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柯建国 |
“守护口腔健康,是我一生事业” |
|
|
2023年12月22日·海西晨报·
第A10版
·
城市读本
 |
柯建国为患者治疗。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1977年,作家余华高考落榜。后来他在南方一个小镇上当了一名牙医,手握钢钳每天拔牙8小时。6年后,观看了数以万计张开的嘴巴,认为拔牙“甚是无聊”的他,在《西湖》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宿舍》。
但并非所有牙医在面对患者时,都会产生“无趣”的想法。来自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的柯建国就认为,口腔医学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浩瀚世界,他想要毕己一生,探索蕴藏其间的物穆无穷,并感慨道:“守护口腔健康,是我一生事业。”
放弃沪上“橄榄枝”
毅然回厦发展
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的针筒和听诊器,把柯建国的思绪带回30年前。他出生在医学家庭,父亲是泉州南安一家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排队找父亲看病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放暑假的时候,父亲没空陪我,我就到他的诊室里写作业,下班了再带我回家。”柯建国说,看着一位位患者在父亲的诊断下“揪”出病症,耳濡目染间,柯建国的心里也种下了医学的种子。
“父亲希望我能子承父业,高考填志愿时给我报的都是医学院校。”柯建国说,他以高分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系(本硕连读)录取。就此拉开了他医者生涯的序幕。
进入医学的象牙塔,柯建国仿佛放归草原的骏马,自由驰骋于无疆学海。“接触口腔医学后,我发现自己深深热爱这个专业。”把热爱作为原动力的他,求知若渴,孜孜以求,在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我研究生及本科实习的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在口腔医学方面是国内翘楚,取得优秀毕业生,意味着能为落户上海加分,更有机会留在九院。”和柯建国同届的毕业生,大多希望能留在上海。可有闽南归乡情结的他,在上海、福州几家大医院抛出“橄榄枝”的情况下,依然坚定选择返乡发展。“有同学笑我浪费了优秀毕业生的名额。可我不后悔,厦门有我的家人、朋友,我想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 2007年夏天,柯建国回到鹭岛,就职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解决患者牙疾
是他最大动力
有些笑容的背后,是患者“咬紧牙关”的坚持。“看到他们忍着疼以微笑面对我、相信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治疗?”柯建国说。他打个比方,口腔就相当于一台录音机,录音机不出声了,可能是磁头的问题,也可能是磁带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生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做出判断。
罹患舌癌的李先生(化名),做完舌癌手术后,需进一步放化疗。根据医嘱,在放化疗前,要先进行口腔检查,治疗有问题的牙齿及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李先生随即来到了口腔科,经前期检查发现,他口内存在多个需要治疗才能保留的患牙,如果不能完善治疗,就必须拔除患牙。李先生听朋友介绍,柯建国在根管治疗方面技术精湛,但他数次预约挂号,却都无法约上。放疗不能耽搁,可李先生又想尽可能保牙,他心急如焚。家属直接来到诊室找柯建国,请求加号。 “对于需要进一步放化疗的舌癌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柯建国不假思索,马上同意为其加号,不仅帮患者做了放疗前的口腔基础治疗,也满足了患者更高层次的诊疗需求——原来需要拔除的4颗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得以保留。
60岁的林阿姨(化名)的上前牙做过金属桩核冠修复后,出现牙根炎症。“牙痛、牙龈脓包,疼得我茶饭不思。”她辗转多家医疗机构无果,经人介绍来到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柯建国接诊后为其完善相关检查,“林阿姨上前牙之前进行过金属桩核冠修复,拆除桩钉及根管再治疗难度很大,如果强行拆桩,可能导致牙根折断的严重后果”。柯建国精准施策,及时改变诊疗思路,选择在显微镜下给患者进行显微根尖手术。术后三个月复查,林阿姨的根尖炎症已明显好转,牙痛消失了,患牙保住了。
帮患者解决困扰已久的牙病是柯建国最大的工作动力,也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曾经我遇到几位小朋友,虽然看牙前他们会哭闹、不配合治疗,但治疗结束后,他们给我画画、唱歌,有的小朋友还学着我的样子给家人看牙,看到他们的这些变化,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柯建国说道。
特写
与儿子“称兄道弟”的奶爸医生
“每个人遇到难关都难免徘徊,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决定的是,在给予我们的时间内去做些什么。”这是 《指环王》里的经典台词,也是柯建国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他自己看了3遍,又陪儿子看了一遍。“当你缺少信念的时候,它能给予你力量。”
上班时,他治病救人;闲暇时,他化身“超级奶爸”。儿子一岁以内的所有尿布都是他换的。现在孩子长大了,他就带着儿子看电影,玩密室逃脱、过山车、大摆锤等。柯建国说:“我和儿子关系很铁,以兄弟相称,我想陪他一起打怪兽,见证着他一路成长。” (记者 曾昊然)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柯建国
