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劳模故事 激扬奋斗青春 |
国网福建电力学习宣传劳模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厦门大学 |
|
晨报记者 柯小娇 通讯员 黄鹭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4月28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国网福建电力学习宣传劳模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厦门大学,为师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一课。
4位来自国网福建电力劳模宣讲团的劳动模范、数字工匠走上讲台,与师生们零距离接触,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励志故事和创新创效经验,让大家更加直观、深入地领会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厦门大学师生、国网福建电力职工代表150余人参加了宣讲活动。
本次活动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主办,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会、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工会共同承办。
电力劳模工匠
走进校园“讲课”
“20多米高的水泥杆,用两条绳子捆住,一跪、一蹬、一抓,手脚并用攀爬上去,每天要练习十几个来回……”全国劳动模范、厦门供电公司输电中心四级职员兼带电作业班副班长陈国信分享了他从小学徒到“大国工匠”的32年创新历程。
18个省部级技术成果奖、25个发明专利、39个实用新型专利……陈国信说,取得这些成果的秘诀就是三个字:“变,变,变。”要改变常规,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改变思维,善于观察、思考、研究;改变自己,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把奉献当作一种习惯。
无人机给电网带来了什么?“无人机+AI”会替代人工巡线吗?福建省数字工匠、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劳动模范陈伯建带来了科技感十足的话题分享《天空之眼 电力奇兵》,他以专业而生动的讲述、直观而简明的视频,展示了无人机这位“电力奇兵”给电网发展带来的巨大革新,让师生们一览最新的电网技术。
“以前跟师傅学艺时,每天爬高山、巡陆地,不断磨炼体能。”回忆起第一次爬铁塔验收的场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劳动模范庄炜维感慨良多。努力,让他在输电线路业务和技能水平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他从一名普通班员,成长为班组技术员、班长。
厦门行业(数字)工匠钟光武也讲述了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电力产业工人的故事,分享了他与电网特殊的缘分、他的创新历程及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榜样力量。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4位劳模工匠用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展现了他们对梦想的追逐、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与担当,引起在场的师生们强烈共鸣。
校企共创共建
点亮“青春匠心梦”
“作为劳模、工匠,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什么建议……”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电气工程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李继芳饶有兴趣地问陈国信。
当天,4位劳模工匠还与厦大师生交流座谈,畅聊电网数字化发展,交流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电力人才。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科创先锋本科生党支部与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中心党支部签订“党建引领匠心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共建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电力科技精准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实践上进行更多互动与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学院高级工程师殷春平先后多次带领科创先锋本科生党支部与陈国信就基于无人机的带电作业智能操作手、基于无人机的多功能智能操作平台等项目开展合作,多名学生与劳模团队共同深入电网一线开展新型智能工具的研制,开启了劳模带新生带工匠的初步尝试。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廖志丹向陈国信颁发“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科创先锋本科生党支部校外红色导师”聘书。
“这是一种激励、一种信任,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拿到聘书,陈国信表示,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希望自己的“实战”经历和创新经验能为厦大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希望今后和同学们有更多的互动交流。
“再次回到校园,非常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和学生们的交流很亲切、很愉快。”谈起在浙江大学读研的经历,陈伯建告诉同学们,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同时要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新挑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工匠身上的优秀品质激励着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这堂课让我获益匪浅!”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许铭权今后准备从事电网工作,劳模的分享对他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很有帮助。
在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大三学生杜沛涵看来,劳模的分享打破了他对无人机固有的认知。“原来航空工程技术在电网运营和维护领域有这么广泛的应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杜沛涵说。
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蔚表示,培养适应并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此次把全国劳模团队请进校园,让同学们直面产业转型中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勇登科技高峰,不断拼搏奋进,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把空天报国的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