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柯菁: |
妙手书医 破损古籍重现芳华 |
|
|
2024年04月30日·海西晨报·
第A07版
·
特别报道
 |
修复古籍时,柯菁全身心投入。卢月 摄 |
|
晨报记者 彭怡郡
通讯员 王锟 李菁
“修复古籍既是练技也是修心,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永葆赤诚与情怀,这就是我们甘坐‘冷板凳’的动力。”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柯菁说道。17年来,她凭借一双妙手,让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文脉的破损古籍重获新生。
手稳心沉 呵护古籍珍宝
走进古籍修复的工作室,毛笔、板刷、锤子、铅砣等工具一应俱全。古籍修复到底有多繁琐?拆线、配纸、调浆糊……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不同年代的古籍破损情况不尽相同,需要“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去年,柯菁曾和同伴合作修复过两本破损严重的古籍。书页泡水腐朽、又破又脆、粘连严重,就像书砖一样。柯菁先是用蒸锅熏蒸书页,再用起子一点点分离,整个过程全凭手感和经验。柯菁和同事奋斗了一个月,才揭开了不到十页。
修补破洞是古籍修复中最繁琐、耗时的步骤。首先要找到与古籍颜色材质相似的纸张,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纸张粘贴在破洞处,再把多余的部分移去。这个过程就像是为古籍做“植皮手术”,有时修补一页就要花费数天。
工作时手要稳、心要沉、性要静,这是柯菁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古籍修复既要细致,更要有敬畏之心。“也许我们现在修复的仅是一本普通古籍,但在若干年之后,它们都是重要的文物资料。”柯菁说道。
深藏情怀 匠心坚守17载
2006年,柯菁大学毕业,2007年进入厦门市图书馆。2007年,国家提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柯菁有幸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她回到厦门市图书馆开始古籍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7年。
终日埋首于古籍中,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工作期间有时好几天都不会与人对话。柯菁表示,古籍修复工作是个小众工种,想要干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好在,她在修补古籍中找到了乐趣。柯菁表示,古人以“天头、地脚、书脑、书根、书脊、书叶”等名称为书籍各部分命名,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古籍记载着千年文化的光辉时刻,每本古籍中都有充盈且耀眼的灵魂,修复古籍就是在与这些有趣的灵魂对话。”
柯菁认为,即便是最普通的补洞也乐趣满满。“在我眼里,每个破洞都是不一样的,每补好一个洞,我就多几分成就感。这些不断累积的成就感,就是我前行路上的强心剂,支撑着我在这条道路越走越远。”17年来,柯菁修补的古籍已有六百余本。每完成一本古籍修复,都让她感受到“高光时刻”带来的快乐。
技术助力 提升修复质效
明代《装潢志》中说:“古籍重装如病延医。”古籍修补者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这也正说明了古籍修复对手艺、经验和判断力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凭借精湛的技术,才能“妙手回春”,让古籍再现“风华正茂”。因此,尽管已从业17年,柯菁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不断助力古籍修复。古籍修复者不再是普通的手工艺者,更要紧随时代,借助各类先进设备增进修复技艺。“以前我们寻找匹配的修补纸张时,大多通过眼观、手摸来判断材质是否合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检测仪器进行验证,还可以使用纸浆补书机机械化修补破洞,既提高修补效率,也更加美观。”柯菁说道。科技化的运用也给古籍修补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基础知识。
从去年10月起,厦门市图书馆开展《厦门市志》修复工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厦门自然风貌、经济发展、政治嬗变以及民情风俗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治等重要作用。为顺利推进修复工作,厦门市图书馆探索高校合作模式,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合作,共同攻克修复中的难题,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修复任务。
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柯菁:
妙手书医 破损古籍重现芳华
 |
修复古籍时,柯菁全身心投入。卢月 摄 |
|
晨报记者 彭怡郡
通讯员 王锟 李菁
“修复古籍既是练技也是修心,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永葆赤诚与情怀,这就是我们甘坐‘冷板凳’的动力。”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柯菁说道。17年来,她凭借一双妙手,让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文脉的破损古籍重获新生。
手稳心沉 呵护古籍珍宝
走进古籍修复的工作室,毛笔、板刷、锤子、铅砣等工具一应俱全。古籍修复到底有多繁琐?拆线、配纸、调浆糊……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不同年代的古籍破损情况不尽相同,需要“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去年,柯菁曾和同伴合作修复过两本破损严重的古籍。书页泡水腐朽、又破又脆、粘连严重,就像书砖一样。柯菁先是用蒸锅熏蒸书页,再用起子一点点分离,整个过程全凭手感和经验。柯菁和同事奋斗了一个月,才揭开了不到十页。
修补破洞是古籍修复中最繁琐、耗时的步骤。首先要找到与古籍颜色材质相似的纸张,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纸张粘贴在破洞处,再把多余的部分移去。这个过程就像是为古籍做“植皮手术”,有时修补一页就要花费数天。
工作时手要稳、心要沉、性要静,这是柯菁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古籍修复既要细致,更要有敬畏之心。“也许我们现在修复的仅是一本普通古籍,但在若干年之后,它们都是重要的文物资料。”柯菁说道。
深藏情怀 匠心坚守17载
2006年,柯菁大学毕业,2007年进入厦门市图书馆。2007年,国家提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柯菁有幸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她回到厦门市图书馆开始古籍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7年。
终日埋首于古籍中,用指尖修补历史伤痕,工作期间有时好几天都不会与人对话。柯菁表示,古籍修复工作是个小众工种,想要干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好在,她在修补古籍中找到了乐趣。柯菁表示,古人以“天头、地脚、书脑、书根、书脊、书叶”等名称为书籍各部分命名,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古籍记载着千年文化的光辉时刻,每本古籍中都有充盈且耀眼的灵魂,修复古籍就是在与这些有趣的灵魂对话。”
柯菁认为,即便是最普通的补洞也乐趣满满。“在我眼里,每个破洞都是不一样的,每补好一个洞,我就多几分成就感。这些不断累积的成就感,就是我前行路上的强心剂,支撑着我在这条道路越走越远。”17年来,柯菁修补的古籍已有六百余本。每完成一本古籍修复,都让她感受到“高光时刻”带来的快乐。
技术助力 提升修复质效
明代《装潢志》中说:“古籍重装如病延医。”古籍修补者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这也正说明了古籍修复对手艺、经验和判断力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凭借精湛的技术,才能“妙手回春”,让古籍再现“风华正茂”。因此,尽管已从业17年,柯菁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不断助力古籍修复。古籍修复者不再是普通的手工艺者,更要紧随时代,借助各类先进设备增进修复技艺。“以前我们寻找匹配的修补纸张时,大多通过眼观、手摸来判断材质是否合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检测仪器进行验证,还可以使用纸浆补书机机械化修补破洞,既提高修补效率,也更加美观。”柯菁说道。科技化的运用也给古籍修补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基础知识。
从去年10月起,厦门市图书馆开展《厦门市志》修复工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厦门自然风貌、经济发展、政治嬗变以及民情风俗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治等重要作用。为顺利推进修复工作,厦门市图书馆探索高校合作模式,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合作,共同攻克修复中的难题,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修复任务。