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老建设者讲述海堤故事 |
“朱妈讲堂”开公益课介绍厦门海堤建设史,传承“海堤精神” |
|
2024年03月04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重点关注
 |
厦门海堤建设者吴嘉骅讲述海堤建设故事。 记者 唐光峰 摄 |
|
 |
在厦门火车站,潘世建介绍厦门海堤建设史。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在厦门站,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建筑底部有不少其貌不扬的石头,它们凹凸不平、浑身透黄。这些石头的来头可不小,它们是见证厦门城市历史、奋斗历程的老物件,是来自厦门海堤的原石。
轻轻抚过这些石块,低头沉思,集美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辰钰心有所感。师长曾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过海堤建设故事,如今亲眼看到实物,吴辰钰十分感慨:“从耳听到眼见,海堤建设的历史仿佛重现在眼前,让我很受感动。”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宛如歌曲《错位时空》所唱的,历经70余年的风雨,厦门海堤依旧矗立在风浪中,当人们再次触摸这些海堤石,时光的界限仿佛被消弭,与身在不同时空厦门建设者的双手紧紧相牵。
3月2日下午,厦门海堤纪念馆方面联合“朱妈讲堂”来到厦门火车站、厦门海堤纪念馆,为市民献上一堂生动的海堤建设史公益课。
为建设海堤
150余人献出生命
当您走进厦门火车站北广场时,可曾留意过大门两旁的两幅大型浮雕?虽然历经风雨,浮雕仍然熠熠生辉。3月2日下午,“朱妈讲堂”第一站来到这里。
当天是“朱妈讲堂”的第121堂课,该讲堂已经坚持公益开办10年。退休老人朱志凌面向社会开辟每月一期的公益课堂,被许多年轻人亲切地称为“朱妈”。
“跟你一样年纪的时候,我都没让妈妈抱我了。”看着可爱的孩子,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迅速拉近了他跟听众的距离,也拉开了当天“朱妈讲堂”的序幕。
“我至今清晰记得,共有150余人为建设海堤付出生命。”潘世建神情肃然地说,“这条厦门岛连接大陆的生命线,是建设者们用血、泪、汗乃至生命铸成的。”
当时为什么要建设厦门海堤?建设者们又是如何在缺乏机械的条件下完成海堤建设?海堤建设期间涌现出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潘世建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静静聆听,默默记着笔记,大人们则拿起手机,拍摄照片、录制视频。
成立联络组
传承弘扬“海堤精神”
锈迹斑斑的钢锤、钢錾、箩筐,展现了海堤建设者的艰辛;工人装石入笼,女子青年突击队齐心协力抬石头,栩栩如生的建设者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各式“海堤牌”商品年代感满满,纪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厦门海堤纪念馆,“朱妈讲堂”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展品、查看史料。从褪色的老照片,到泛黄的信件,再到陈列墙上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了解海堤建设历史,更加读懂“海堤精神”内涵。
除了琳琅满目的珍贵馆藏之外,海堤纪念馆中的诸多高科技展示方式也令人眼前一亮,通过声、光、电效果的巧妙结合,生动还原海堤建设的场景,让参观者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海堤建设的艰辛。
“1952年年底,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修建厦门海堤,并拨了1323万元专款……”海堤老建设者吴嘉骅娓娓道来。他说,加上后来用于建设集杏海堤的专款,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总投资1723万元,占当时国家财政的六百分之一。
“而我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情况下,为党和人民共节省400万元工程款,投入厦门工业、民生等领域建设中。”吴嘉骅说。
回忆起海堤建设的点点滴滴,海堤老建设者叶式珍动情地说:“当时缺少机械设备,我们建设海堤时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看到海堤纪念馆内保存完好的老物件,叶式珍很欣慰。
曾经,吴嘉骅、叶式珍等海堤建设者为厦门海堤纪念馆的建设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如今,吴嘉骅作为厦门海堤建设者联络组的牵头人之一,仍埋头整理史料,发掘了许多隐秘的海堤建设故事,为宣传“海堤精神”发光发热。
据悉,从1998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堤精神”,吴嘉骅与其他老建设者自发成立海堤联络组,走进校园、部队、企业等地开展宣讲。他们先后多次自掏腰包,累计捐赠100多万元用于海堤纪念馆的宣传工作,许多海堤建设者还将自己珍贵的藏品无偿捐赠给海堤纪念馆。
