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突发疾病 大学生挺身急救 |
厦门医学院四名大学生采取急救措施,为抢救患病青年赢得时间 |
|
2023年09月22日·海西晨报·
第A05版
·
城市读本
 |
杨先生向参与救人的厦门医学院学生道谢并送上锦旗。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林颖峰
昨天下午,市民杨先生将一面书写着“医者仁心乐施善 厚德立人永传承”的锦旗,送到了厦门医学院学生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和陈伟悦等人的手中,表达他们一家人对几名同学的感激之情。“真的非常感谢这几名同学,是她们施以最及时、最恰当的援手,让我的孩子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杨先生不停地道谢,除了感谢挺身而出的同学,感谢培育优秀学生的老师,还感谢孕育正能量的厦门医学院。
原来,9月16日下午,厦门医学院护理学本科生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和陈伟悦在乘坐957路公交车期间,发现乘客小杨突发急病,立即伸出援手。“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郑思佳说,“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状况,虽然当时也很害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出手相助。”
遇乘客患病及时伸出援手
9月16日下午三点半左右,957路公交车正在路上行驶,一名青年男子坐在公交车后部的阶梯上,手抽搐着,似乎想向身旁的乘客求救。这名男子正是杨先生的儿子小杨。林晓倩、郑思佳、张继航和陈伟悦正好在这辆车上,她们见状后立即上前帮忙。这时,车辆停靠在商检站,小杨下车了,林晓倩等也跟随下车,并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林晓倩还及时将小杨的症状向急救中心做了详细描述。
很快,小杨面部开始出现轻度痉挛,手部僵硬呈爪型,逐渐出冷汗。由于无法判断小杨的病情,林晓倩采取了掐人中和极泉穴的措施,来刺激小杨让其保持清醒状态。
然后,几分钟后,她们发现,小杨腋下的肌肉已经僵硬。而要刺激虎口的合谷穴时,她们又发现,小杨的手部和面部的肌肉已极度痉挛。郑思佳与张继航只能采取揉搓的方式缓解小杨的症状。其间,她们不断向小杨呼喊,使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
救护车很快到达现场,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陪同小杨上了救护车,到医院帮忙挂号等。
此时,杨先生在电话那头了解到儿子小杨的病情,十分着急。林晓倩告知杨先生直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急救中心汇合。
凭专业知识避开救人误区
同学们回忆道,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一名围观的老先生向她们递上了一颗救心丸(硝酸甘油)。作为医学生,她们认为此时小杨不能随意服药,于是立即打电话向急救中心咨询。急救中心的答复是“不能服用”,并告知她们给患者戴上口罩缓解过度通气。
昨日,杨先生告诉记者,小杨这段时间因为持续腹泻导致患上突发低钾血症,当天正要去看中医调理,没想到会突发险情,如果当时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极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他还特别提及,幸好同学们有一定的医护知识,知道不能随意服药,否则吃了救心丸,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同学们陪我的孩子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等我们赶到医院时,手续也都办好了。”杨先生说,虽然小杨当时无法动弹,但意识是清醒的,知道身边有人在一直给他做急救、陪着他。现在,小杨已经出院回家休养了。
学校对学生行为感到骄傲
杨先生表示,同学们当时不愿意留下联系方式,只说是厦门医学院的学生,他后面还是在网上查到厦门医学院的电话。学校也是通过他,才知道学生救人的事情。
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辅导员郑将来表示,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他对于同学们在紧急关头挺身救人的行为感到非常的骄傲和欣慰,“值得我们师生学习。”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作为福建省为补医疗卫生人才短板而设的闽西南唯一一所医学本科高校,厦门医学院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学人才,让“四尽”理念深入师生心中、化为自觉行动,学校育人育才成效不断凸显。
男子突发疾病 大学生挺身急救
厦门医学院四名大学生采取急救措施,为抢救患病青年赢得时间
 |
杨先生向参与救人的厦门医学院学生道谢并送上锦旗。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林颖峰
昨天下午,市民杨先生将一面书写着“医者仁心乐施善 厚德立人永传承”的锦旗,送到了厦门医学院学生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和陈伟悦等人的手中,表达他们一家人对几名同学的感激之情。“真的非常感谢这几名同学,是她们施以最及时、最恰当的援手,让我的孩子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杨先生不停地道谢,除了感谢挺身而出的同学,感谢培育优秀学生的老师,还感谢孕育正能量的厦门医学院。
原来,9月16日下午,厦门医学院护理学本科生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和陈伟悦在乘坐957路公交车期间,发现乘客小杨突发急病,立即伸出援手。“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郑思佳说,“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状况,虽然当时也很害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出手相助。”
遇乘客患病及时伸出援手
9月16日下午三点半左右,957路公交车正在路上行驶,一名青年男子坐在公交车后部的阶梯上,手抽搐着,似乎想向身旁的乘客求救。这名男子正是杨先生的儿子小杨。林晓倩、郑思佳、张继航和陈伟悦正好在这辆车上,她们见状后立即上前帮忙。这时,车辆停靠在商检站,小杨下车了,林晓倩等也跟随下车,并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林晓倩还及时将小杨的症状向急救中心做了详细描述。
很快,小杨面部开始出现轻度痉挛,手部僵硬呈爪型,逐渐出冷汗。由于无法判断小杨的病情,林晓倩采取了掐人中和极泉穴的措施,来刺激小杨让其保持清醒状态。
然后,几分钟后,她们发现,小杨腋下的肌肉已经僵硬。而要刺激虎口的合谷穴时,她们又发现,小杨的手部和面部的肌肉已极度痉挛。郑思佳与张继航只能采取揉搓的方式缓解小杨的症状。其间,她们不断向小杨呼喊,使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
救护车很快到达现场,郑思佳、林晓倩、张继航陪同小杨上了救护车,到医院帮忙挂号等。
此时,杨先生在电话那头了解到儿子小杨的病情,十分着急。林晓倩告知杨先生直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急救中心汇合。
凭专业知识避开救人误区
同学们回忆道,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一名围观的老先生向她们递上了一颗救心丸(硝酸甘油)。作为医学生,她们认为此时小杨不能随意服药,于是立即打电话向急救中心咨询。急救中心的答复是“不能服用”,并告知她们给患者戴上口罩缓解过度通气。
昨日,杨先生告诉记者,小杨这段时间因为持续腹泻导致患上突发低钾血症,当天正要去看中医调理,没想到会突发险情,如果当时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极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他还特别提及,幸好同学们有一定的医护知识,知道不能随意服药,否则吃了救心丸,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了。
“最令我感动的是,同学们陪我的孩子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等我们赶到医院时,手续也都办好了。”杨先生说,虽然小杨当时无法动弹,但意识是清醒的,知道身边有人在一直给他做急救、陪着他。现在,小杨已经出院回家休养了。
学校对学生行为感到骄傲
杨先生表示,同学们当时不愿意留下联系方式,只说是厦门医学院的学生,他后面还是在网上查到厦门医学院的电话。学校也是通过他,才知道学生救人的事情。
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辅导员郑将来表示,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他对于同学们在紧急关头挺身救人的行为感到非常的骄傲和欣慰,“值得我们师生学习。”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作为福建省为补医疗卫生人才短板而设的闽西南唯一一所医学本科高校,厦门医学院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学人才,让“四尽”理念深入师生心中、化为自觉行动,学校育人育才成效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