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奋斗史 共话海文化 |
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昨日开幕,品读向海问路的壮阔诗篇 |
|
2023年11月13日·海西晨报·
第A10版
·
城市读本
 |
50余名专家和嘉宾齐聚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记者 许晓煜 摄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蔡婉霞
客商云集,货物如山,一座座良港码头见证着繁华盛景,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名家大咖集聚厦门国际海洋周,共同拨开历史迷雾,品读闽商向海问路的波澜壮阔,回顾那段“涉海谋生,蹈海求福”的奋斗史。
以历史为钥,话文化之韵。11月12日,以“海洋人群:闽商文化与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在厦门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设置1个主论坛、3场平行论坛和相关实地考察活动,国内外50余名专家和嘉宾齐聚一堂,探讨“跨海而行:人与物”“华侨谱牒研究的可能路径”“海洋史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等话题,共同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依海而居、因海而兴,是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当前,厦门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这一国际海洋交流平台,以海洋为媒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往开来地发挥着“重要窗口”的作用。今年海洋周的主题为“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本次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关注穿行海内外的海洋人群,充分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丰富内涵。
厦门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大学之一,因海而生,伴海而长,拥有开展海洋文化研究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光荣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和涉海历史研究特色,已成为中国海洋人文研究的重镇之一。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提出更有深度、更具学术创新力的成果,进一步充实中华海洋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不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离乡不离本 侨商乡族意识强
主旨报告:
近代金门侨商的乡族主义与经济活动:以长崎侨领陈世望为例
主讲人:
金门大学讲座教授 朱德兰
金门村落有着浓厚的宗族意识和繁杂的鬼神信仰,金门侨商的婚姻普遍存在门当户对、生辰八字合婚与村际联姻的习俗,村际联姻是血缘群体扩大认同范围的途径。陈世望以银信方式与金门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修建祖厝宫庙、培育家乡人才、维护村落治安倾力相助,反映出侨商离乡不离本的乡族意识。陈世望为乡亲提供就业机会,乡亲则为他收集、传递种种商业情报与家乡信息,双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循环关系。
朱德兰指出,乡族主义塑造人,也塑造社会,金门侨商以乡族主义为要素的婚姻圈、信仰圈、商业圈相互交叠,并与其经济活动相互影响,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郑成功的海外贸易作用巨大
主旨报告:
郑成功海外贸易刍议
主讲人: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聂德宁
作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海外贸易网络十分广泛。他建立起了一个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的庞大海外贸易网络,其中,对日本的贸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广大海外华商既是郑成功海外贸易重要的贸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也是郑成功的重点保护对象。郑成功的海外贸易网络实际上是郑氏政权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支配的官商贸易组织机构,这种海外贸易形式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相辅相成。这不仅是郑成功得以维护其海外贸易利益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郑成功能够在当时远东地区海上贸易中对抗荷兰等西方殖民者侵扰掳掠的坚强后盾。
闽南话成连接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
主旨报告:
闽南方言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历史与现实
主讲人: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教授 王晓梅
闽南方言(当地俗称福建话)随着中国福建移民南来,成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汉语方言之一。由于人口、经济等优势,闽南话在历史上和当今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闽南话是福建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深具商业和外交价值。对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资源的重视,既是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能促进马来西亚与闽南文化圈、经济圈的连接。
敢于进取 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主旨报告:
郑和航海中的闽南人——一种文明的观察
主讲人: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时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南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其靠海的区位优势及传统航海依靠季风的特点,使得古代福建的航海地位很高。同时,福建也因临近台湾海峡的缘故,诞生了不少良港。在此基础上,福建省沿海地带形成了大批海洋人群,除了海商、渔民之外,还涌现出了许多造船巧匠、水手、舵手等航海人才,积累了大量航海相关经验,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闽南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后,最终选择留在当地生活繁衍,教授当地人各种先进技术,受到当地人广泛欢迎,让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得以开枝散叶。这种敢于进取的海洋精神恰恰反映了闽南人骨子里的开拓性,先民们用生动实践推动了地区发展,背后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才能在历史沿革下经久不衰。