听老建设者讲述海堤故事
“朱妈讲堂”开公益课介绍厦门海堤建设史,传承“海堤精神”
 |
厦门海堤建设者吴嘉骅讲述海堤建设故事。 记者 唐光峰 摄 |
|
 |
在厦门火车站,潘世建介绍厦门海堤建设史。记者 唐光峰 摄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在厦门站,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建筑底部有不少其貌不扬的石头,它们凹凸不平、浑身透黄。这些石头的来头可不小,它们是见证厦门城市历史、奋斗历程的老物件,是来自厦门海堤的原石。
轻轻抚过这些石块,低头沉思,集美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辰钰心有所感。师长曾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过海堤建设故事,如今亲眼看到实物,吴辰钰十分感慨:“从耳听到眼见,海堤建设的历史仿佛重现在眼前,让我很受感动。”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宛如歌曲《错位时空》所唱的,历经70余年的风雨,厦门海堤依旧矗立在风浪中,当人们再次触摸这些海堤石,时光的界限仿佛被消弭,与身在不同时空厦门建设者的双手紧紧相牵。
3月2日下午,厦门海堤纪念馆方面联合“朱妈讲堂”来到厦门火车站、厦门海堤纪念馆,为市民献上一堂生动的海堤建设史公益课。
为建设海堤
150余人献出生命
当您走进厦门火车站北广场时,可曾留意过大门两旁的两幅大型浮雕?虽然历经风雨,浮雕仍然熠熠生辉。3月2日下午,“朱妈讲堂”第一站来到这里。
当天是“朱妈讲堂”的第121堂课,该讲堂已经坚持公益开办10年。退休老人朱志凌面向社会开辟每月一期的公益课堂,被许多年轻人亲切地称为“朱妈”。
“跟你一样年纪的时候,我都没让妈妈抱我了。”看着可爱的孩子,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迅速拉近了他跟听众的距离,也拉开了当天“朱妈讲堂”的序幕。
“我至今清晰记得,共有150余人为建设海堤付出生命。”潘世建神情肃然地说,“这条厦门岛连接大陆的生命线,是建设者们用血、泪、汗乃至生命铸成的。”
当时为什么要建设厦门海堤?建设者们又是如何在缺乏机械的条件下完成海堤建设?海堤建设期间涌现出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潘世建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静静聆听,默默记着笔记,大人们则拿起手机,拍摄照片、录制视频。
成立联络组
传承弘扬“海堤精神”
锈迹斑斑的钢锤、钢錾、箩筐,展现了海堤建设者的艰辛;工人装石入笼,女子青年突击队齐心协力抬石头,栩栩如生的建设者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各式“海堤牌”商品年代感满满,纪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厦门海堤纪念馆,“朱妈讲堂”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展品、查看史料。从褪色的老照片,到泛黄的信件,再到陈列墙上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了解海堤建设历史,更加读懂“海堤精神”内涵。
除了琳琅满目的珍贵馆藏之外,海堤纪念馆中的诸多高科技展示方式也令人眼前一亮,通过声、光、电效果的巧妙结合,生动还原海堤建设的场景,让参观者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海堤建设的艰辛。
“1952年年底,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修建厦门海堤,并拨了1323万元专款……”海堤老建设者吴嘉骅娓娓道来。他说,加上后来用于建设集杏海堤的专款,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总投资1723万元,占当时国家财政的六百分之一。
“而我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情况下,为党和人民共节省400万元工程款,投入厦门工业、民生等领域建设中。”吴嘉骅说。
回忆起海堤建设的点点滴滴,海堤老建设者叶式珍动情地说:“当时缺少机械设备,我们建设海堤时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看到海堤纪念馆内保存完好的老物件,叶式珍很欣慰。
曾经,吴嘉骅、叶式珍等海堤建设者为厦门海堤纪念馆的建设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如今,吴嘉骅作为厦门海堤建设者联络组的牵头人之一,仍埋头整理史料,发掘了许多隐秘的海堤建设故事,为宣传“海堤精神”发光发热。
据悉,从1998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堤精神”,吴嘉骅与其他老建设者自发成立海堤联络组,走进校园、部队、企业等地开展宣讲。他们先后多次自掏腰包,累计捐赠100多万元用于海堤纪念馆的宣传工作,许多海堤建设者还将自己珍贵的藏品无偿捐赠给海堤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