开通的三条地铁线路,获得了2022年度公司破解难题二等奖,且取得了国家专利。
(晨报记者 彭怡郡 实习生 林晓峰 通讯员 卢月 林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