回顾奋斗史 共话海文化
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昨日开幕,品读向海问路的壮阔诗篇
 |
50余名专家和嘉宾齐聚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记者 许晓煜 摄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蔡婉霞
客商云集,货物如山,一座座良港码头见证着繁华盛景,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名家大咖集聚厦门国际海洋周,共同拨开历史迷雾,品读闽商向海问路的波澜壮阔,回顾那段“涉海谋生,蹈海求福”的奋斗史。
以历史为钥,话文化之韵。11月12日,以“海洋人群:闽商文化与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在厦门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设置1个主论坛、3场平行论坛和相关实地考察活动,国内外50余名专家和嘉宾齐聚一堂,探讨“跨海而行:人与物”“华侨谱牒研究的可能路径”“海洋史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等话题,共同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依海而居、因海而兴,是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当前,厦门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这一国际海洋交流平台,以海洋为媒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往开来地发挥着“重要窗口”的作用。今年海洋周的主题为“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本次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关注穿行海内外的海洋人群,充分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丰富内涵。
厦门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大学之一,因海而生,伴海而长,拥有开展海洋文化研究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光荣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和涉海历史研究特色,已成为中国海洋人文研究的重镇之一。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提出更有深度、更具学术创新力的成果,进一步充实中华海洋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不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离乡不离本 侨商乡族意识强
主旨报告:
近代金门侨商的乡族主义与经济活动:以长崎侨领陈世望为例
主讲人:
金门大学讲座教授 朱德兰
金门村落有着浓厚的宗族意识和繁杂的鬼神信仰,金门侨商的婚姻普遍存在门当户对、生辰八字合婚与村际联姻的习俗,村际联姻是血缘群体扩大认同范围的途径。陈世望以银信方式与金门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修建祖厝宫庙、培育家乡人才、维护村落治安倾力相助,反映出侨商离乡不离本的乡族意识。陈世望为乡亲提供就业机会,乡亲则为他收集、传递种种商业情报与家乡信息,双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循环关系。
朱德兰指出,乡族主义塑造人,也塑造社会,金门侨商以乡族主义为要素的婚姻圈、信仰圈、商业圈相互交叠,并与其经济活动相互影响,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郑成功的海外贸易作用巨大
主旨报告:
郑成功海外贸易刍议
主讲人: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聂德宁
作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海外贸易网络十分广泛。他建立起了一个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的庞大海外贸易网络,其中,对日本的贸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广大海外华商既是郑成功海外贸易重要的贸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也是郑成功的重点保护对象。郑成功的海外贸易网络实际上是郑氏政权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支配的官商贸易组织机构,这种海外贸易形式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相辅相成。这不仅是郑成功得以维护其海外贸易利益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郑成功能够在当时远东地区海上贸易中对抗荷兰等西方殖民者侵扰掳掠的坚强后盾。
闽南话成连接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
主旨报告:
闽南方言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历史与现实
主讲人: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教授 王晓梅
闽南方言(当地俗称福建话)随着中国福建移民南来,成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汉语方言之一。由于人口、经济等优势,闽南话在历史上和当今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闽南话是福建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深具商业和外交价值。对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资源的重视,既是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能促进马来西亚与闽南文化圈、经济圈的连接。
敢于进取 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主旨报告:
郑和航海中的闽南人——一种文明的观察
主讲人: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时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南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其靠海的区位优势及传统航海依靠季风的特点,使得古代福建的航海地位很高。同时,福建也因临近台湾海峡的缘故,诞生了不少良港。在此基础上,福建省沿海地带形成了大批海洋人群,除了海商、渔民之外,还涌现出了许多造船巧匠、水手、舵手等航海人才,积累了大量航海相关经验,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闽南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后,最终选择留在当地生活繁衍,教授当地人各种先进技术,受到当地人广泛欢迎,让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得以开枝散叶。这种敢于进取的海洋精神恰恰反映了闽南人骨子里的开拓性,先民们用生动实践推动了地区发展,背后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才能在历史沿革下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