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山社区有个保安会写诗” |
集美区灌口镇居民林建祝热爱文字,用诗歌记录家乡变化 |
|
2023年11月10日·海西晨报·
第A12版
·
夕阳红周刊
 |
林建祝介绍他为重建后的家庙撰写的碑记。记者 张晓霏 摄 |
|
晨报记者 张晓霏
在集美区灌口镇铁山社区,有一位老人叫林建祝,他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当过保安,还是一名“诗人”。数十年来,他坚持用诗歌抒发乡愁、记录家乡发展变化,目前已发表作品几十首。
军旅生活中爱上写作
1982年,当时20岁的林建祝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彼时,部队驻扎台山岛,茫茫大海勾起林建祝的思乡之情,使他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为提升写作水平,他还参加了《人民文学》作品函授班。从此,林建祝会把创作的作品邮寄给老师,老师则写上评价和修改意见再寄回来。林建祝至今珍藏着这些信件,因为这些泛黄的信藏着他最初的文学热情。
1986年,林建祝的第一篇作品在《厦门特区文学报》发表,获得了3元稿费。因此,林建祝深受鼓舞,便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坚持了下来。
记录家乡发展变化
从部队退伍后,林建祝成为一名保安,直到去年才退休。当保安时,除了工作,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写诗,作品主要是记录家乡变化。随着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林建祝变得小有名气,不少人都知道,“铁山社区有个保安会写诗”。不善言辞的他,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投射在了文字世界里。
记者就是从铁山社区居民口中知道林建祝的,初读林建祝的作品,则是一首《打铁行社》,其中一句“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着几代人的记忆……”深深打动了记者。林建祝告诉记者,这首作品写于2018年。那时,他看到家乡发展日新月异,对着村口静静流淌的瑶山溪有感而发,便写了这么一首诗。此外,村里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古井、古宅,也多次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守护乡村文化记忆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方可知其流……”记者采访当天下午,林建祝带着记者参观了铁山社区四角头林氏家庙。2020年,林建祝为重建后的家庙撰写碑记,以疏朗的文字将村庄起源史娓娓道来。不少村民看了碑记内容才知道,原来铁山林家始祖源自同安浦头。
在铁山社区打铁行社村口一座高耸的牌坊旁,林建祝向记者介绍,这座牌坊由广大村民献计献策、自发捐资出力建造而成,体现了强大的族群凝聚力,这让他颇为自豪。
林建祝自谦道,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平时不过胡乱写写。但记者能感受到,他以自己擅长的方式,真诚地守护着家乡的文化记忆。
“铁山社区有个保安会写诗”
集美区灌口镇居民林建祝热爱文字,用诗歌记录家乡变化
 |
林建祝介绍他为重建后的家庙撰写的碑记。记者 张晓霏 摄 |
|
晨报记者 张晓霏
在集美区灌口镇铁山社区,有一位老人叫林建祝,他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当过保安,还是一名“诗人”。数十年来,他坚持用诗歌抒发乡愁、记录家乡发展变化,目前已发表作品几十首。
军旅生活中爱上写作
1982年,当时20岁的林建祝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彼时,部队驻扎台山岛,茫茫大海勾起林建祝的思乡之情,使他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为提升写作水平,他还参加了《人民文学》作品函授班。从此,林建祝会把创作的作品邮寄给老师,老师则写上评价和修改意见再寄回来。林建祝至今珍藏着这些信件,因为这些泛黄的信藏着他最初的文学热情。
1986年,林建祝的第一篇作品在《厦门特区文学报》发表,获得了3元稿费。因此,林建祝深受鼓舞,便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坚持了下来。
记录家乡发展变化
从部队退伍后,林建祝成为一名保安,直到去年才退休。当保安时,除了工作,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写诗,作品主要是记录家乡变化。随着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林建祝变得小有名气,不少人都知道,“铁山社区有个保安会写诗”。不善言辞的他,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投射在了文字世界里。
记者就是从铁山社区居民口中知道林建祝的,初读林建祝的作品,则是一首《打铁行社》,其中一句“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着几代人的记忆……”深深打动了记者。林建祝告诉记者,这首作品写于2018年。那时,他看到家乡发展日新月异,对着村口静静流淌的瑶山溪有感而发,便写了这么一首诗。此外,村里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古井、古宅,也多次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守护乡村文化记忆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方可知其流……”记者采访当天下午,林建祝带着记者参观了铁山社区四角头林氏家庙。2020年,林建祝为重建后的家庙撰写碑记,以疏朗的文字将村庄起源史娓娓道来。不少村民看了碑记内容才知道,原来铁山林家始祖源自同安浦头。
在铁山社区打铁行社村口一座高耸的牌坊旁,林建祝向记者介绍,这座牌坊由广大村民献计献策、自发捐资出力建造而成,体现了强大的族群凝聚力,这让他颇为自豪。
林建祝自谦道,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平时不过胡乱写写。但记者能感受到,他以自己擅长的方式,真诚地守护着家乡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