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守艺人”的热爱与坚守 |
厦门市青年作家段钰新书《厦门守艺人》近日出版 |
|
2024年01月30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城市读本
 |
《厦门守艺人》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时间在手艺人的指缝流逝,诉说岁月无痕,也诠释着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近日,厦门市青年作家段钰的新书《厦门守艺人》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系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书十余万字,采用非虚构文学的艺术形式,细腻地记录了厦门市文化领域9位“守艺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传承情况、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业内人士认为,本书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助力厦门市“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录“守艺人”故事
厦门“造王船”技艺传承人钟庆丰、“惠和影雕”省级传承人李亚华、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庄晏红……翻开《厦门守艺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厦门非遗传承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厦门守艺人》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聚焦厦门多个较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9位“守艺人”、较具代表性的文艺工作者在当代生活环境下的传承故事,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里不灭的热情。本书排版制作精美,配有多幅精美图片,立体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精雕细琢。
王船的制作、布袋木偶戏的演出、传统锡雕的打磨……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传统手艺,反映了闽南人的精神世界。段钰认为,正是有了“守艺人”的热爱与坚守,才使得这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
历时四年完成作品
段钰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理事、市社科联委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她曾长期从事文化产业、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筑梦者》曾入选“厦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丛书”。
谈及《厦门守艺人》一书的创作,段钰说,她以前所负责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和非遗传承人打交道。“当时,我看到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师们,在各自领域的情怀与坚守,十分感动,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段钰告诉记者,为此,她从2020年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身采访与写作,直至如今作品出版,共历时四年。
在采写过程中,段钰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电话采访、线上采访、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搜集。她还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起被采访者及相关人士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她也都留下了对应的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希望读者看到后,可以直接和他们联系。这也算是帮助他们宣传和推广吧!”段钰说。
通过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厦门守艺人》的出版,也得到业界的关注和认可。不少人认为,该书以翔实的笔触写人记事,深入浅出,兼具可读性和艺术性,是一部介绍厦门文化领域“守艺人”的优秀作品。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认为,当前,厦门正在积极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朝着现代化国际化艺术之城和新时代文化强市奋进。拥有高深艺术造诣和专精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透过《厦门守艺人》,我看到了一群厦门非遗传承人所拥有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推崇、敬畏。推崇工匠精神,对市民爱岗敬业、提升职业素质具有现实意义。敬畏工匠精神,就是敬畏自己的社会行为,敬畏内在的心灵与理想,对于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叶细致说。
讲述“守艺人”的热爱与坚守
厦门市青年作家段钰新书《厦门守艺人》近日出版
 |
《厦门守艺人》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时间在手艺人的指缝流逝,诉说岁月无痕,也诠释着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近日,厦门市青年作家段钰的新书《厦门守艺人》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系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书十余万字,采用非虚构文学的艺术形式,细腻地记录了厦门市文化领域9位“守艺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传承情况、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业内人士认为,本书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助力厦门市“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录“守艺人”故事
厦门“造王船”技艺传承人钟庆丰、“惠和影雕”省级传承人李亚华、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庄晏红……翻开《厦门守艺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厦门非遗传承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厦门守艺人》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聚焦厦门多个较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9位“守艺人”、较具代表性的文艺工作者在当代生活环境下的传承故事,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里不灭的热情。本书排版制作精美,配有多幅精美图片,立体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精雕细琢。
王船的制作、布袋木偶戏的演出、传统锡雕的打磨……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传统手艺,反映了闽南人的精神世界。段钰认为,正是有了“守艺人”的热爱与坚守,才使得这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
历时四年完成作品
段钰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理事、市社科联委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她曾长期从事文化产业、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筑梦者》曾入选“厦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丛书”。
谈及《厦门守艺人》一书的创作,段钰说,她以前所负责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和非遗传承人打交道。“当时,我看到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师们,在各自领域的情怀与坚守,十分感动,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段钰告诉记者,为此,她从2020年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身采访与写作,直至如今作品出版,共历时四年。
在采写过程中,段钰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电话采访、线上采访、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搜集。她还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起被采访者及相关人士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她也都留下了对应的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希望读者看到后,可以直接和他们联系。这也算是帮助他们宣传和推广吧!”段钰说。
通过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厦门守艺人》的出版,也得到业界的关注和认可。不少人认为,该书以翔实的笔触写人记事,深入浅出,兼具可读性和艺术性,是一部介绍厦门文化领域“守艺人”的优秀作品。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认为,当前,厦门正在积极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朝着现代化国际化艺术之城和新时代文化强市奋进。拥有高深艺术造诣和专精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透过《厦门守艺人》,我看到了一群厦门非遗传承人所拥有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推崇、敬畏。推崇工匠精神,对市民爱岗敬业、提升职业素质具有现实意义。敬畏工匠精神,就是敬畏自己的社会行为,敬畏内在的心灵与理想,对于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叶细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