“守护口腔健康,是我一生事业”
 |
柯建国为患者治疗。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1977年,作家余华高考落榜。后来他在南方一个小镇上当了一名牙医,手握钢钳每天拔牙8小时。6年后,观看了数以万计张开的嘴巴,认为拔牙“甚是无聊”的他,在《西湖》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宿舍》。
但并非所有牙医在面对患者时,都会产生“无趣”的想法。来自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的柯建国就认为,口腔医学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浩瀚世界,他想要毕己一生,探索蕴藏其间的物穆无穷,并感慨道:“守护口腔健康,是我一生事业。”
放弃沪上“橄榄枝”
毅然回厦发展
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的针筒和听诊器,把柯建国的思绪带回30年前。他出生在医学家庭,父亲是泉州南安一家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排队找父亲看病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放暑假的时候,父亲没空陪我,我就到他的诊室里写作业,下班了再带我回家。”柯建国说,看着一位位患者在父亲的诊断下“揪”出病症,耳濡目染间,柯建国的心里也种下了医学的种子。
“父亲希望我能子承父业,高考填志愿时给我报的都是医学院校。”柯建国说,他以高分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系(本硕连读)录取。就此拉开了他医者生涯的序幕。
进入医学的象牙塔,柯建国仿佛放归草原的骏马,自由驰骋于无疆学海。“接触口腔医学后,我发现自己深深热爱这个专业。”把热爱作为原动力的他,求知若渴,孜孜以求,在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我研究生及本科实习的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在口腔医学方面是国内翘楚,取得优秀毕业生,意味着能为落户上海加分,更有机会留在九院。”和柯建国同届的毕业生,大多希望能留在上海。可有闽南归乡情结的他,在上海、福州几家大医院抛出“橄榄枝”的情况下,依然坚定选择返乡发展。“有同学笑我浪费了优秀毕业生的名额。可我不后悔,厦门有我的家人、朋友,我想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 2007年夏天,柯建国回到鹭岛,就职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解决患者牙疾
是他最大动力
有些笑容的背后,是患者“咬紧牙关”的坚持。“看到他们忍着疼以微笑面对我、相信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治疗?”柯建国说。他打个比方,口腔就相当于一台录音机,录音机不出声了,可能是磁头的问题,也可能是磁带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生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做出判断。
罹患舌癌的李先生(化名),做完舌癌手术后,需进一步放化疗。根据医嘱,在放化疗前,要先进行口腔检查,治疗有问题的牙齿及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李先生随即来到了口腔科,经前期检查发现,他口内存在多个需要治疗才能保留的患牙,如果不能完善治疗,就必须拔除患牙。李先生听朋友介绍,柯建国在根管治疗方面技术精湛,但他数次预约挂号,却都无法约上。放疗不能耽搁,可李先生又想尽可能保牙,他心急如焚。家属直接来到诊室找柯建国,请求加号。 “对于需要进一步放化疗的舌癌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柯建国不假思索,马上同意为其加号,不仅帮患者做了放疗前的口腔基础治疗,也满足了患者更高层次的诊疗需求——原来需要拔除的4颗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得以保留。
60岁的林阿姨(化名)的上前牙做过金属桩核冠修复后,出现牙根炎症。“牙痛、牙龈脓包,疼得我茶饭不思。”她辗转多家医疗机构无果,经人介绍来到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柯建国接诊后为其完善相关检查,“林阿姨上前牙之前进行过金属桩核冠修复,拆除桩钉及根管再治疗难度很大,如果强行拆桩,可能导致牙根折断的严重后果”。柯建国精准施策,及时改变诊疗思路,选择在显微镜下给患者进行显微根尖手术。术后三个月复查,林阿姨的根尖炎症已明显好转,牙痛消失了,患牙保住了。
帮患者解决困扰已久的牙病是柯建国最大的工作动力,也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曾经我遇到几位小朋友,虽然看牙前他们会哭闹、不配合治疗,但治疗结束后,他们给我画画、唱歌,有的小朋友还学着我的样子给家人看牙,看到他们的这些变化,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柯建国说道。
特写
与儿子“称兄道弟”的奶爸医生
“每个人遇到难关都难免徘徊,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决定的是,在给予我们的时间内去做些什么。”这是 《指环王》里的经典台词,也是柯建国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他自己看了3遍,又陪儿子看了一遍。“当你缺少信念的时候,它能给予你力量。”
上班时,他治病救人;闲暇时,他化身“超级奶爸”。儿子一岁以内的所有尿布都是他换的。现在孩子长大了,他就带着儿子看电影,玩密室逃脱、过山车、大摆锤等。柯建国说:“我和儿子关系很铁,以兄弟相称,我想陪他一起打怪兽,见证着他一路成长。” (记者 曾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