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一身警服 一生忠诚奉献 |
| ||
| ||
| ||
|
厦门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郑成忠从警40载兢兢业业谱写人民警察之歌
名片
郑成忠,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1月入警,现任厦门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二级高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福建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厦门市文明市民、厦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道路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标兵等荣誉称号。
晨报记者 张玲玲
从“哨子警察”到“劳模管教”,厦门街头清脆的哨子声让人们认识了那个和蔼可亲的交警郑成忠,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谆谆教导让戒毒人员接受了那个救人救心的管教郑成忠。从警40载,郑成忠在交通和监管这两个岗位上默默深耕,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谱写忠诚与奉献之歌。
明天就是郑成忠退休的日子,他即将脱下挚爱的警服,但是他说“退休不褪色,他还会用爱心和奉献为退休时光涂上色彩”。
他把哨音吹进百姓心里
当警察前,20岁的郑成忠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补胎工,工友都叫他“补胎忠”。而他与汽车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84年,郑成忠通过厦门市公安局招考,成为一名交警。那时候,自行车还是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他会在执勤的路口准备凉茶、打气筒和自行车零件,随时帮助需要帮忙的市民。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他腰杆挺直,指挥交通,成了马路上的“移动红绿灯”。
哨子是交警必备的工具,而郑成忠的哨子与众不同,他对哨子做了一些“技术处理”,扩大了哨子的嘴和发音口,这样哨子声音更清脆、响亮,可以传到50多米外。郑成忠会随身携带几枚哨子,这些小小的哨子伴随他走过30年的交警生涯。在这30年里,他推过爆胎的车,夺过歹徒的刀,救过生病的儿童。他用不同的哨音,吹出了时代的旋律,吹出了交警的爱心、信念和追求,也吹进了厦门百姓心里,群众都喜欢叫他“哨子警察”。
结对资助残障女孩上学
因工作突出,各类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郑成忠也有了“全国劳模”“二级英模”等闪光的头衔,但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投入地工作。他说,人的生命有限,穿上这身警服,责任扛在肩上,每一天都很珍贵,要对得起人民给他的肯定。
“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把百姓的爱传递下去。”郑成忠不仅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更是落到实处。有一次,他在思明区特殊教育学校讲课时遇到一个因病致聋哑的小女孩。听说女孩家里经济困难,他当即与女孩结对子,资助对方12年,直到女孩大学毕业。如今,女孩已经工作,可以自食其力。12年间,郑成忠一家与女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寒暑假都会邀请她到家里吃饭团聚,而女孩也牢记郑成忠的教导,不仅自己学有所成,还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经常回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公益教学。
郑成忠说,这就是爱的循环,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帮百余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2013年,郑成忠从交警岗位调整到厦门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任教导员。面对全新的警务工作,他虚心学习,在禁毒宣传、监管戒毒人员的新岗位上有了新作为。
郑成忠说,毒品危害大、诱惑力强,戒毒的人不仅要抵抗身体的毒瘾,更要戒除心瘾,这需要管教民警付出很多努力。
戒毒人员张某原本是一家汽车4S店的主管,有大好前程,却因吸毒断送了美好的生活,先后两次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郑成忠不仅经常找张某谈心,还上门家访,向他的父母了解情况。这让张某十分感动。在郑成忠的持续关怀下,张某彻底戒除了毒瘾。张某回归社会后,郑成忠还帮他在汽车修理厂找了一份工作。
多年来,郑成忠联合老妈妈关爱团、老战士关爱团、退休民警及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帮助百余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郑成忠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即使快退休了,依然坚守监管一线,与年轻民警一起值夜班,每半小时步巡监区一圈,每天在监区内走1万多步。他说,只要一天没退休,就要在岗在位,不能懈怠。
退休后将投身禁毒宣传
“荣誉意味着使命和担当。”郑成忠说,肩负着人民给的荣誉,就应当服务人民。2018年7月12日,郑成忠劳模工作室正式成立,开展禁毒宣传、心理咨询、就业帮扶、深挖犯罪、法律咨询五大项工作。基于当交警时的交通安全宣传经验,他还培养了28名民警和辅警宣讲团成员,在工作之余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开展禁毒宣传。
郑成忠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编写宣讲稿,还把真实案例编成顺口溜,让听众易懂易记。他的笔记本上打了一层又一层“补丁”,对此,他表示,禁毒宣传要与时俱进,要时常更新最新的提法,还有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术语等,让禁毒宣传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就是当警察。”郑成忠感慨,即使退休,他也不能褪色,会继续投入到禁毒宣传和帮扶帮教工作上。他承诺,会时常回“劳模工作室”做义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